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寺镇山之宝,牧溪禅画巨作观音猿鹤图

观音猿鹤图

十三世纪南宋禅画三幅绢本墨画淡彩

観音图尺寸:.4x98.8cm

猿鹤图二幅尺寸同:.9x98.8cm

日本京都市大德寺收藏

牧溪的《观音猿鹤图》为三幅一套。三幅画是有机结合的画面,从内容上看,《观音图》是正面说教,而两幅动物画中,猿图有劝世之衷,揭示了生灵本性之爱,但潜台词是万事皆空。鹤图则有喻世之意,暗示人间的险恶和遁入佛门的超拔,同时也深藏着这位画僧企求解脱的心曲。从表现技巧看,他分别采用三种构图类型和笔法表现三个主题。观音图最为精细工整,猿图最为粗纵放达,鹤图则居于二者之间,墨色酣畅而多变,鹤的头部较精细,接近工笔画,颈、身略为简放,洒洒鹤姿与四周云雾翻腾的暴雨景象形成对比。这三幅的有机组合包蕴着禅机,发人深思。

宋代禅宗盛行,松猿在禅林中也算是常见题材。“猿”的意象在禅林中原本就有象征。“心猿”就是指妄心发作,而“猿啸”则时常在禅诗里指有情之自由。南宋高僧虚堂智愚有一首诗曰:“霜坠群林空,一啸千岩静;耿耿殊有情,劳生发深省;报子攀危条,清心在高远;一点钟爱心,业风吹不断。”可知报子之猿,在禅门也是有深意的。

作为一套联轴,三图在各自独立的小前提下又有着相对统一的大前提。三幅的合一始终内涵着有机的形式联系和精神张力。从题材上来讲,无疑白衣观音是三幅联轴的中心。雪窦禅师有语曰:“猿啼个木,鹤唳清宵。”而观音,猿和鹤的并置在禅学意义上有着同形同构,同一同化的“超越”与“遍在”的观念。从构图上讲,《猿图》中的斜出的老松正好与《观音图》右上角的山石相呼应。把清岚之气导向了清旷的虚空。而鹤,观音,猿的头部又成为一条无形的斜线,把他们连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很玄妙的感觉!色相,轮回,鹤唳,猿啸,悲悯,大寂寞……

南宋画僧法常简介:

僧法常,号牧溪,蜀(今四州)人,生卒年不详。法常随笔点墨,意思简古,形象颇为严谨,背景则较为纵逸。法常的作品流传到日本国较多,对该国的绘画影响很大。《观音、猿、鹤图》是三连轴,中轴白衣观音趺坐于深山崖谷间,面相丰腴,神态静穆,头饰描绘工致,衣纹却用粗笔淡墨,略近梁楷画法。右轴子母猿双双栖踞于高松上,树身斜出,与传统的样式有相当的距离。左轴写白鹤一只在竹林中边鸣边走,竹梢映出溶溶的月色,鹤的轩昂,竹的清逸,表现出十分清幽雅致的意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pf/12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