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发布
我省作家黄丹丹创作的散文集《应知不染心》,日前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纳作者近年创作的百余篇散文、随笔,以“漫行浅语”、“旧事如茶”、“执迷而乐”、“花开花落”、“且以喜乐”、“淡写流年”、“遇人有淑”、“爱已成歌”为题分为八辑。以恬淡自然的文风记录旅行见闻、风物人情及日常生活的小片段,以细腻的笔调令生活实景再现并蕴涵缜密的哲思,往往小故事里藏大智慧,浅白处富禅意。作者以轻松自如的手法描述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看似平淡,却如山泉一般,缓缓地往心中渗透,令人最终被那些细腻的情感与缜密的思考打动,并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清净。
后记春天花会开
黄丹丹
立春、雨水、惊蛰,伴随这些春的节气悠然而来的,是渐暖渐璨的世界。案上这只因壶盖被打碎而变残的青花瓷壶,年前被我填了些土,插了一支观音莲和被雪压断的紫竹茎,这几日,光秃秃的紫竹茎居然开始像婴儿萌齿般的鼓出了一点小芽。这是春天给我的消息。每天,我都用手机拍一张紫竹的图片,隔了些日子,积了叠图片,我用手机快速翻动这些照片的时候,植物那份缓慢的生长便神奇地提速了。记录会令美好定格,会令变化生动,也会令一些原本平朴无奇的事物变得神奇而光彩。我喜欢记录,不单用图像,我更爱和更擅长的是用文字来记录那一切。多年以前,在一个人声鼎沸的商场,与一首歌相遇:“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那个时期的我刚为人母、房奴,为生计所迫,离开家乡小城的安逸工作去省城想寻求更好的发展(其实也就是想赚更多钱来养育女儿和还房债)。那时候,我“一个人吃饭走路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我租住在一间由一对姐弟转租不足十平方的小房间里,房间只有一张硬板单人床,没有衣柜也没有桌椅,甚至连镜子也没有一块。房间与阳台相通,阳台没有封闭,夜深人静的时候,城市里车来车往的声音格外响亮,但我从不会因此失眠,因为每一个白天我都疲惫之极,回到蜗居之后我还要俯在床板上写很多很多字。我随身携带一个精美的笔记本,每天,我都在上面写字,而开头的第一句话总是:“亲爱的丹”。我在给自己写信。那个笔记本我一直宝贝般珍藏着,但,却不曾翻看。因为,不敢回望。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艰难。没有顺风顺水的人生,我想。但是,多亏文字,是那些文字陪伴着我走过了自己最艰难的时光。
后来,我又回到了小城,换了工作岗位,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办公电脑。工作之余,我开始用电脑码字,那些字在BBS、MSN、博客上流传,在纸媒传播,甚至被翻转成影视。有人称我“作家”,甚至“美女作家”。我不喜欢这样的称呼。和种花种草种庄稼一样,我觉得,我只是一个植字的人。这些年,写了很多字,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剧本。这些原本方方正正的字码,组在一起就会自成风景。我很享受植字看风景的生活,那些一枚枚源于内心的字码清清白白地列在纸上,让记忆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了归属。
这些年,因文字而结识了很多朋友,这是文字予我的格外馈赠。朋友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不足,而拥有许多面镜子的我,更是将自己照了个通透。一个人能看见自己、看清自己是非常难得的。我看见镜子里不完美的真相后,更加坦然地甘于做自己了。我不再那么拼,不再那么奔忙,我开始享受自己的生活,养平凡的花草,过平庸的生活。我依然喜欢独处,品一杯清茶、翻一本旧书、听一首老歌、守一院绿植、持一枚针一根线缓缓地手工,独享清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去生活,即便拥有各种各样的朋友,我也不从曾想要效仿他人,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光彩的背面或许都有不为人知的暗殇和艰辛的付出。写下“暗殇”二字的时候,我很难过。我想到一位在元宵节辞世的文友,她的噩耗在朋友圈里疯传已是她去世十天之后,我得知消息后打电话给她所在县区的文友,没有人知道一直看起来自强和乐观的她为何会自决。我对她最深的印象就是她对文字的执着还有她常常发在博客里的自己种植的花草图片。我和她仅有一面之缘,在她说羡慕我拥有一切美好的时候,我告诉她,不要去羡慕别人,做自己就好。她的去世,让我第一次对写作产生怀疑,我在想,如果她不痴迷上写作,看不到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看似绚烂的别人的世界,是不是可以安心地在自己的茶园里做一名虽不富有却自足而乐的农妇?很快,我就否决了自己的想法。其实,不然。如果不是因为写作,她或许还会走这条路,只是,那会不被我们这些人发现。文字,是记录生活和生命的工具。我翻看几年前她曾经写我的一篇文章,每一个字都还清晰而鲜活,她似乎还没有走远似的,在那儿娓娓道来。文友圈里更是有许多人写了祭奠她的文章,从那些文字里,可以看见她隐约的样貌。她有一个年幼的儿子,多年之后,那个孩子想找寻关于妈妈的记忆时,至少这些文字能给他些许安慰吧。
记录生活是我写作的初衷。多年前写作于我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方式,后来,写着写着,文字如蝶般蹁跹飞散,为我引来众多读者,我在写作时多了一些克制和警醒。但,作为一直都忠诚于生活和自我的人,我始终执着于书写真情的文字。在整理这些文字时,我看见了自己的成长,如同快速翻那些日日拍摄的花草照片,读着这些字,我也看见了自己缓慢的、寻常并不易发觉的成长,这正是文字的神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