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G抗体相关脑炎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

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oligodendrocyteglycoprotein,MOG)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MOG-IgG)抗体是一种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有关的抗体。

最初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法检测,该MOG抗体被认为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中发挥作用。近年来通过细胞法(cell-basedassay,CBA)检测到抗完整构象的人MOG-IgG,并发现视神经炎、脊髓炎、脑干脑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表型与之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经典MS表型则与之相关性并不强。

MOG抗体所介导的疾病病理并未观察到星形细胞破坏,这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opticaspectrumdisorder,NMOSD)的经典病理改变即星形细胞病存在巨大差异。另外,在MOG抗体阳性患者中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4抗体阳性者罕见。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MOG抗体介导的疾病在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和预后等方面与经典的MS及AQP4抗体阳性NMOSD存在差异[1,2,3,4,5,6,7,8,9,10,11]。基于以上证据,目前已将MOG抗体介导疾病视为独立的一类疾病体并称之为MOG抗体相关疾病(MOG-IgGassociateddisorders,MOGAD)[12]。

尽管目前已有一部分关于MOGAD的队列研究报道,但限于该疾病较为罕见,已发现病例数较少,在临床病程、疾病复发及预后方面的证据尚十分欠缺。而作为MOGAD的少见类型,MOG抗体相关脑炎(以下简称MOG脑炎)临床病例资料积累很少,基于中国人群的队列研究更为罕见。

基于此,医院建立的MOGAD数据库中MOG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究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期望有助于临床诊疗此类疾病。

1对象和方法1.1观察对象

收集年1月至年6医院MOGAD患者数据库中的相关病历资料;入组标准:符合《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2]中的MOGAD诊断标准,即存在至少一次符合急性脱髓鞘事件(视神经炎、脊髓炎、脑炎等)的发作(症状持续24h以上),且具有支持脱髓鞘事件的磁共振成像(MRI)证据或者电生理证据,血清MOG-IgG阳性,同时排除其他可能的诊断;病程超过1年。排除标准:仅1次就诊记录;两次随访间隔短于6个月;血清AQP4-IgG阳性。

1.2方法

由统一培训的神经科医生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程等,同时定期(至少间隔半年)收集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包括扩展功能障碍状态量表(expandeddisabilitystatusscale,EDSS)评分、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清MOG-IgG及其他免疫指标)、复发情况(包括发作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及恢复情况等)、缓解期治疗(治疗方案、治疗起始日期、有无治疗中断)等。

其中,临床复发的定义为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超过24h,除外感染、发热等其他可能的病因,且距离前一次发作时间超过1个月。血清MOG-IgG抗体检测均采用CBA法,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ligoclonalband,OB)检测采用等电聚焦联合免疫印迹法。

根据患者有无脑炎(大脑、小脑或脑干等受累)发作史分为脑炎组与非脑炎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特点、缓解期治疗及预后方面的差异。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年化复发率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末次EDSS评分采用中位数(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共纳入MOGAD患者86例,其中男33例(38.4%)、女53例(61.6%),年龄8~66岁,年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22.3(12.2,33.2)岁,发病年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17.1(7.6,27.6)岁,病程[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2.8(1.7,5.9)年。脑炎组与非脑炎组比较女性比例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炎组患者中位年龄及发病年龄均低于非脑炎组(P0.05)。两组患者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临床表现

脑炎组中45例(80%)患者以脑炎症状起病,即首次发病时存在大脑、小脑或脑干受累症状,另有10例患者以视神经炎为首发表现,1例以急性脊髓炎为首发症状,在后期复发过程中出现大脑、小脑或脑干受累。脑炎发作期的临床表现包括癫痫发作[19例(34%)]、意识障碍[7例(13%)]、肢体无力[4例(7%)]、复视[3例(5%)]、呕吐[3例(5%)]、步态不稳(2例)、精神症状(2例)、反应迟钝(2例)、呃逆(1例)、记忆力下降(1例)等。在前驱期或发病期伴随头痛10例,伴随发热9例,病程中仅出现发热、头痛等非特异表现2例。脑炎组患者在其他部位(如视神经、脊髓)受累时表现与非脑炎组患者无差异。

2.3脑炎组头颅影像学病变分布特点

脑炎组患者33例有头颅MRI影像资料,29例存在颅内异常病灶(部分病灶表现见图1),其中17例(51.5%)累及幕上深部白质(图1D),15例(45.5%)累及皮层或皮层下白质(图1A~1C),13例(39.4%)累及脑干(图1E、1H),8例(24.2%)累及基底节(图1F),7例(21.2%)累及丘脑,6例(18.2%)累及小脑,6例(18.2%)累及胼胝体(图1D、1G)。病灶形态呈点状、斑片状、云雾状、结节样或假瘤样,部分病灶肿胀,少数病灶可见不规则、结节样增强效应。随着病情缓解,原有病灶可逐渐吸收,1例患者病变呈萎缩性改变。

2.4血清学及脑脊液检验特点2.4.1血清学:

不同血清MOG抗体滴度比例在脑炎组与非脑炎组患者中无统计学差异。血清抗核抗体(ANA)检测结果示,脑炎组13例阳性(23.2%),非脑炎组3例阳性(1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4.2脑脊液:

脑炎组脑脊液MOG抗体检测数据13例,阳性7例(53.8%);脑脊液白细胞检测数据35例,升高19例(54.3%);脑脊液OB检测数据43例,阳性21例(48.8%)。非脑炎组脑脊液MOG抗体检测数据4例,结果均为阴性;脑脊液白细胞检测数据17例,升高6例(35.3%);脑脊液OB检测数据18例,阳性5例(27.8%)。不同脑脊液指标的比例分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脑炎组患者中有4例同时合并脑脊液抗NMDAR抗体阳性。具体见表1。

2.5治疗及转归

脑炎组与非脑炎组患者在缓解期治疗方案方面无明显差异。绝大多数患者缓解期治疗均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5~15mg/d)和(或)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2~3mg/(kg·d),或吗替麦考酚酯1~1.5g/d]预防复发,仅2例(3.6%)非脑炎组患者在缓解期未应用免疫治疗。脑炎组中3例(5.4%)患者在缓解期仅用吗替麦考酚酯维持治疗,缓解期期仅用糖皮质激素者脑炎组19例(33.9%)、非脑炎组8例(14.3%)。缓解期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者脑炎组34例(60.7%)、非脑炎组20例(66.7%),其中56例脑炎组患者中32例应用吗替麦考酚酯、2例应用硫唑嘌呤,30例非脑炎组患者中16例应用吗替麦考酚酯,4例应用硫唑嘌呤。

脑炎组患者中位年化复发率为0.(0.,0.),非脑炎组患者中位年化复发率为0.(0,1.)。脑炎组患者无复发8例(14.3%),复发1~3次40例(71.4%),复发3次以上8例(14.3%);非脑炎组患者无复发14例(46.7%),复发1~3次9例(30%),复发3次以上7例(2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EDS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2.0)分比0(0~8.5)分,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随着对MOGAD的深入研究,MOG脑炎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限于病例罕见等客观原因,其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等特点尚未全面探明,本医院长期建立的数据库资料,对有脑炎发作史的MOGAD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特点进行总结。

本研究显示MOGAD好发于青少年及年轻成人,且像MS、NMOSD等其他脱髓鞘疾病一样以女性更为常见,与既往病例报道一致[13]。其中,脑炎患者男女比近1︰1.2,年龄及发病年龄较非脑炎患者组更低,提示年轻患者更容易经历脑炎发作史,这与既往研究中所报道的年轻患者更易出现ADEM样表现而年长患者更易出现视神经受累的现象相一致[14,15]。

MOG脑炎可有癫痫发作、发热、高颅压等临床表现[16]。在本研究中,MOG脑炎患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癫痫发作、认知功能下降、走路不稳、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复视、呕吐、呃逆等,少数患者仅有发热、头痛等非特异表现,与既往研究大致相符。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类似症状的患者,除感染、自身免疫性脑炎、NMOSD、MS、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病因,还需考虑MOG脑炎可能。

既往曾有文献报道MOG脑炎患者独特的影像学特点为基底节和脑桥受累,16.3%和6.1%患者存在皮层和脑膜受累[17]。另有文献总结了14例MOGAD患者48份异常头颅MRI结果,提示病变最常累及幕上深部白质(64%)、皮层或皮层下白质(57%)、脑桥(57%),43%患者存在胼胝体病变,而脑室旁白质(35.7%)、基底节(14.2%)受累相对少见[18]。在本研究中幕上深部白质、皮层或皮层下白质为最常见受累部位,脑干受累亦相对常见,超过20%患者存在丘脑或基底节受累。此外,尚有患者存在小脑、胼胝体不同程度受累。上述内容提示MOGAD脑炎颅内病变存在范围较既往研究更广泛,但受限于样本量少及人种不同,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尚不完全一致。在既往文献报道中,对MOG脑炎患者颅内病变的强化特点及转归涉及较少。本研究的影像学随访资料显示部分患者在病情缓解后颅内病灶可消退,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萎缩性改变,这一现象尚需更多病例及临床观察进一步探究。

在本研究中,脑炎组患者在脑脊液抗体阳性率、寡克隆区带阳性率方面均较非脑炎组存在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可能原因为:并非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进行了相关检测,存在部分缺失数据,致使样本量偏小。基于上述情况,推测致病性抗体进入鞘内等体液免疫机制可能参与了脑炎的发病过程,这有待更多的病例观察及基础研究进一步证实。

本研究中,56例脑炎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合并脑脊液抗NMDAR抗体阳性。既往研究表明MOG脑炎患者比AQP4抗体阳性的NMOSD患者更易同时合并抗NMDAR抗体,当MOG脑炎患者合并抗NMDAR抗体时,其临床症状尚不能确定是由MOG抗体还是抗NMDAR抗体所致,但总体来说这部分患者对于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效果相对较好[19]。

目前关于MOG脑炎缓解期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尚无统一结论。本研究中,MOG脑炎患者组与非脑炎患者组缓解期治疗方案选择无明显差异,均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预防复发为多。两组在易复发的特点亦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这与既往文献报道中中位随访53个月80%复发率的结论相一致[13]。另外,既往报道近一半MOGAD患者发作后出现永久性致残[20],本研究中无论脑炎组还是非脑炎组末次中位EDSS评分均为0,提示尽管容易复发,经过及时的治疗MOGAD患者预后均相对较好,这一结论尚需更多的数据支持。

本研究尚存在不足。首先,数据分析建立在回顾性队列的基础上,且为单中心数据,可能存在偏倚性;另外,在预后评价指标中侧重EDSS等传统功能评分,对认知功能等指标评价权重相对不足;限于样本量,未能对不同治疗组间展开疗效评价及比较。研究结论尚有待未来更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提供更多数据及证据支持。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总结56例有脑炎发作史的MOGAD患者数据,表明MOG脑炎是MOGAD非常重要的临床分型之一,其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发病年龄更小的MOGAD患者更易经历脑炎发作。

参考文献

[1]HohlfeldR,DornmairK,MeinlE,WekerleH.Thesearchforthetargetantigensofmultiplesclerosis,part2:CD8+Tcells,Bcells,andantibodiesinthefocusofreverse-translationalresearch[J].LancetNeurol,,15(3):-.

[2]KitleyJ,WatersP,WoodhallM,etal.Neuromyelitisopticaspectrumdisorderswithaquaporin-4andmyelin-oligodendrocyteglycoproteinantibodies:a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pf/92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