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仙山,却深藏一处佛家胜地,还有神奇秘

青岛崂山,国家5A级景区,年又当选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崂山是闻名中外的道教名山,以山海奇观和道教文化著称,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盛誉,也有“海上仙山”之称。

崂山之碑。摄影/鸿蒙小筑

崂山历史悠久,相传轩辕黄帝东巡,曾登“崂盛山”,就是如今的崂山。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崂山还曾有“劳山”、“不其山”、“鳌山”、“牢山”、辅唐山之名称。明清以后才广称“崂山”。

单说太清宫内那株奇树“汉柏凌霄”,就有着余年的历史。相传为太清宫开山始祖、西汉张廉夫亲植。

崂山太清宫:汉柏凌霄。摄影/鸿蒙小筑

崂山被誉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明代曾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这里是有名的道家圣地。

但你可知道,历史上,在崂山深处,还有过很多佛家的古刹寺庙。坐落在崂山返岭村的华严寺,就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处。如今是崂山风景名胜区内现存唯一的寺院。

华严寺与神奇洞窟那罗延窟一道,成就了华严胜境。

今天开始,带大家到华严圣地和那罗延窟秘境看一看。篇幅较长,有图有文有攻略,分上下两集记写。此为上篇:华严寺

青岛崂山华严寺入口。摄影/鸿蒙小筑

01起点——法显广场

法显广场,为纪念法显和尚西去东归崂山登陆而建。雕像背后倚山的一面墙上,有法显取经故事的铜铸浮雕。

之所以在这儿建这方纪念广场,据说依据是《佛国记》“到长广郡牢山南岸...即乘小船入浦觅人”,有学者推断“浦”就是指这里。但颇有争议。

几年前《青岛日报》曾刊登过青岛著名学者、原市教科所主任翟广顺先生的一篇文章:《高僧法显得西去东归》。翟老以大量文献资料考据,法显登陆地应是崂山南海岸栲栳岛一带。

栲栳岛,位于崂山沙子口村东南1.5公里处,登瀛湾与沙子口湾之间,是陡阡口山南伸入海中的小半岛。现有潮海院(原名石佛寺、白佛寺)、以及附近山上的晋代石刻为证。

法显广场建成后,由于游客渐多,这儿就成了停车场。虽然解决了停车难问题,但景点就失去了整体样貌,也很少有人再去通过浮雕了解这段历史,总觉有点憾憾。

崂山华严寺:法显雕像摄影/鸿蒙小筑

02莲花广场

法显广场上行,就是莲花广场。几前这里还有一尊很高的观音像,如今不知何故被拆除,只留下莲花宝座。

崂山华严寺景区原有巨雕。图/鸿蒙小筑

莲花广场拾级而上,就是华藏世界。从莲花广场一直到华严寺,沿路每一级平台中央,都有莲花雕饰。脚踏莲花,象征着佛即使身处嚣尘,也能始终保持一颗慈悲纯净的心。心持高洁,纤尘无染。大家走的时候可以静心体验。

03华藏世界

华藏世界,佛经莲华藏世界的简称。佛曰:虚空有多大,华藏世界(华严世界)就有多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崂山华严寺:华藏世界。图/鸿蒙小筑

华藏世界门背面门额刻有“龙华胜缘”。胜缘,佛语原意“善缘”,在这儿题字,游人游览结束回返时就能看到这几个字,提醒每一个人心怀广博,与人为善。

崂山华严寺:华藏世界。图/鸿蒙小筑

04普贤菩萨与六牙神象

继续上行,石阶拐弯处,见一石像,看上去很有历史感。当初第一次来时,我绕四围一圈也没看到有关文字介绍。回家查阅资料才知这是普贤菩萨与六牙神象。

普贤菩萨,佛陀释迦牟尼的右胁侍。与佛陀,文殊菩萨合称华严三圣。他和文殊菩萨一起,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文殊象征智慧,普贤象征真理。文殊菩萨象征智、慧、证三德,普贤菩萨则显示理、定、行三德。

佛经载“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慎静重莫若象,故好象。”白象是普贤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所以普贤的坐骑是六牙白象。六牙白象据说原为菩萨所化,表示威灵。民间有消灾祛病之说,所以石像被摩得光滑。

崂山华严寺:普贤菩萨与六牙神象

05塔院

继续上行,见一别致院落。这就是著名的塔院,慈沾塔就在此塔院中,是华严寺第一代住持僧慈沾墓塔。塔八角七级,青砖所建。原还有“松抱塔”胜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松枯。插图为今天秋来游所摄。

慈沾塔旁还有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之墓。史料记载,善和,俗名于七,原是反清复明义士,躲避朝廷追杀逃到华严寺,幸得第一代主持慈沾大师用开水泼面,得以躲避清兵追查。剃度出家后,仍念念不忘反清复明,偶见丛中两只螳螂对攻,其招法变幻无常,由此得灵感,创出中华武术独家拳——螳螂拳,至今这套拳法仍在崂山地区流传。善和寿高岁。临终前才道出其身世。谨遵以前外出旅游时游客告诫,寺庙塔院等最好别拍照,所以未拍照。留待大家亲临现场瞻仰。

崂山华严寺:塔院

06华严路石刻

继续前行一段才得知,我们脚下的石阶叫“华严路”。道旁有“观澜”石刻,想必此处可观海听涛之意。沿途还有“禅”、“烟岚高旷”、“东瀛晓色”、“无风海涛”、“莲池会海”等石刻,与道旁青松翠竹、奇山怪石交相辉映,尽述此处四时、早晚、阴晴等不同胜景。

崂山华严寺景区石刻:观澜

此处还有一个大大的“缘”字石刻。现在这儿也是一处网红打卡地。而于我们初中同学登山群来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儿时的玩伴、昔日同学虽近在咫尺,但也各自奔忙,不得见许多年。如今经常一同相约畅游山水间,这份纯挚情谊岂是一个缘字可以总括。

崂山华严寺石刻:缘

07华严寺

华严寺,明崇祯时(--)即墨人明代御史黄宗昌捐造,原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在现存寺的西边山上,后毁于兵火。清初,黄坦助慈沾禅师重建于今址。清初重建后,整体建筑宏伟典雅,为崂山古代建筑艺术之最。原为四进院落,有殿堂、僧寮、客房余间,建筑面积余平方米,占地面积余平方米。年,青岛市代理市长沈鸿烈为华严庵赠匾,将其改名为“华严寺”。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青岛,流亡的青岛政府就设在这里。后经多次修缮。“文革”期间,华严寺受到严重破坏。现在的华严寺是年修葺,近年来不断进行维修维护,形成现在的规模。

以上是援引华严寺资料介绍。

年秋游时,我拍下了华严寺门前如下画面。

崂山华严寺入口。

个人以为,景区宣传标语和设岗卡,应考虑如何与景点和谐相宜、美美与共。

如今这样的提示牌、指示牌,不止华严景区如此设置,在全国各地很多景区都有如此景象,总觉得怪怪的。毕竟这是市重点保护文物,墙上不应随随便便钻钻贴贴的。

华严寺门口有楹联:瞻那罗延窟方悟此山真佛地,到华严世界当知吾法非虚空。细细品味颇有深意。

崂山华严寺门首照壁大肚弥勒佛

进入过道,可见正对照壁上,有弥勒佛浮雕。

弥勒佛又称大肚弥勒佛,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常见。这是大乘佛教的佛像,通常尊奉在寺庙的前殿。

大肚弥勒佛像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形象化地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宽宏大量,慈悲为怀,深受信众尊重。男女老少无论是谁,见到弥勒佛时,都会感到轻松愉快。

很多寺院还有这样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发人深省,又令人愉悦。

一走近过道,就听有诵经之音传来,原以为是播放的录音。禅声低诵,香烟袅袅,禅意悠远,让人不由得心澄净。

拾级而上,便可见到正殿。原来此刻,还真有很多师傅在里面打坐诵经。

于是,我在院中树下的椅子静静坐了一会儿。我不是信佛信教之人,但在如此空灵美妙的禅声中,我的心蓦然沉静、清明,而又悠远、开阔。

《崂山区志》记载,华严寺有“藏经阁”,原收藏有元人手抄本和明代刊本《册府元龟》各一部。现均藏于青岛市博物馆。

藏经阁还有明代高僧憨山和尚的手书中堂,很喜欢这首诗的意境。但这次去没得见,从书中摘引,作为此篇结束语以飨读者。

独立高台眺大荒,飞来空翠洒衣裳。一林爽气生天籁,无数昏鸦送夕阳。厌俗久应辞浊世,濯缨今已在沧浪。何当得脱尘埃去,披拂云霞坐石床。

从华严寺西门出来,我们向那罗延窟行进。

那罗延窟是什么?为何我要称那罗延窟为秘境?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pz/115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