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宫位于静海寺对面,与紧邻的明城墙及狮子山上的阅江楼融为一体,相互映衬、同工异曲、相得益彰。南京天妃宫是江浙地区最有名的纪念海上女神林默的地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它原名龙江天妃宫,始建于明永乐五年(年),系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平安归来,明成祖为褒扬天妃护佑所敕建。其后六次下西洋出航前和归航后,郑和都专程前往龙江天妃宫祭祀妈祖。据记载,郑和从海外采集了多种奇葩异卉移种宫前殿后及狮子山上,另外,郑和不仅在此多次接待国外友人,晚年还居住于此。
1.天妃宫二山门:从天妃宫的正门走进去,是一个小院,它的东厢房被辟为了天妃宫办公用房,继续往前走,到了通往正殿的二山门处,只见门上挂着一幅刻有“观音寺”三个字的牌匾,左手边还摆放着一尊观音佛像。您是不是觉得奇怪,为什么天妃宫中还会有一座观音寺?其实这是因为天妃宫中不仅仅供奉了天妃娘娘妈祖,同时还有供奉了佛教的观音大士,因此,在建天妃宫的时候特地设二山门为观音寺,以示对观音大士的尊敬。至于为什么天妃宫要供奉观音大士呢,抚河明月在这里先卖个关子,等拜见了观音大士,抚河明月再和您解释。
2.碑亭:进入二山门,一座亭子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这座亭子名为碑亭,亭中所立的这座石碑就是明成祖朱棣亲自撰文并书写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您瞧朱棣的楷书,法度严谨、清健遵劲、笔法精妙、笔力挺拔,堪称帝王书法家。古天妃宫最初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之后有富商信众在原址捐建了规模不大的庙宇,称“古天后祠”。年侵华日军的炮火又毁掉了古天后祠,唯一留下的就是一座明永乐年间所立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年,静海寺扩建,将天妃宫碑移往了静海寺内。现在碑亭里的这块石碑是用青石为原料,按一比一的比例建成的复制品。下面咱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座原本有着六百年历史的石碑吧!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归来后,明成相朱被下令建造了天妃宫: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后,朱棣为感谢妈祖护国佑民的功绩,又立了这块高5.48米的“掏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并亲自撰写下《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昔济天妃诏》的碑文。虽然东南沿海妈祖庙遍布,历代碑刻也很多,但是天妃宫碑是唯一一块由皇帝亲自撰文颂扬的御碑。石碑最上面的部分是碑额,雕刻着四条盘在一起的很像龙的动物,传说龙生九子。这是龙的第二个儿子叫“螭”,它喜欢登高望远,因此就把它雕刻在云头之上,盘绕冠顶,美轮美矣。中部碑身,镌刻着明成相朱棣亲自撰书的碑文,大意是颂扬明太祖在位时的功德和天妃护航的圣德。最下面的是碑座,碑座是一个叫霸下的神兽,它的形状很像乌龟,是古时的吉祥之物,为龙之九子中的第六子,又名赑屃(bixi),因为它喜欢负重,所以就让它来驮石碑。霸下是长寿和吉样的象征,有福寿绵长、忠孝传家、繁衍子孙之意。它总是奋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地撑着,努力地向前走,并且总是不停步。旧时,南京下关区有句民语“三月二十三,乌龟爬下关”,说的就是下关妈祖庙会,民间称“乌龟会”,到这一天,南京周边的县乡的民众都会赶来祭祀天妃妈祖,也会带小孩子来拜“赑屃”(bixi)为干老子,尤其单传家庭,拜干老子是希望孩子向“赑屃”讨寿,福寿绵长、忠孝传家、多子多孙,因此“赑屃”的香火也是很旺的。
.地藏殿:站在碑亭里,我们可以看到在碑亭的东侧有—配殿,这座配殿里供奉的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因其发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常被佛教徒称为大愿地藏王苦萨。关于地藏菩萨名号的由来,《地藏王菩萨十轮经》里面说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思密如秘藏”,所以名为“地藏”。另外,也有说“地藏者,伏藏也”。就是说潜伏在大地的一切宝藏,都是地藏。佛典中记载,地藏苦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已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远久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难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
4.观音殿:亲爱的朋友们,在刚刚穿过二山门的时候,抚河明月就和您卖了个关子,为什么天妃宫会供奉观音大士?现在我们就去正式拜访一下观音大士,抚河明月也趁此给您解释清楚吧。其实妈祖与观音大士有着密切的联系。妈相的母亲是因为吃了观音大士赐予的药丸才生下妈祖的。而妈祖林墨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了《观音经》的教育,才从小就有着通灵的能力,且妈祖升天也是受到了观音大士的点化。因此,天后宫中出现观音殿也就不奇怪了。据史书记载,在宋代以前观音一直以男性面貌为主,而宋代的时候就有了女性形象的观音,而妈祖也诞生于此时。所以,信众也普遍认同“妈祖是观音的三十三个化身之一。是在不同的空间存在的真身,也就是妈祖即观音的说法。例如:妈祖旁边的两尊护法神,一为千里眼,一为顺风耳,也就是眼观耳听的意思,和观音的寓意相近。解释完了上述疑惑,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观音殿吧。天妃宫中观音殿内的观音坐像高米,莲花座直径22米,重1吨,采用铸铜贴金工艺,神像外围的神龛使用香樟木制成,全部由手工雕刻。神像两侧神柱上双龙盘旋,栩栩如生而又庄严肃移。殿内侧的墙壁上排列着两千多只小佛龛,分别供幸着千手观音,送子观音、平安观音等,可供信众供养,以求精神寄托,长保平安。
5.药王殿:在天妃殿的东侧有药王殿,殿内供奉的是药王孙思邈神像。药王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也是道教圣人。据记载他七岁上学时便“日诵千余字”,年青时“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性好道家之学”。孙思逸将道教养生理论与医学相结合,认为人要长寿,就须讲究饮食起居,怡情养性,加上导引行气,食补药补,才能终其天年。除了道学修炼以外,最重要的是他广搜民间验方、秘方,总结唐代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加以分类记载,在医学和药物方面做出极大贡献,因而被后世尊称“药王”。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生论》等等。孙思逸虽有无上才华却志在山林,长期隐居于终南山,一生只为修炼道法、行医济世。唐太宗、唐高宗多次征召他到京城做官,他都辞谢不就,一心向道,最终,他足足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之久。
6.天妃宫正殿:亲爱的朋友,现在请您紧跟着抚河明月的步伐,我们一起到天妃宫正殿瞻仰一下天妃妈祖的神像。您看到正殿大门门头上的牌匾了吗?上面的“圣光重德”四个大字是由妈祖出生地的福建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赠送的,意思就是说南京天妃妈祖圣德重现。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百姓心中的海神,她的真实姓名叫林墨,小名墨娘,出生在北宋建龙元年福建泉州府莆田湄洲的一个小渔村,从小就钻研医道,妙手回春,性情和顺、热情,经常为村民们排难解纷,行善济世。妈祖年轻的时候就练就了一身好水性,又能驾船如飞,所以她自愿担起海上救援任务,哪里有呼救,那里就出现她的身影,经她救起的渔民无数。传说有一次,天黑了,狂风大作,黑浪滔天,海上的船只无法进港,得讯后的林姑娘情急中将自己家的房屋点燃了,让熊熊大火为船只引航。不幸的是,妈祖在28岁时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的过程中意外落水身亡,百姓不能相信如此善良的妈祖就此故去,所以就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认为她升天成了神仙,专门在海上抢险助人,而且民间传说中,妈祖经常显灵,救人急难,所以便奉她为“海上女神”。天妃殿中的妈祖神像高.1米,显得高大庄严、端庄威仪。妈祖神像是按照福建湄洲祖庙以及台湾地区的天妃样貌制作的,传承了祖庙天妃正宗神像的神韵,而且神像为脱胎工艺,所以格外栩栩如生。佛龛则整体运用进口红木与国内名木香樟两种材料混合制成,既展现了红木自然纹理又可看到香樟木雕花的艺术性。妈祖神像左右配神千里眼和顺风耳为青铜浇筑,神像同高2.2米、长1.55米、宽1.2米,立于石刻基座上,神像威武勇猛,令人景仰。殿内四壁为妈祖的传说,无一不彰显着妈祖的传奇故事。每年的春季妈祖诞生日,天妃宫举行祭祀庆典,还有赶庙会的习俗。
7.平安钟:从碑亭西侧的过道穿过走到西轴线的庭院,我们便来到了天妃宫正殿所在的庭院。庭院的正南有一照壁,照壁上有“国泰民安”四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俞德明亲自手书。照壁前有青铜平安钟一口,高2米多,钟身上的铭文为2个字,象征着天妃妈祖诞辰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