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灿松探觅幺龙洞

文尹灿松

探觅幺龙洞

柏拉图说,人所观察到的世界,就像山洞中一根蜡烛照射出的影子,不过是真实客观世界的一个幻觉。

摄影尹灿松

人类社会发展得如此的快,犹如张着大嘴的饕鬄,似乎要吞下一切事物。人类可以改造一切不按人类意志发展的事物,以至于我们可以吃掉任何生物(比如剧毒的河豚、毒蛇、蝙蝠),我们也可以到达任何古人不敢想象的地方,无论是着陆万千米远的金星,还是潜入米深度的深海海沟,似乎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但是,人类有时又很脆弱,以至于我们无法抑制新冠病毒的蔓延,我们无法深入了解眼前的一些事物,比如洞穴。迄今为止,在地表之下,人类所探及的深度与范围依然有限。每一个洞穴的地质构造、温度湿度、岩溶景观成分等都不相同,这是洞穴的科研价值所在。鹤庆的洞穴资源十分丰富,绝大多数的洞穴还处于“未开发”“未发现”的状况,我曾经草拟了一份“鹤庆洞穴之旅”的自旅方案,但渐渐被我遗忘,唯独幺龙洞,一直是我最想去的地方之一。虎年三月四日,我和松平友闲聊徐霞客游记和茶马古道的话题当中,不约而同产生了游览幺龙洞的想法。第二天,二爷、松平父子、宝贵和我,相约由我驾车前往北衙幺龙洞。

来到西邑镇北衙村,本来想按照徐霞客记载的路线,重走一下徐霞客从黄坪镇鸡鸣寺上来南衙的路,但是细想之后觉得没有必要,于是直接把车子停在了山脚下。从卫星地图上看,幺龙洞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就打算步行上山了。

摄影尹灿松

我们沿着上山的土路慢慢前行,路虽然坑坑洼洼,但不算难走,不知不觉就穿过了高速路桥。

翻过水沟,我们进入了一片平缓的坟地,逐一细看碑文后,发现坟墓都不是很老,是七八十年代的墓,距今不过50年。穿过墓地,上面豁然开朗,远远看见宽宽的石阶逐级向上排列。台阶上面,是一片浓密的杂木林,里面有香柏、梅树、李子树等。

摄影尹灿松

再往上走,看到了由高高的石脚累砌的平台。平台上,只见断垣残壁,碎瓦遍地,满目疮痍。平台周围有香柏树,但是树龄都不过百年。

摄影尹灿松

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载:“由南衙之后西南上山,磴道甚辟。一里半,有亭有室,当山之中,其旁桃李烨然。”当年徐霞客上山之后,看见有亭有室,亭、室两边桃花、李花十分灿烂,莫非就是此地?

摄影尹灿松

然而,从现场的残砖断瓦的年代上看,年代并不算久远。这是不是金龙寺遗址?又或是北衙龙潭银厂的遗址?脑海里充满了疑问。在沐英的把兄弟李浩所写的《大理古佚书钞·三迤随笔·沈万三秀戍德胜驿》一书中,我找到这样的信息:元末明初,金陵(今南京)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因修建南京城和苏州街道,惹怒朱元璋皇帝,先被充军到辽阳后流放至云南大理。沐英和沈万三是好朋友,他的把兄弟李浩为沈万三脱囚籍为民。“沈万三崇道,通奇门遁甲,精于剑术......沈万三精通地源,识银山脉象,为焦石洞南衙府君和清水龙潭北衙府君得大矿。”“怀罪者多发往鹤庆、大理两府,为焦石佛光寨银厂(南衙)塃工苦役。最苦为龙潭银厂(北衙),壮者背塃,老者烧炭。苦如牲口,惨不忍睹。”在此书中提到了“清水龙潭”和“龙潭银厂”两个概念,位置都在北衙,个人猜想就是同一个,而且就在眼前的遗址之上。

(图片来自于网络)

我们带着疑问沿着亭屋废墟,慢慢向上攀爬搜寻幺龙洞洞口。远看此山平淡无奇,在实际攀爬中,才发现到处都是深坑、沟壑,以至于在攀爬中,不断偏离了手机上的卫星定位。最后历经艰辛,在灌木丛中隐隐约约看到洞口,我顿时兴奋地大声呼喊“找到了,找到了......”我站在洞口往东下望,不禁哑然失笑,距离刚才路过的亭屋废墟不过数十米,而且有石板路往下延伸。幺龙洞洞口之处是一个长约15米宽约8米的平台,平台上还有废弃的石阶、石板。

摄影尹灿松

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载“亭后蹑级而上,有寺,门榜曰“金龙寺”。徐霞客沿着亭子和房屋边上的石阶向上攀行至洞口,看到了小寺,寺的门额写着“金龙寺”。寺内有楼坐落在洞口,楼的前面对着平川,后面可以俯瞰洞底,十分壮美。很显然,在徐霞客游记中,金龙寺的匾额是在路过亭房之后才发现的,而寺之后紧接着是楼,楼又在洞口之上可以俯瞰洞底。由此可以判断,刚才路过的亭房废墟不是金龙寺,真正的“金龙寺”就在洞口。

摄影尹灿松

我们稍作休息后,迫不及待地进入洞内。洞口边上有几棵青绿翠顶的石楠树形成一个隔断,犹如一个天然屏障。

摄影尹灿松

我站在洞口往下看,大洞深不见底,阳光下缕缕青烟升腾,我突然觉得恍如隔世,眼前似乎看到了徐霞客在洞中向我挥手示意。洞内有石阶往下延伸,虽然有所残缺,但是不影响行走。

摄影尹灿松

“西壁上面弯隆覆盖而下面是空洞,南面与北面渐渐转成环形,只有东面可以累阶梯而下。往下五丈(明清时一丈为3.11米),一块石头突起,正当洞中,石头西边高耸而东边削下去,砌为台,在上面建亭,供奉观音菩萨。”徐霞客的描述与我们看到的洞里情形相差无几,只是没有看见亭子,也没有看见供奉着的观音菩萨。

摄影尹灿松

我环观洞内,石壁高耸,或光滑,或参差,偶有钟乳石凸起于石壁,如龙、如蝠、如莲,蔚为奇观,一切来自大自然的造化。徐霞客在游记中这样描述“三面都是绝壁环绕,旁边没有孔,水汇聚在其中,俨然像月牙抱魄”。

摄影尹灿松

徐霞客又记载“洞口如仰盂,下圆如石城,水潆三面如玦,石脊中盘如垂舌,其异于石城者,石城旁通无级,而此则一水中涵,若其光莹之异,又非他水可及也”。

摄影尹灿松

徐霞客对于幺龙洞的评价极高,他把洞的形状比作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的“石城洞”。石城洞在《徐霞客江右游日记》中有记载,公元年正月初五,徐霞客在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游览石城洞中,看到石城洞的洞口有寺庙叫石门寺,洞中钟乳石到处如笋状林立,“两石笋耸立而起,其左右列者,北崖有石柱矗立,大倍于笋......下若莲花,困鲁成柱;上如宝幢,擎盖属顶”。

江西省石城洞景观(图片来自于网络)

“水中深浅不一,而澄澈之极,焕然映彩,极似安宁温泉,浅者浮绿,深者沉碧,掬而尝之,甘冷异常。”徐霞客还把清澈焕彩的潭水,比作安宁县的安宁温泉。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称安宁温泉“余所见温泉,滇南最多,此水实为第一池。”由此可见,徐霞客对于幺龙洞的评价是如此之高。然而,让人嘘嘘不已的是,今天江西石城洞和安宁温泉都已经是有名的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唯独幺龙洞还如一个不谙世事的黄毛丫头,待在大山深处。

摄影尹灿松

幺龙洞的名字,来源于民间传说,据说是龙的幼子所在,“幺”指排行最末,所以“幺龙”指是龙的最小幼子。然而徐霞客在游记中把幺龙洞称为腰龙洞,“洞因为在山腰,取名腰龙,而文雅之士为寺题额金龙,确实是神龙的宫殿。”所以,幺龙洞又称腰龙洞,有人称金龙洞,有人也把幺龙洞称为幺龙潭,对应的名字还有腰龙潭、金龙潭。

实际上,幺龙洞还有一对名字叫太极洞和太极潭,因为洞中水陆各半,形似太极而得名。据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中记载:“银矿出大理新兴、白崖、五山头、梁王山等场。”白崖、梁王山均属洱海卫,在今弥渡、祥云北部。从明代弘治正德年后,滇西地区新的银厂陆续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北衙银矿厂。距史料记载,幺龙洞洞口石壁上存有一残碑,全碑宽1.2米,高0.6米,周围以花框装饰,篆字起首“同游太极洞碑记”。据碑文记载,刻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年),记录了当时南北衙银厂督场委官张廷魁与某只二人游览幺龙洞的所见所闻。从碑文“洞深而明,势邪而正。夏凉而冬温,可以避风雨,可以娱心目……至则金鼓响震,音乐杂还。或寻径而上,或倚石而憩,来往交错”中,可以看出当时金龙寺的兴盛。可惜,现在已经看不见碑文了。

摄影尹灿松

北衙银厂在历史上曾经非常繁荣。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载了经过北衙厂时所见所闻:“由南衙后傍西山而北,二里是为北衙……市舍夹道,甚盛。二衙俱银矿之厂,独以衙称者,想其地为盛也。”北衙银厂在明末时期还很繁荣,到清代就开始没落了,最后在嘉庆十六年封闭。

历史上遗留的采银矿洞摄影尹灿松

我和松平在幺龙洞中细细查找,期望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以便于更好的了解这个神奇的景观,但事实上,除了发现大量钟乳石杂乱的掩埋在泥土中,除了游人留下的零零碎碎的垃圾以外,似乎没有更多的线索。从杂乱掩埋的钟乳石上看,幺龙洞原本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空穴,顶部塌落以后加上雨水冲刷,才形成了现在的容貌。

摄影尹灿松

我们坐在潭边,静静的观看潭水,只见清澈的潭水,底部泛着绿光,犹如一双双眼睛直视着你,让人不寒而颤。

摄影尹灿松

水面上漂浮着白色的矿物质,犹如柳絮一样漂浮在水面。水底杂乱的丢弃着几根木椽,不知是不是从供奉观音菩萨的小庙上掉落的物件。

石壁上偶有水滴滴落,在地上打出晶莹剔透的石斑,也许万年之后,又会形成一根根石笋。

摄影尹灿松

石壁上,有大片大片漆黑的物质,犹如黑墨,起初以为是,前人在岩下烤火留下的烟墨,仔细查看后,发现是岩石中渗透出来的黑色物质。

我们在洞中默默畅想,千百年来,徐霞客之前或许还有一个又一个“徐霞客”来过这里,有些人留下了文字记载,有些人把记忆永远留在了脑海。千年之间,我们在洞中又相见,这是一种记忆的穿越。

许久以后,我们准备赶往舍茶寺,便离开了洞穴。下来的途中,我们又经过那一片废墟,在草丛中发现了许多古砖古瓦的碎片,一片片带着花纹的碎片,似乎在诉说着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的故事。

摄影尹灿松

时光匆匆,我们一点点迈出带着年轮的脚步,用心去刻写岁月的痕迹,但愿千年之后再次相见。

摄影尹灿松

摄影尹灿松

往期回顾

洪松平

罗武城之谜初探

寻访古龟城

尹灿松探寻罗武城

关于徐霞客由城西箐上西山的考证

鹤庆白族瓦猫“降脊虎”

鹤阳寺古树群的人文自然景观

奇峰古梨树群与龙王箐古树群

白脸石高山栲古树群

金山小学古树群

朝霞寺古树群

龙华山南北刹古树群

鹤庆千感灵古树群

木公平

买书钱赏点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hy/103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