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观音图像研究

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民间化和世俗化,最具标志性的就是形成了送子观音。送子观音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信仰遍及神州大地各个角落。在送子观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除了产生各种应验故事外,还发展出了相应的信仰图像载体。这些图像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生动地再现了具体时代送子观音信仰的形态模式。送子观音图像的不断演变发展,清晰地勾勒出了送子观音信仰在中国的形成过程。同时,不同历史阶段的送子观音图像,不仅承载着该时代时送子观音信仰的文化内涵,更深刻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文化观念。

一、魏晋隋唐时期的送子观音图像解析

观音信仰在魏晋时期,各种应验故事主要宣传的是观音菩萨的救溺水及解牢狱等救苦救难功能。《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观音菩萨也可以送儿送女,崇尚生育的中国人很快也开始通过持诵《观世音经》求子祈育。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观音送子的各种应验故事不断出现。《冥祥记》讲刘宋时期信道教孙道德和佛教居士卞悦之俱年过百年无子,通过持诵《观世音》经而成功而得子。南齐陆杲撰写的《系观世音应验记》中讲,一个姓台的人为了检验观音送子的效验,发愿说如果观音能在四月八日赐给他孩子他就真相信观音的神通,最终也成功应验。各种观音送子应验故事的渲染传播,也直接催生了送子观音造像的产生。考古金石资料表明,早在北齐时代中国就产生了送子观音造像。雕刻于北齐时代的《王三娘造像记》:“天保元年正月十八日,清信女王三娘为子敬造送子观音像一区(躯),愿我子孙长□,离苦解脱。”天保元年是公元年,这一年恰恰是北齐王朝建立之年。这尊造像虽然早已不存,我们无法准确分析判断造像的样式形态,但通过金石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早在北齐初年已经有专门的送子观音造像出现。

学术界目前公认的中国现存最早的送子观音造像是隋朝的王洪渊造像。这尊造像通高三十六厘米,宽十八厘米,材质为砾岩石。观世音菩萨造像站立于薄薄的莲花台上,莲花台下面是一块高五厘米,宽十八厘米的长方形底座上,底座刻四周刻有造像主王洪渊仁寿三年(公元年)的发愿文。如图一所示:观音菩萨脸型方圆,眉毛弯曲浓厚,眼睛微启,鼻翼宽圆,嘴唇紧闭,下巴上雕有三条淡淡的胡须,整体表现出微微浅笑的神秘表情。主像观音菩萨左右两边分别站有高十一厘米的护法弟子,左边的弟子前有一尊立着的小狮子,右边弟子前面则俯卧着一个小狮子。在这尊造像中观音右手所持的莲状物,左手净瓶上站立的裸体童子,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连(莲)生贵子”的文化寓意。但是观音菩萨下巴上淡淡的胡须又表明这尊观音具有男性的特征,这体现出早期送子观音造像的特点。

图一万荣县博物馆藏隋代石雕送子观音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强盛的国力需要大量的兵役和劳动力,因此人们向各种神灵求儿求女的风气非常炽盛。也许是因为唐代可供求子祈育的神灵太多,文献中记载唐代观音送子的故事较少,且主要集中在高僧大德身上。唐代来自新罗(今朝鲜半岛)的高僧释慈藏是其母亲捐一千部《观世音经》而生的。《资治通鉴》说中唐时期的僧人万回,是他们的母亲向观音像祈祷之后怀孕所生。显然这些故事都是为了给高僧们的出身渲染不平凡的神异色彩。尽管如此,敦煌文献的出土向我们证明了向观音祈子在唐代的敦煌地区非常盛行。学者们整理出来的敦煌文献中,有不少专门向观音祈子的诸如《观音礼文》的写经。《观音礼文》曰:“若有女人来乞愿,求男智慧女仪容。随心所愿皆如意,犹是常持观世音。”这经变文显然是根据《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送儿送女的记载演生来的。敦煌地区向观音求子的习俗常常也通过图像表现出来。莫高窟第45窟南壁绘有盛唐时期《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求儿求女”图。如图二所示:该图中左边站有一成年男子,该男子头带软脚幞头,身穿圆领窄袖袍服,脚登云头靴,鼓着的大肚子下面束腰,使身体显示出不协调的滑稽之感。男子双手在胸前合十,眼睛微微斜视着前面的观音菩萨。他的左后方站立着一个垂髫的儿童,右边长方形的方框里题写着:“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求儿求女图”的右边站立一个妇女,头梳云髻,面部似乎有描红,身着半露胸的裙装,头微微低着,好像是在认真地祈祷。妇女的右后方站立着一个头梳环状发型的女孩,旁边的长方形方框里题写着:“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植)德本,众人爱敬。”毫无疑问,这幅“求儿求女图”是完全依据《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绘画出来的,此图充分说明了唐代敦煌地区送子观音信仰的盛行。

图二莫高窟第四十五窟南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求儿求女图”

除了上述敦煌莫高窟的送子送女的图像外,唐代的巴蜀地区也出现了送子观音的石刻造像。四川省盐亭县山青庙和樟禄唐代摩崖造像都雕刻有,头束高发髻,身披璎珞,怀抱童子的送子观音造像。由此可见,唐代时期除了地处西北的敦煌敦煌地区盛行送子观音信仰,地处内陆的巴蜀地区也同样有向送子观音求子的风尚,这是观音信仰传播过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些都说明唐代时期观音的送子护生功能逐渐凸显强化,送子观音信仰开始形成。

二、宋元时期的送子观音图像解析

两宋时期佛教的义理之学逐渐式微,居士佛教和民间佛教逐渐兴起。在这种背景趋势下观音菩萨信仰也越来越民间化,开始渗透到平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hy/5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