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仪礼文化空间中的图像文本研究下

多民族社区非遗活态传承与延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的根基,社区非遗也是区域文化发展的精神情感之源。社区非遗的文化认知是社区传承人群参与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发掘和梳理社区非遗活态文化传统的田野调查工作,就成了社区文化必做的基础工作之一。我们将在“社区非遗”这一栏目,推介不同地区的社区非遗相关有个案意义的田野调查成果,旨在推动社区非遗传承人群文化持有的实践理念与价值普及。

四、图像系统的阐释

1水陆画之检讨

水陆画在晚唐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并形成体系。据黄休復《益州名画录》张南本条记载:“张南本者,不知何许人也,中和年寓止蜀城,攻画佛像人物。龙王神鬼……今圣寿寺中门宝头卢变相、东廊下灵山佛会、大圣慈寺华严阁下东畔大悲变相,竹溪院六祖、兴善院大悲菩萨、八明王、孔雀王变相、并南本笔……僖宗驾回之后,府主陈太师于宝历寺置水陆院,请南本画天神地祇、三官五帝、雷公电母、岳渎神仙、自古帝王、蜀中诸庙一百二十余帧。千怪万异,神鬼龙兽,魍魉魑魅。错杂其间。事成大手笔也。”另外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宋·陈思《宝刻丛编》等宋人著录中都有关于水陆画的记载。水陆画留存下来的都是明清时期的图像,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近年水陆卷轴画在南方一些地区,如福建、湖南、贵州、四川等地也有发现,但年代较晚,多为清末和民国时期遗存。水陆法会需要悬挂多少水陆画,无统一定制,少者10多幅,至明清悬挂的越来越多,有幅,幅和幅等多种。《平乡县志》记载打醮“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搭布棚或席棚10多座至20多座,内供神像(包括佛、道、神、仙、圣、三界十方诸般灵应)上千轴。”

醮棚内一角

2图像的阐释

历史上水陆图像的作者多是民间画工,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虽然有些寺观壁画和卷轴画有职业画家的参与,但为少数,不具有普遍性。刘家庄春分打醮所涉及的水陆画和挂在村庙中的神案图像,都是由本村或附近村画工完成的,根据刘家庄现有图像来看,最早的绘于年,最晚的绘于年。现在刘家庄的水陆画多为本村画工张德群所绘,也有本县辛店、刘栗村画工以及平乡县节固村画工所绘。

刘栗村画工连志栓,现年50岁,平时务农,业余时间从事寺庙彩绘、塑像和绘制神案,自学一路。张德群,男,年生人,没有师承和家学,因年轻时喜欢绘画,70年代批林批孔运动时曾被抽调到天津从事木刻版画创作,后回乡务农。改革开放后,原来被列为“四旧”对象的家谱画开始盛行。因张德群有绘画基础,所以有村民就来找他画家谱画。真正接触“神案”画,是因为年刘家庄的复醮,张德群作为刘家庄人自然就成了首选画工。从那时起一直到年,他和外村画工完成了醮棚内多幅的神案画创作,其中他自己画了多达80多幅,也时常有外村人请他绘制神案和家谱画。

创作中的张德群

刘家庄两套表现冥殿“十王”题材的图像虽为不同画工所绘,图像风格迥异,但在构图上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并且和宁波画工绘于13世纪的十王图像构图上如出一辙。

张德群的创作粉本

如果说刘家庄十王图像因画工所处同一区域和时间,而受文化环境的影响产生图像上的相似性尚可理解的话,那和13世纪(宋)宁波画工所绘十王图像在构图上的相似性似乎只能有一种假设:那就是十王图像在历史上并且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曾出现过同一“粉本”或相似“粉本”,至今影响着刘家庄及附近画工十王图像的创作。

天地庙所挂《楚江王》

有关十王图像的研究,国外学者自上世纪30年代始就不断开始,可以肯定的是13世纪由宁波(古明州)城专业画坊生产的十王图像在绘制过程中使用了粉本,但并不能因风格相似而把宁波十王图像和刘家庄“十王”图像建立起直接的联系。根据雷德侯先生的研究,和十王图像具有同样背景,描绘世俗审判场面的图像也出现在至年的《全相平话》和年的《永乐大典》的插图中,也常见于宋明时期的变文和宝卷插图中。不同区域有关冥殿“十王”的民间卷轴画中,也有类似的构图存在,如湖南民间祭祀的功德画《地藏王》、《十殿阎罗》、《十王佛像》和盘王图《十殿阎王》等。由此看来,基于相同的审判母题,跨越空间和时间的藩篱,在不同形式的图像中形成了图像创作者“熟悉的传统格式”。

宁波版《平等王》

13世纪宁波画坊的显性粉本是否能留传至今,是否会影响到刘家庄十王图像的创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13世纪的宁波画工与今天绘制刘家庄十王图像的画工,虽然空间上远隔千里,时间上跨越千年,但就历史的稳定性而言他们生活的信仰空间和“深入的”背景依旧是一个未断裂的整体。

醮棚内所挂《都市王》

湖南民间功德画《十王图》。(图片采自左汉中编《湖南民间绘画》)

3图像的图像志、图像学描述

根据以上内容的梳理,现根据图像中人物的形态和组合形式分为以下几种图式:单体肖像式、双体组合式、三体拱卫式、多体拱卫式、官府风貌式、情节表述式、全神式七种类型。

●单体肖像式:是指图像中只有一位神灵呈肖像式表现。这种类型又可细分为正襟危坐式和自由常态式。

正襟危坐式:包括正位神祇中的五方佛、药师佛和往古圣德明君中的伏羲、神农,燧人氏以及地皇、天皇共12幅。往古圣德明君中的古史传说人物,图像中肩披树叶,腰围兽皮,赤脚坐于石上,6个人物也被塑造成佛的样子,虽身着寒酸,但皆有头光。如燧人氏,被刻画成一胡僧状,结半珈趺坐于岩石上,头上有圆形头光,怀抱一手持如意,胸围红色兜肚的婴儿。燧人氏因“古者茹毛饮血,燧人初作火燧,人始燔炙”而民悦之,使王天下。所以图像下部绘有一堆篝火上置木架,架上挂有生食,这样就把燧人氏的身份特征表现无疑。至于怀中婴儿,更多的是艺人附加于他的一种护佑功能。

燧人氏

自由常态式:是指人物或立或坐形态自由,表情生动的一类。这一类型在幅图像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包括了十二元辰、十八罗汉、灯光菩萨、太阴、太阳、四大天王、左曹、右司、魁星、钟馗等共60多幅之多。

十八罗汉为张德群老人所绘,从人物造型来看,除第1,第3,第11,第13,第16罗汉外,完全借鉴了《马骀画宝》中的罗汉造型,《马骀画宝》中的罗汉三原为一背影形象,而在水陆画图像中,则被换成了一侧立的僧人形象,人物后面的背景则完全雷同《马骀画宝》中罗汉三图像的背景。《马骀画宝》中罗汉十三原为坐姿的布袋和尚,而图像中则被改为了站姿,形象也完全来源于《马骀画宝》中另一布袋和尚造型。这一组罗汉在设色上较为典雅,服饰以蓝、青、深绿、褐色为多,背景只有较少刻画。

张德群所绘罗汉形象

●双体组合式:在幅神祇图像中,有26幅为双体组合式,这种组合方式又呈现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一种是平等式,是指两个神灵同画一幅图像上,没有主次之分,人物造型没有大小之分;另一种称为主从式,是指人物有主次之分,造型上有大小之别。平等式有,刘元师、赵元帅,马元帅、温元帅等护法神祇,有表现二十四星宿的十二幅图以及四值(日、时、年、月)等。主从式有:行年值计都、行年值金星等天仙界神祇。这类在造型上较为灵活多变,人物安排前后错落有致,形象塑造上性格鲜明,生动有趣,面相丰满。

行年值土星

●三体拱卫式:是指正尊神祇座前或座后有侍从站立,以助威仪,在传统道释画中,侍从多站座前,且所站人物皆有名目定式,不能相混,如观音菩萨前,一童男一童女,地藏菩萨前,一老(傅员外),一少(目莲)。本文所列三人拱卫式中,同时包括有同等级三个神祇,因在人物安排上形成的以一人为中心,左右分列的对称样式。如醮棚G区和西刘天地棚所挂“送、催、接生老母”像,G区所挂救苦救难、文殊、普贤像,以及西刘三官庙所挂三官像皆属此类型。这类图像总计有58幅。

同挂在G区的“救苦救难、文殊、普贤菩萨”像,也属于三体拱卫式。该图像观音居中,文殊和普贤分乘狮子和白象位于两旁,人物安排上,居中的观音较之两旁的文殊和普贤水平位置偏上,三个人物组合成“山”字形,从视觉上形成观音菩萨为正尊的心理感受,观音的“工”字形须弥座前,置有一块蓝底白花图案的地毯,上有一跣足童子,合掌抬头斜上视菩萨。三尊菩萨皆头戴天冠,手持法器,观音左手持净瓶,右手上举杨柳枝,本应手持如意的普贤,却手拿麈尘。而应手持经卷或宝剑的文殊菩萨却拿着如意,这一切其实皆不符定式。这种现象也出现在D区“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图像中,地藏菩萨座前侍者应为傅员外和目莲,但榜题上却书写着闵公长者和道明尊者。从这一点不难看出画工对传统定式要求知之甚少,创作时带有极大的随意性。

眼光奶奶

●多人拱卫式:从单幅图像上来看,多人拱卫式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指被拱卫的正尊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另一种是正尊为一位,而侍者为二位以上,这类图像共计有9幅。

药王、药圣

醮棚A区(香花坛)所挂的三幅单体图像,香花坛作为打醮仪轨中的一个整殊的区域空间,在醮棚中具有中心的位置,而悬挂的图像自然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坛正中悬挂“孔雀佛”两侧分别各有5位佛组成的完整十方佛图像。每幅十方佛图像上绘制的5位佛成反方向侧立作合掌状,组合在一起相对,并形成对中央孔雀佛礼拜的格局。这组图像虽是三幅单体图像,其实际上是一完整的整体,分开阐释将失去图像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这三幅单体图像应作为一体而纳入“多人拱卫式”序列中。

孔雀佛和十方佛

●官府风貌式:特指描绘地狱十王的绘画,这类作品每幅一王,十王一套。刘家庄打醮期间共悬挂两套。十王图像在构图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表现开堂审讯的情形,极似中国传统的官衙场面;下半部分表现的是地狱景象,被审的“犯人”罪魂经受着各种身体酷刑。

刘家庄的两套十王图像由两位画工所绘,与国外保存的十王图像在图像上有一明显不同,那就是刘家庄的十王图像中,十王和胁侍官吏及鬼灵都有头光表现。有关十王图像题材被描绘成官衙审判的世俗场境,雷德候先生曾有精辟的分析。“在图像方面,画家们将尘世主题中的人物类型与特定母题合并在表现地狱的图画中,将来世的佛教地狱变换成了法庭,冥王变成了官僚。在此,母题与人物的类型已不是物质意义上的模件,而是画家们习用的变换尘世与宗教之间的官僚视象的符号。这一切之后的背景,即是中国的官僚制度。”

《卞成王》

●情节叙事式:是指具有众多情节性画面组成的图像,具有叙事功能的连贯性,是通过图示的组合来表达图像主旨的,这类图像在刘家庄春分打醮图像系统中,有三幅单体图像,两幅《十伤图》和《三皇姑化迹图》。

《三皇姑化迹图》是结合东刘天地庙“花花好”们唱经所悬挂的,一定意义上具有视觉辅助的功能,由28幅小图组成,每图一情节,并附有榜题。依榜题序号依次为:1、梦吞日光;2、产生皇姑;3、金盆沐浴;4、金殿报喜;5、皇姑读书;6、仪论招亲;7、求父修行;8打到寒宫;9、来杀皇姑;10、送到白雀;11、推磨捣碾;12、打柴运水;13、来救皇姑;14、路过唐山;15驾□来迎;16、仙童脱(托)梦;17、火烧白雀;18、小鬼缠身;19、看父治病;20、谁舍手眼;21、现有儿女;22、令(领)旨去仓(苍)岩;23、皇姑修行之地;24、舍手眼;25、来现(献)手眼;26、上山还院(愿);27、皇姑谢恩;28、大悲卷。

《三皇姑化迹图》局部

这则故事在“花花好”们所唱的《三皇姑经》中有细致的口述表达。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hy/104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