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看的北京视觉历史平台
这是一篇全面介绍法海寺壁画的文章,从寺庙的传奇过往,到壁画的惊美绝伦,文章中配有大量插图及视频供大家尽兴观看,以弥补在寺庙现场秉烛夜行的暗黑之旅中不能尽观其详的缺憾。
法海寺创建至今已有年历史,其间虽也遭受了自然灾害的侵袭以及人为动的破坏,但由于偏居京郊荒山之中,因此躲过北京历史上数次兵燹战乱,寺中壁画得以保全。否则极有可能如敦煌那般被人整片割掉盗走,或者壁画上重金描绘的金丝线条被人刮去换钱。所幸以上均未发生,壁画全须全尾儿地存续至今,这是它的幸运,更是今天我们的幸运。为写此文又往法海寺深入探访,仔细看了所有建筑及壁画及展厅中的各种图片文字,回来后与史料一一对比核实,发现点错误已上报.......以下,请跟随我们的文字与美图,一起梦回大明,到壁画中的仙界佛国去尽兴神游一番吧。本文字需阅读10分钟撰文▏眉有一点风设计▏阿嚏校核▏橙子1、一位明朝太监的梦想
2、两位外国美女的奇遇
3、一位北京大爷的抗争
4、万众瞩目的画壁惊奇
01一位明朝太监的梦想1-1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宦官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在职人数之多、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是其它任何时代无法比拟,他们的身份已经远远超越一个宫廷内务人员的概念,统辖地方、出使海外、领兵征战、执掌朝纲,甚至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从郑和、王振、汪直,到刘瑾、冯保、魏忠贤.......这些大明帝国历代太监的大名和他们的故事都一一载入了史册。而我们今天讲述的“法海寺”也是缘于一位明朝太监,他的一夜南柯大梦,不仅成就了一座京西皇家古刹,还创造了一个在年后让世人惊叹的文化殿堂瑰宝。这位太监名叫李童,生于年,江西庐陵人,永乐初年入宫,不久便得朱棣赏识,每次巡幸塞北,李童皆随侍左右。公元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北征死于榆木川,李童便是护送其遗体秘密回京的亲随之一。之后在后续几任帝王内廷中继续供职,明宣宗时期被擢升为御用监太监,至代宗时期,更是被授予一品以上官员才能得到的最高恩赐——蟒袍玉带,可谓极尽荣耀。1-2
那么这位大内宫廷中的太监,和法海寺有什么关系呢?
据说明正统四年(年)的一天,50岁的李童睡觉梦见一个“白衣老人”,在老人的指引下,来到一个“岩壑深邃、林木茂美”的地方,并告诉他“此精蓝地也,他无以过此者”,意思就是这里是一块非常好的风水宝地......
第二天,梦中的情景历历在目,让李童心绪不宁,于是便派人到北京周边寻找。几天之后果真在京西翠微山南麓(今石景山模式口北)找到了这块地方,与他梦中的景致完全一样。
在明人撰写的《重修法海禅寺记》中对这片青山秀水有一段形象的描述:
“都城之西,余四十里,有山名翠微,左岗右泉,取迴旁峙,云烟飞动,如护如翼。山之阳土脉丰腴,草木从茂,行者憩其下游者陟其颠,不知为福地下......”借助年的一幅地图,我们可以大致看一下这个区域的地形地貌。如下图,翠微山、模式口、法海寺等均有标注。
▲《年北平市城市郊区地图》
这样一块“左岗右泉、云烟飞动”的好地方,定是佛家栖身的风水宝地,于是李童决定“尽捐己资”,并募集善款、建寺迎佛。
凭借李童的身份与地位,建寺资金很快便筹齐到位。在今天法海寺内有一口高达2米的青铜大钟,为当年明英宗所赐,钟身上半部铸有经文,下半部便是捐助者的名单,“其施财资助者之姓氏,具列碑阴,用同垂不朽焉”......
▲法海寺内青铜大钟
从名单中可以看到,捐钱的“金主”基本都来自李童的“朋友圈”,包括两方面人物:
其一,是李童自己的宦官“同事”们,其中就包括几位著名的太监,如几年后带着明英宗北征、导致“土木堡之变”全军覆没的太监王振;还有出使西藏促进民族团结的太监杨英;以及后来发动“夺门之变”、帮助明英宗复位的策划者之一太监曹吉祥等。
▲大钟下部刻有出资人名单▲铭文中可见王振之名
其二,是僧人群体,有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弟子、色拉寺的创建者、明代三大法王之一的释迦也失;有释迦也失的弟子、西天佛子大国师哑蒙葛;还有被明成祖首封“大宝法王”的班丹扎释等等。
1-3
其实,“托梦建寺”只是民间赋予法海寺的一段传奇逸闻,李童修建法海寺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明朝时期佛教盛行,历代明帝对佛教都倍加推崇,各种崇佛礼佛、修建佛寺的活动屡见不鲜,而作为皇帝身边那些近侍宦官,自然也会投帝王之所好,做一些顺应潮流、报效皇恩之举。
其次,建庙修寺对于宦官自身也是一种寄托与归宿。他们生前没有子嗣,死后禁入祖坟。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曾在《尚书引义》中这样论述:
“宫刑施之,绝人生理,老无所养,死无与殡,无罪之鬼,无人除墓草而奠怀染......”而佛教寺院就成了他们慰籍心灵、养身终老的绝佳之所,太监们在此抚慰今生并希翼修福来世。
由此,一些有权势有地位的宦官就会作为牵头人,募集资金修建寺院,级别稍低的太监跟随入资或出力,待日后退休便入住寺中,相互照应、抱团养老。
明清两代,京郊出现了大量这样的庙宇,基本都是太监们为自己修的终老之所、百年吉地,正所谓“京西三百七十寺,都是宦官始做成”......
1-4
当然,修建这座寺院也少不了当时的皇帝明英宗的支持,有了他的“背书加持”,这座寺庙就变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家敕建寺院。
这位明英宗就是那个当了两回皇帝的“朱祁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少有的现象。
朱祁镇还敕建过一座著名寺庙,即今天以“京乐”著称的智化寺,始建时间正是法海寺竣工的年,发起者是另一个著名太监王振(初为其家庙),明英宗赐名为“报恩智化禅寺”。两座寺庙前后相接,看来大家都在排着队享受这种福利待遇,雨露均沾......
“报恩智化禅寺”修好后,王振果真就对朱祁镇“报了恩”,全力怂恿年仅22岁的朱祁镇效仿其曾爷爷朱棣亲征北伐蒙古(年),最终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全军覆没,朱祁镇自己也被活捉,进而导致大明帝国空前危机、命悬一线,要不是于谦力挽狂澜镇守北京,中国历史也将改写......
一年后,朱祁镇获释回京,被软禁南宫七年,直至公元年在另一位大太监曹吉祥等人的支持下,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成功,第二次登上了皇位......
法海寺—智化寺—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夺门之变
明朝中期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就这样串联起来,前后相距不到20年,跌宕起伏、波诡云谲!
当然,这其中不乏几位太监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表演”书写着大明王朝的历史、并继续左右着它的未来。
1-5
募集资金全部到位,法海寺营建正式开始,主持施工的是当时的“国家建委”——工部,集结了大批的能工巧匠,营建工期历时四年。▲翠微山中的法海寺三十年代赫达·莫里逊(德)拍摄工程竣工后,明英宗钦赐匾额“法海禅寺”(这里“法海”之名与“白蛇传”无关,而是取自“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随后又赐《大藏经》一部,青铜佛钟一口。▲法海寺山门门额为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所题之后礼部尚书胡潆撰写了《敕赐法海禅寺碑记》,吏部尚书王直撰写了《法海禅寺记》。“皇家工程队”施工、皇帝赐匾、尚书写碑记,法海寺的规格档次高下立判。▲敕赐法海禅寺碑
整座法海禅寺占地两万平米,坐北朝南,院中建筑以中轴对称布局,排列规整、错落有致,各种殿堂楼阁恢弘壮丽、气宇轩昂。
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护法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两翼对称建有钟鼓楼和伽蓝、祖师二堂等建筑,这是明清时期典型的汉传佛寺“伽蓝七堂”的建筑格局。
“伽蓝七堂”是我国古代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设计标准,大体形成于宋代。“伽蓝”为梵语,即僧园或僧院;“七堂”指寺院中须有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依宗派不同而略有差异。以禅宗为例,“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
法海禅寺的正中主殿即为“大雄宝殿”,它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重昂五踩斗拱。殿内供奉的佛像主尊为“竖三世佛”,两侧各塑八尊罗汉像及坐姿菩萨、大黑天神和李童像各一尊。
▲大雄宝殿
在大雄宝殿的几侧墙面上还绘制了一些佛教题材的壁画,虽然当时只是作为寺院大殿的“装饰品”,藉藉无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