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乘法的开悟很困难,是因为这个第八识真如,祂的心行的法相很微细。虽然真如一天到晚跟你在一起--你睡觉祂也跟你在一起,你起床了祂也跟你在一起,你昏迷了衪还是在,可是,祂在哪里呢?找又不到!因为一般的学佛人都找不到,所以说开悟很困难。所以一般学佛人听到“学佛就是先要明心见性”,光是听到明心见性这四个字,脚底就凉了,就说:“我何人斯?焉敢望此!”说我是什么人?哪儿敢想明心?不敢想!但是,以现在的台湾地区来讲,或者大陆也有所谓的八大修行人,这些人个个都说已经明心了,已经开悟了,可是他们所说的悟,为什么经不起经典以及律藏的考验呢?这就是说:他们弄错了,错将意识心当作是真如了。从这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到:要获得大乘法的见道--就是要找到真如而发起般若慧--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既然找不到真如,大乘经典你就读不懂;读不懂的缘故,你就无法进修大乘佛法的成佛之道。所以,大乘佛法的弘扬,三百年来一直都保持在很肤浅的状态,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原因。开悟既然这么困难,而你想要求开悟,当然必定得具备许多的条件,那么我们就先要讲悟前的部份,说明开悟所须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你得要有信力。你光是有信心,仍然没有用,还要信力;信力的成就,是要从你过去无量世以来,对三宝的护持、对佛法所熏习培养起来的那些善根福德,才能够让你具足信力。所以信力不够的人,无法信受,听到有人明心破参,心里面就想:“哪有可能?那是圣人的事。我不可能的。”有的人心里甚至会想:“你恐怕是大妄语喔!”根本不敢相信现代末法时也有人能悟,更不敢相信自己也能悟,那就没有证悟的因缘了,所以信力非常重要。 第二个条件:就是定力。当你的定力不够的时候,你的意识心是很粗糙的;心粗糙的时候,你要找到那个行相很微细的真如就很困难,所以说第二个条件要定力。锻炼定力的方法,并不是每天盘腿打坐就可以成功,因为那是静中的定力,下座后没几分钟就渐渐的消失了,然而参禅却是在日常活动中参究,不是靠打坐来参。所以要有一个实际上的次第、一个方便善巧,让你可以锻炼动态中的长时间的定力。而锻炼定力最重要的事,就是动中的锻炼;因为将来要破参也是在动中容易,将来要看见佛性,还是要在动中看。如果你只是静中有定力,一下座,定力就渐渐散掉了,那你将来就算能看见佛性,大概也只能看个几秒钟、几分钟,一下座,动一动,马上又看不见了,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功德受用。所以说在大乘法中要见道,第二个条件是要有动态中的定力。 第三个条件就是:你的慧力要够。你的慧力如果不够的话,就算让你破参了,找到了你的真如,你还是会怀疑:“这个到底对不对?”不知道!然后你本身又没有那个能力去加以思惟整理,无力确认祂是正确或错误,你就会怀疑这个心可能不对,又退失掉了,所以慧力很重要,能让你分辨正讹。慧力,除了过去世的熏习以外,还要加上今生跟随善知识的熏习,慧力才能增长。 第四个条件:必须把慢心消除掉。慢心如果无法消除掉,善知识讲的正确知见,你根本就不会相信;你不能信受的时候,就没有办法照他所说的理路,一步一步付诸于实行,那你就无法突破见道上的障碍。 第五个条件是:要有福德。如果你说:“我们学习明心见性的法,既然完全是慧学,那为什么又说一定要有福德呢?”好像不相干。其实不然,因为这个明心见性的法,祂是菩萨的根本大法、是大乘菩萨道的入道之法、是唯一佛乘的法,必须从这个大乘法的见道开始。大乘法见道的这一关过了,才算开始修行大乘的法道;还没有证悟之前的修行,都只是在修集见道所应具备的福德资粮而已,都不能称为修道。菩萨想要在大乘法中见道,而这个法又是佛法中的根本大法,那就表示说:你想要悟道的话,必须要有证得这个法的福德因缘--你必须是一个菩萨--必须具足当菩萨的条件。 过去世的你纵然没有证道,但是今生有希望证道,可是过去世没有证道的时候,你必须要在事相上广修菩萨的六度万行: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这些都必须要去熏习。你过去世不断的在熏习这六度,虽然没有办法进入内门修六度万行,但是在外门修六度万行当中,你就累积了很多的福德;当你修证大乘般若的福德具足的时候,你才能够遇见真正的善知识,否则你遇不见。福德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就算是善知识住在隔壁,或者跟你对门而住,你也不会相信他,就错过了,所以第五个条件是要有福德因缘。 第六个条件:还要加上正知见。正知见就是有善知识跟你教导:要怎么样去寻觅你的真如?你的真如在哪里?体性如何?你要如何寻觅?在寻觅真如的这个过程上,正知见非常重要;般若的正知见若不具足,你就找不到。就像是西藏密宗:密宗自古以来,四大派的祖师就不曾有人是真正开悟的,只有一个小派(觉囊派)是有开悟的人。那些密宗四大派的祖师们、法王们弄错了,为什么会错呢?就是因为正知见不具足:他们总是想要把我们这个能知能觉的心修除妄想--把妄想修除以后意识就变成真心。他们不知道我们这个能知能觉的心--这个妄心意识--存在的当下,处在无念离念状态时,另一个第八识真如也同时存在,他们对这个道理不了解;所以他们就想把这个能觉知的妄心意识修除妄想,入定了就变成真心了,说这样叫做开悟了。 如果这样可以叫做开悟的话,那诸位!你只要会无相念佛的功夫时,就是开悟了--已经一心不乱、净念相继了嘛!可是他们那个无念离念的境界,仍然不是禅宗的证悟,那只是意识心的境界。如果那样可以叫做开悟,问题就很严重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能知能觉的心是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那个处处作主的心则是第七识--末那识;这个处处作主的心又叫做意根,是十八界法的六根之一,在唯识系列的经典中,称之为“恒审思量”的末那识。当你把第六识意识变成真心以后,意识妄心就不存在了--意识已经变成真心而不是意识心了,那问题就来了:如果原来的妄心意识没有了--没有这个能够了境分别的觉知心--那就应该只剩下“恒而不审”的真心了,真心既然“恒而不审”,那么请问:“佛悟了以后是不是就变成痴呆汉了?”变成“不审”一切境界的心了,跟白痴一样了!所以问题就很严重了。所以在我们这七个识以“外”,还有一个第八识--我们的真如,又名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衪是一直都跟我们见闻觉知的妄心意识、跟我们处处作主的意根妄心在一起的,是八识心王并行运作,应该这样才对。 我们这个意识心--见闻觉知的心,修除妄想以后,虽然能够入定出定,其实还是落在两边:入定是一边,出定又是另一边。可是我们的第八识真如,从来没有入定与出定,从来不曾住在定中与定外,所以祂不落两边:所以祂是中道心。但是现在佛门中的大法师与大居士,普遍都不知道这个道理,都是想要将妄心修除妄念而变成真心;知见错误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如何能有因缘证悟呢?因此说:正知见非常重要,必须有善知识告诉你:“明心是找到另一个真相心,是和我们的觉知心同时在一起的心,是真心与妄心同时并存的。”这样参禅而证得“恒而不审”的如来藏,才叫做明心,这样才能够经得起小乘、中乘以及大乘佛法的检验,所以正知见很重要。 当善知识所开示的知见错误的时候,你就会错将意识妄心的无念离念境界当作是真如,你就无法证得真正的真如心;如果自以为这样就是开悟了,就以圣人自居,那就变成大妄语业,那是地狱罪,那问题就很严重了....... 以上是悟前要做的事,悟前的这个阶段就是在唯识五位的成佛之道当中的资粮位与加行位;在你还没有接触到这个能使人证悟的法门以前,都是在资粮位里面修集资粮,虽然也说是菩萨六度万行,其实所行的六度,都是在外门广修六度万行。然后你把这个加行位,也就是我们所教的正知见都熏习了解了,你可以去证实我们这个世间法上及佛法上所讲的一切“名”--我们的显境名言、表意名言--都是虚妄,包括今天我所讲的这些名言的义理和意思也是虚妄;再去证验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心、处处作主的心--这个自性也是虚妄;然后再从名、义、自性这三个法里面,将它们的差别性去加以详细的了知,亲证能取心、所取境都是无常空相,我见就断了--再也不会去认定离念灵知心的意识心是真实心了。到这里,算是四加行完成,我见已经断了,大乘别教的六住位加行才算圆满。
----《大乘无我观-悟前与悟后别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