第2讲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

以下是第二讲的完整录音

“大慈大悲”是代表了观世音菩萨的一种精神、一种内涵,但是有一点就是“大慈”和“大悲”适用于所有的菩萨,并不是单纯适用于观世音菩萨。慈悲的精神每一位菩萨都具备。对于中国的传统佛教来讲“大慈”是代表着另外一位菩萨,叫慈氏菩萨,其实就是弥勒菩萨,所以弥勒菩萨又叫慈氏菩萨。

悲、智、行、愿、慈,这五个品质每一位菩萨都具备,也是我们每一个修学的佛弟子所应具备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三个基本要点:1、观世音菩萨的悲心愿力。2、观世音菩萨的神通感应。3、观世音菩萨的殊胜感应。

学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三种利益:1、普遍救度众生的心愿。2、只要至诚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达成心愿。3、让大家发起慈悲心。

佛法是世间最珍贵的,因为学习世间的知识能改变你的生活,而学习佛法能改变你的生命,为什么能改变你的生命呢?因为能让你摆脱六道轮回,能让你从凡夫走上圣贤。

这部经的经题是《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因为它取自于《妙法莲华经》第七卷第二十五品,所以前面必须加上《妙法莲华经》。每一部经都有经题,经题分两类,一是通题,一是别题。通题就是每一部经中相同的部分,比如“经”,不管是“法华经”“楞严经”等等,这个“经”就是一个通题,因为它通用于所有经文的标题,所以叫通题。别题,就是每部经不同的部分,如“妙法莲华”“楞严”“华严”这是别题。

“妙法”是佛陀所宣讲的法,为什么叫“妙”呢?因为佛法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叫“妙”。为什么不可思议,因为你只要按照佛陀的言教和方法去行持,你就能达到你想要的境界,所以叫“妙”,这就是不可思议。

“莲花”就是平时见到的莲花,为什么叫莲花呢?因为莲花的花朵和果实是同时存在的,佛法里因地和果地也是同时存在的。

“经”的梵文叫“修多罗”,“律”的梵文叫“波罗提木叉”,“论”的梵文叫“阿毗达磨”。

“经”是梵文修多罗的音译,又叫契机,契机就是上契诸佛之道,下摄众生之机。为什么“上契诸佛之道”,因为经文是佛陀宣讲的,它代表的是佛陀的境界,“下摄众生之机”是因为佛陀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机所宣讲的经典,每一部经典,大众都能在当中找到他的受益。

“经”也有翻译为“径”,因为佛法本来就是让我们从凡夫走向圣贤的道路,让我们从生死轮回走向涅槃极乐的途径。

“经”也有翻译为“镜”,就是从经典当中对照出我们的起心动念,是不是符合佛陀的言教。

总之“经”就是佛陀宣讲的宇宙的真理,就是让我们从凡夫走向圣贤的途径,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符合佛陀的言教,是不是里面有贪嗔痴的意念,是不是能升起戒定慧。所以经文的经字翻译成“经”、“径”、“镜”都可。

“观”是怎么观,用什么观,如何观,观什么,“观”是能观的妙智,观世音菩萨是等觉位的菩萨,等觉位的智慧是妙智,就是妙观察智。

“世”包含世出世间的九法界众生,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和三乘果位的圣者,世出世间一切都在观世音菩萨的妙观察智的观察之中,就是等觉位菩萨之下的都属于观世音菩萨救度的范围,含摄九法界众生。

“音”就是音声,九法界众生一切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的音声,观世音菩萨的妙观察智了了分明,随类现化度化他。

“菩萨”的梵文是菩提萨埵,简称菩萨,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普”是普遍的意思,“门”就是大门,门是能通之意,因为能进也能出,是通达的意思,“普门”就是用佛法救度他们,使他们进入到佛法的大门之中,“品”是品类,就是同一类型的东西归纳到一起。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含义就是把观世音菩萨在因地发的救度众生的愿,在果地上用无量无边的神通去救度众生的事迹,汇集到一起。

学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根本目的:学习观世音菩萨如何发心,如何去度化众生,如何去行持,以及我们将来如何成就,这是给我们树立榜样,用这个榜样来激励自己,将来我们要成为观音菩萨那样的菩萨。

切记:效仿菩萨、学菩萨发心、学菩萨发愿、将来利益众生、广度有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pf/83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