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儿子,你若能出家弘法,妈妈定能脚踩

01

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独称尊

——唐·裴休

翻翻佛教史,历史上肯送孩子出家的家长特别少。

唐朝宰相裴休算一个,这事儿要是搁在今天,那真是不得了。

想想吧,一个大国的总理,一个开明的父亲,不仅舍得送儿子去当和尚,还写诗写偈,寄予殷切厚望。

也是善根深厚,儿子居然没有抗拒,居然没有怼他父亲:“要出你出!我还要娶媳妇儿呢?!”

不仅没抗拒,而且出家后还果然不负父志,若干年后即功德圆满名扬天下——儿子的名字叫:法海。

只是这个名字后来被《白蛇传》玩儿坏了,实在是冤枉了一代高僧。

这个“送子出家”的故事被传为美谈,但主角是爹,扒拉了很多资料,也没找到历史上有母亲送子出家的典故。

在中国汉地出家,不要说家长会“送”,能同意就不错了!大多数家长一听说孩子要出家,第一个感觉就是:五雷轰顶、晴天霹雳。

生养之情,难割难舍,闻子出家,满怀感伤。觉悟甚高又肯割舍的父母真的是极少极少的。

所以生在中国,如果有幸出家,首先要感恩的就是父母。对于佛子来说,最好的报恩,就是送父母一朵莲花。

02

佛门的孝,深刻而广大,在佛门看来,孝有三种。

甘脂奉养,衣食无忧,是为小孝。

事业有成,光宗耀祖,是为中孝。

出家修行,劝父母皈信三宝,度父母出生死轮回,超拔父母永生,永坐极乐莲台,是为大孝。

03

大孝不容易,就只能先从小孝开始。

在《贤愚经》中,佛说:“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

《六度集经》里佛告众比丘:我生生世世奉持诸佛至孝之行,功德崇高,福德隆盛,所以我成为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事实证明,佛当年也是从小孝开始的。

《贤愚经》里,佛还说: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这说明啥?

这说明:不管在家出家,如果父母一时还不能接受法供养,那就只能先物供养,因为物供养实在。

对于中国的大部分父母来说,他们最担心的当然是老病无人孝养。

所以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更能让人升起信心的了。

最好的物供养当然是:砸钱。

所以在家人,一定要修持正业努力赚钱奉养父母。

出家人,如果福报大、供养多,除了留作自用、弘法的之外,其余的应全部供养父母。

因为“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大集经》)。

父母就是两尊佛,当然要供养——不仅要供养,还要大大地供养。

这样做,一来可以让父母面子上过得去,免得让亲戚邻居讥嫌他们说你儿子没出息才出家!

二来也免得世间人胡说八道造口业说出家就是不孝!

04

对于大多数出家人来说,即使是小孝,有时候也是很难。

如果能有星云大师那样的本领和福报,就可以把老母亲接到寺院供奉——起码成为一寺之主,也有这个便利和条件。

但大多数小和尚是没有的,这是时代条件和概率学决定的。

所以大部分出家人的父母,仍然有老病无人照看的顾虑。

福报浅薄的小和尚,该怎么孝敬父母呢?尤其是佛学院里的那些青年学僧,月单资不过几百块钱,哪来多余的钱孝养父母?

佛教的未来在青年。

在如何孝养父母这方面,青年学僧如不能给世间做个好榜样,只会让天下父母心忧心寒,导致的最终结果会是:更没人肯舍得让孩子去出家。

——佛教又有谁来传灯续焰?

所以佛学院里的小师父只能自己发心发愿,用功办道,等将来弘化一方,福德日隆,才有条件不负如来不负亲。

如果有允许孩子出家的开明的父母,即便是为了自己将来以后养老考虑,也最好能像裴休总理一样,要殷切敦促,使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代僧才。

殷切的嘱咐你们几句:

希望你们成才之后,

能“弘孝两全”。

也希望,

你们的妈妈

最终能自信且欣慰的

跟你们说一句:

孩子,你若能四海弘法,

妈妈定能脚踩莲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pz/5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