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居士莲宗妙谛一净语三则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黄念祖居士《莲宗妙谛一净语三则》

念公开示:

诸位大居士以及诸上善人,今天能够来参加咱们这个阿弥陀圣诞念佛七,是很荣幸的,也是很殊胜的。自个儿还正在闹病,今天真是带病来的,这一个礼拜都是吃稀饭。但是因为这样殊胜的因缘,不能不来。大家应当自己很珍重,人身难得,我们得了人身;佛法难闻,我们闻了佛法;中国难生,生到了中国;而且最要紧是净土难信,大家能信了净土。不但信,还在这里坚持打七,今儿已第几个七了。我还有这个荣幸,每一次到场,能够参加,和大家聚会,这都是很殊胜的因缘。今天呢,因为我们只是一次,净土宗的内容过去也谈了不少了,再要谈很多也重复了,而且这个一次在短短一个小时,顶多一个小时之内,也不能谈什么专题了。因为这是我给指导大家,回头还要回向,中午还有事,自己安排的,并不是说是限制的,大家我这没有这个意思。那么自个儿考虑,这不超过一小时,自个儿做个准备,就这样子。今天我也藉这个,首先把夏老师在念佛道场作的偈子,跟我们这个很有用,做一个介绍。所以今天我们谈《净语》。《净语》里头有三段关于净土宗的诗,而这个都是很稀有的。头一段这个文字在《净土资粮》里头有,所以大家如果看了觉得喜欢呢,可以翻一翻《净土资粮》,《净土资粮》里头有这个全文。这是夏老师在极乐庵念佛道场里面作的,所以跟我们这个念佛就是非常对题了。一共是四首。这是第一个,这四首中第一个;第二个讲一个深妙禅;第三个是老实念,都是关于念佛的。《净语》:

念佛最忌精神涣散

字句模糊先快后慢

既无音节又不联贯

心不应口声不摄念

轻忽养识古德所叹

如此念法永难成片

头一个就是先讲这个念佛的人要防止的,容易发生的一些偏差。所以头一两句:“念佛最忌,精神涣散”,念佛的时候你精神不集中,你精神涣散,提不起精神来,这个是最忌了。还忌讳什么?“字句模糊”。念的这一句,声音出来是模模糊糊的。“先快后慢”,一上来挺有精神,念得很快,越念越慢,越念越慢。

“既无音节”,没有音节,我们这有引磬啊,它就有音节呀。都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跟这个鱼磬相应的,这就是音节。这个音节的关系很大,能够摄心,所以它是个法器,不仅仅是一种所谓音乐,它是法器。法器呢,就使你用的人能得到法的利益,所以它这个就是有音节。你自个儿念呢,也没有音节,或者你敲这个鱼磬,敲的快慢不一致,那也是没有音节,就像唱歌你的拍子不准,你这打拍子的东西就不准,那你这个歌就唱不好了。“又不联贯”,念着,开小差了,不定想什么去了。赶紧收回来,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念,又跑了。这个心里头不联贯。

“心不应口”,心哪,你嘴里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头想的不是,心里还想的,还惦着另外一件事,“谁谁谁真对我不起呀,我对他那么好,他对我就这样!”你惦记着这个事。后头惦记“哎呀,我这个彩电这边买得上买不上啊。”你想着这些事,你这心就不应口啊。

心不应口,你“声不摄念”。所以出一点声,这个声音就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这个净土法门的关键,也可以说是密诀,就在于自念自听。所以“都摄六根”,观音这个返闻法门,我们这个也就有一点儿近于返闻的意思,当然不是全部。你自个儿听你自己念的这一句啊,所以你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听的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都摄六根”。这不就把你这个舌根、耳根都摄住了?你这时候又听的是这个,又念的是这个,你心里头想的是这个,意根也就摄住了,那别的地方也都摄住了嘛,是不是,都摄六根了,是吧。所以它这个关键要能够听,要能听就有一点声。一般我们自修,以金刚持最好,就是刚刚有一点声音。声音在唇齿之间,嘴唇跟牙齿之间,但不是很大的发出来。这个呢,既有声音又养气,叫金刚持。有声音,只在嘴唇跟牙齿之间,不是很大。默念一样可以听,不过默念要听嘛,累一点儿。所以这个不是绝对的,你就是散乱的时候,烦恼来的时候,你可以大声念,来敌这个。你念得很清净,很清净,你就可以很小声,很小声的念,金刚持或是再小一点都可以。但有声,要听这个声。这个声音呢,就能摄你的念,这是念佛法门的特别殊胜之处。你念出这一句,这一句它就能摄你的念头,它有作用哪。

你这念的这个声不摄念头,因为什么呢?因为你自个儿不连续,精神涣散,心里头在想别的,自个儿也没听见,那这个效果就不好了。这样做是什么?叫做“轻忽养识”。这是我们佛教常用的一个成语,就是你很轻率的这么念,你不是转识成智,你在那儿培养了识。咱们的修持就是要把八识转成四智,咱们这个念就是要把分别的意识转成妙观察智。要使它转呀。你现在这么的去念,又无音节,又散乱,又精神涣散,又不连贯,自己心想的跟嘴里念的不一样,而且声音念了之后也都摄不住你的心。这种叫养识,不是转识。你使得那个识它在那儿就休养了。“古德所叹”呀,古德就很感叹呀,就这样念,可惜了!你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净土难信,你还肯念,但是你念你就是这样的念哪,很可感叹,很可感叹,很可惜呀。

“如此念法”,像这样的念,像上头这样念,就“永难成片”,永远难于成片。什么叫念佛成片呢?就又是佛教的一个成语了。念念,念到一心不乱,当今世界上难得有其人了,但是我们要念到什么呢?要争取做到什么呢?就是你要念得成片。你有三十句,少说十几句,多则三十句、五十句,再多你有一串、两串,这个里头心不跑啊,自始至终都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自个儿的水平是什么,自己完全可以知道。所以要是像上头这种念法呢,就永远难于成片,所以这是不好的,我们要记住,要避免。事情都是这样嘛,我们要避免一些容易发生偏差的地方,而集中精力向那个光明的,向那个殊胜的前进。

《净语》:声和韵稳字正音圆恳切绵密沉着安闲声合乎心心应乎声心声相依妄念自清

念公开示:

底下就反过来了,就是好了。“声和韵稳”,念佛这个声音很和,很安和。声音很有关系啊,有的念得很尖噪,很急躁,声音很尖,声音什么,这个都是不和。“韵稳”,“韵”也是音声,“韵”就是有韵调了。你这一句出来之后,自然而然它有一个音调,这音调很稳啊。个人都念佛,但是个人这一句佛号念出来,这个音调不见得一样。清净的、平稳的就殊胜;如果你很轻飘或者急躁,你就差一些,“声和韵稳”。

“字正音圆”,字要念正,比方现在念“哦弥陀”,然后念“飞”,“哦弥陀飞”,这就四个字里头有两个字就不准了。后来我又听见后头还有字又念不准了,现在好像这个字念不准的越来越多。我们要把这个字念正,当然你念了这个字不正,还是有念佛的功德,这一点大家要相信。你字不正,所以我就说你已经念惯了“哦弥陀佛”,改不过来,你就照常念嘛,不要改了。但是你要跟人要知道念“阿弥陀佛”是正音,你不要劝别人“阿”字改成“哦”字就好了。如来悉知悉见,知道你念的是佛呀,但是从这个声音对你身体上有好处来说,对于你的心有好处来说,你这个音正和不正就有差别了。如来是悉知,但是对于你自己这个法益来说,就要求你音正呀。这个字的声音念正,声音要很圆哪。这个圆哪,它就是使得你听下来之后,你心里头可以很欢喜,可以很正、很安静、很清净,这声音的关系。所以音乐很重要,感人很深。这个古琴和现在的摇滚乐,那个你听了之后,你的反应绝对不一样。好的古琴跟一般的古琴又不一样,好的古琴你听几声,你心当时就能…这妄心就平除啊。所以声音关系很大,这个要音很圆,自个儿念佛这个声音要是圆哪。

“恳切”,这里说到声音了,底下就说到心。恳恳切切,我这念佛就如在佛前,如在大海之中,等待佛菩萨的救度。这样每念一声,都从内心发出来的,恳切恳切,“南无阿弥陀佛”。要“绵密”,绵密是什么呢?要一句跟一句啊。所以我们这个用功,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已经很不错了,我们有一个定课。首先我们要求在定课之中,咱们用功的时候很绵密,这个时候不要打闲岔。有的人念功的时候还在聊天还在什么什么,这就不很专心了,要绵绵密密,心中。再进一步的话,那就不仅仅是在上座的时候,定课之中是绵密,要能贯彻到随时随处,都要常能提起这一句。

这个事情难不难呢?事实上说,是有谁拦着你啊?有谁不让你念哪?所以不难嘛,是不是,你要念就念嘛,你完全自由自主嘛。可是真正能这么做到的人,可是稀有,稀有啊。随时随地我都有一句佛号,要能到这样,那就快要事一心了,那成片也就没问题了。所以这一点就说,这个净土法门的好就好在这里,世人能够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开悟,那就难了,这个不是人人都能的,是人人有这个可能性,但是做到的又十分稀有,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恐怕一亿之中也难得一个半个。咱们现在中国你能数出十个开悟的人吗?恐怕谁也说不出来。但是问题这个念佛就不是这样了,你谁都可以念,但是要绵密,老有这一句,事情是可以的嘛。问题是自个儿不肯念,自个儿烦恼来了,自个儿大家知道生气啊,什么着急是烦恼,不知道这欢喜也是烦恼。我这高兴啊,今天来了很多宾客,大家狂欢,这个很好啊什么什么,谈的很什么。这就是烦恼,他给你打你的闲岔。所以我们只知道那种愁、苦是烦恼,而不知道这种欢喜什么也是烦恼。所以就不绵密了。所以我们要恳切,从恳切之后做到绵密。

“沉着安闲”,心里头很沉着,不要着急。有人很用功,但是呢,他有一种急躁情绪,就恨不得很快我就要有所成功,有所什么什么。他是很紧张的,他很着急的在那念,这个就是一种有求的心啦。咱们这个念佛的殊胜在这儿,它是从有念达到无念,从有求而证到无求,从往生而证到无生。那这个,我要沉着,我沉着镇定,没有那些个急躁情绪,也没有说我念得不好又怎么样,这又害怕什么了,这不沉着,要沉着。

而且要“安闲”。我们有呀,有这样的,年轻很努力啊,但他就是紧张,他忙啊,他着急啊,就违反了“安闲”两个字。你只管念,老念,绵密,但是你心中很安闲,这就容易相应了,大家体会。一句接一句,心很安闲,没有忙、没有急躁。所以诺那祖师说,你这有个急躁情绪很要不得。尤其急躁情绪想见佛、想见光,想有瑞相,这么去念,念念念出毛病来了。并不是念佛给你念出毛病,我说你那个急躁情绪出的毛病。我们很安闲,为什么能安闲?信心啊!有这个信心你就很安哪。有人说我怎么还念不好,我念佛还有妄想,还有什么什么,我就往生无份了。他就是自个儿这儿定的章程啊,这不是佛的意思啊。

这蕅益大师讲的好,他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你有没有信心,有没有深的信心,能够六信,你是不是真的愿意,真正不喜欢这个娑婆世界,不留恋啊,而想往生?实际上很多人还是留恋的,还是尽量想多活两天,听说哪儿有点气功,哪儿有点什么,自个马上想赶紧去练一练,我也长生不老。很留恋这个世界,自个儿还想得点种种的好处什么什么。厌离这个娑婆,要真正欣慕极乐,要到非常大的愿望。这一切众生都等待我救度,但我怎么才能度众生啊?我还是在苦海中挣扎的一个人,所以要往生之后,我乘佛的愿力,我就有神通智慧,来救度这个极等待救度的我这一切有亲的人啊。他是这样一个心情,这样大的愿力。

有信有愿你自然会念,你就一定往生了。所以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大家想往生的话,大家就在信愿上先下功夫。我这个信心是不是还有不足?我那个《净土资粮》就讲《弥陀要解》这一句话,这信愿持名,把这个六信,我这个六信是不是具足了?这信得是不是深?我这愿是不是恳切?是不是还娑婆世界我看得很重?比我往生的事情看得还重?事情要是这样的话嘛,那么你这个愿就是不切。信愿要切了之后,你决定是往生,你这再念的话,你心里不是很安闲了吗,你还着什么急啊。你信心就踏实了,这叫“安闲”。

这么念的话,声就合乎心,声就跟这个心相合,心也很安闲,声也很字正腔圆。心也应乎声,这一句来,心也就在“南无阿弥陀佛”上,听得很清楚,心里就在这上头。“心声相依”,心跟声音互相依赖。“妄念自清”,这个妄念不必去扫,自然它就会清除了,就清净了,就干净了。这个是讲念的时候。

《净语》:佛号如珠念头如线分则各离合则成串心不离佛口不离念如线贯珠相续不断

念公开示:

底下又说,打个譬喻。“佛号如珠”,一句佛号都像一颗珠啊,圆珠啊,宝贵,是圆哪。“念头如线”,咱们念佛这个念,像一根线,你如果不念的时候,这珠子一颗一颗就都散了。一念呢,拿这线一穿就成了一串。所以我们念就是把这个佛号穿成串了。“心不离佛”,这就要求了,刚才我说了,要能随时随地。所以说这个事情没有任何人拦着你,没有任何人干涉你,就是你自个儿肯不肯了。要做到“心不离佛”,心不离开佛。“口不离念”,嘴里头老念这一句。“如线贯珠”,像是线穿着珠子,“相续不断”,就是一句跟一句,一句跟一句。《净语》:未能一心先求专念未能不乱先学成片真勤真专功效自见无须问人还请自验

第四。“未能一心,先求专念”,现在就流传这样一个说法,要念到一心不乱,念不到一心不乱那就觉得我没有资格往生了。这样一来呢,真能念到一心不乱的人是极少啊,他就感觉到念了一生之后还没有念到,我这个…,他就悲观了,就灰溜溜的了,这就消极了。实际上并不是要求一心不乱,所以这一点是《无量寿经》的功德最大了。《无量寿经》是说是一向专念,老念,专念这一句,没有要求你要一心不乱,而且“一心不乱”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玄奘大师的翻译也就是“系念不乱”。“系念”就你念的时候别胡思乱想,那样的不乱,那么加了个“一心”,那就有“事一心”、“理一心”了。

“事一心”那你见惑、思惑就应该全没了。“理一心”那你无明就得破。现在的人要念到见惑、思惑都没有了,连无明都破了,那就真是稀有又稀有了,就很难了,就很难做到了。不是不可能,是可能,但是太稀有了。你想想看看,这个贪瞋痴慢它是见惑,还没说思惑了,思惑也是这个,更细了。贪瞋痴慢谁能把它都去掉了?所以反过来一问就知道了,你能念到“一心”吗?能念到“事一心”吗?别说“理一心”了。“事一心”,你贪瞋痴慢只要还有一点,你就没有到“事一心”。你贪心想得点好东西,想什么东西,希望…,不但是贪物质,贪人家恭敬,这都是贪,贪名啊,贪威信,我要有地位,我要有什么,你能都去掉吗?人家说你一句不好的话,你能不生气呀?孩子他这很不听话,做坏事,你不生气啊?还有婆媳之间好多矛盾,瞋恨啊。痴,更厉害了,你不伏无明,整个在痴里头,愚痴。还有我慢。贪瞋痴慢都破完了,这才是见思惑全破了。那你到底是不是“一心不乱”啊?是不是“事一心”啊?这个很难哪。

所以念到“一心不乱”,而且是怎么样呢?那时你往生就不是什么仅仅往生凡圣同居土了,你那是方便有余土。就是到了那个国土之后,到了极乐世界国土的时候,你的水平不是凡夫了,你的水平是阿罗汉。你要破了无明的话,你的水平就是菩萨了,就常寂光土了,所以这个里头是…。当然你能到“一心不乱”更好了,你可以生到更高的品,但是你只是要往生凡圣同居土,那你就只要是能够“系念不乱”,这是玄奘翻译的。

那么我们参考了《无量寿经》,参考了玄奘大师的翻译,我们就可以理解了,是不是。要我能不能往生,不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那么高的水平,那个可以生得更高的品位;这个就是只要求一向专念就够了。所以没有到一心之前,你先要去求专念,尤其是不要见异思迁,听到哪儿有点密法怎么怎么殊胜,我要求一点。听说人家参禅又好了,我也想参参禅;现在气功这么兑现种种种种的,那么自个儿也就觉得很感兴趣,那就不能专念了,所以我们先要专念。

“未能不乱,先学成片”。达到一点儿都不散乱做不到,那么先怎么呢?先叫它成片。我不能整个的不散乱,但我有这么几十句能够成了片,这都是真实用功人的情况。你要能够,你就可以…。那天碰见一个人,他跟我说,他说:“我找两句念得清净的都没有。”我说:“你真是实话。”甚至于成片。

“真勤真专”,要真正的勤,所以“若非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不到了三九天冷极了的时候,梅花怎么会开,那么香啊。“寒彻骨”,很冷很冷,那就譬喻,你要用得真要勤啊,真要用功啊。这不是一件小事。我们多少劫来在生死中流浪,地狱我们也有(轮转过),释迦牟尼佛都说:我要光说我变白狗,我的骨头都有须弥山那么高。不要说六道,他说里头变狗,不说单变狗,而且只变一种狗。到六道中就轮转,无量的生死。释迦牟尼佛成佛了,我们还在这儿,当然咱们这个更多了,咱们骨头摞起来更多了。那么现在要在这一生中,把它扭转,不再轮回了。这是件大事啊!而这是一件我们不能不解决的大事,真正是自己本身的一件大事,别的都是儿戏,都是肥皂泡,如梦幻泡影。再好再好的那个肥皂泡是非常好看,但它必定马上就要破。我就快八十了,转眼肥皂泡就要破了,一切苦空无常,但是这个里头…。所以要真勤真专,专一呀。最不好是见异思迁,一山望见一山高,又想这又想那。还有修法什么都挂着一点,这个我也修着一点,那个我也修着一点,惟恐…又要念阿弥陀佛,又要念地藏王菩萨,都要挂着。还要念点观音菩萨,保证我现生如意。你这种种的,这么着,你就不是专了。

能够这样的话,“功效自见”,这个功效自己可以看见。“无须问人”,不用去问别人了。“还请自验”,如人饮水,每个人喝水,这个水的冷暖,是冷是暖,你自知。这一句就把我们念佛用功的,这些个最基本的一些个方法,夏老他这个原著里头开示得很透彻。这个我在《资粮》里头,《资粮》大家很多都有,要愿意翻,这个印在《资粮》里头了。这是今天向大家所要供养的第一个内容。

《净语》

《深妙禅偈》

有大福德始念佛发菩提心修十善

佛说无上深妙禅浅人当作浅法看

四仪庄严三业净坚守重戒勿少犯

打破人我是非关放下生平闲知见

谈玄说妙不相干三字真传老实念

只此即是长夜灯苦海慈航斩魔剑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拼此身作呆汉

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觅方便

过缓过急同是病强想一心心愈乱

志坚如钢气如绵不间不杂自成片

因心果佛互感应根身器界潜转换

烦恼未伏念不一习气不除佛不现

千万句如一句时何愁不见弥陀面

此事非易亦非难三昧全凭信行愿

念公开示:

第二个内容是《深妙禅偈》。怎么一下谈到禅了?这是《大集经》的话:“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不但是禅,而且是深的禅、妙的禅,而且是无上的深妙的禅。我早听人说:“哎呀我是文盲,我也什么都不行,看经也不能看,别的都不能修,参禅我也不是根器,学密我也不行,所以我没办法,我就只好念念佛吧。”这个说法就跟经上说法不一样了。你只念阿弥陀,“但念阿弥陀”,就只念,专念,就是无上的最深最妙的禅。那气功,那跟佛教的禅定就差远了。禅定还是第五度的禅,六祖那个禅才是第六度的禅。现在呢,这个念佛是无上深妙之禅。那就在第六度的禅里中也是无上深妙,那就比这个禅定的禅更为殊胜了。前五度如盲啊,六度里头有前五度,第六度才是般若,才是智慧。前五度如盲就像瞎子一样,第六度才是眼睛,所以般若就要比禅定那个禅要高得多。所以气功对我们来说,那何足道啊。所以用这个题目《深妙禅偈》里头,并不是提倡大家再去参禅,而叫你知道你现在念佛,你已经是参了深妙之禅啊。头一句话就很好。“有大福德始念佛”,刚才我们那一位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没辄了,我只好念念佛了。这个对于佛这个法就重视得很不够,同时是对于自个儿也重视不够。这一句话“有大福德始念佛”,你有很大的福德,你才会念佛呀,所以我们要增加这个信心。你肯念佛,你就有很大的福德。《无量寿经》有这话:若非往劫修福慧,虽欲暂闻亦不能。(注:《无量寿经》原文:“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你不是在过去的多生多劫里头修了福、修了慧,对于这个法门你想暂时听一点儿,都不可能。所以第一句话就很好,“有大福德始念佛”。你应当鼓起勇气来,我们应该是精神很足,我们很有自信,这个法门是极殊胜,我们现在能用这个法门,我也很可贵,自个儿应当也珍重自己。“始念佛”。底下怎么做呢?要“发菩提心修十善”。要发菩提的心。菩提心粗说就是一个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个相自然结合的心。发的慈悲心里头就有智慧,就有大愿力;发的大愿里头,就有大慈悲、大智慧,是相合的。所以《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这也是菩提心的一部份,这叫顺事发心。顺理发心呢,那就是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金刚经》的话),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法执也破了,你这度而没有度的相,不着这个相。要发起这样的心。“修十善”。十善:身三、口四、意三。身三就是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这都不做了。还有三个是意:不贪、不瞋、不痴。修十善的人,不说发菩提心,单修十善的人,十善的果是什么呢?是生天。咱们能够变成人,就总有一生持过五戒,持五戒得人身。现在有人连五戒都不持,那就保险他将来要失人身,保不住了。你持五戒的水平才能变成人身,十善才能生天。十善生天谈何容易,要不贪、不瞋、不痴。那么我们同样的要求往生,也不是说我就念佛,我这个善事就不做了,还是要发菩提心,修善。念佛是正行,我们还有多少的辅助,所以善男子、善女人都要修善,要止恶行善,《无量寿经》在里头讲这个讲的特多。咱们这个世界五恶、五痛、五烧,有五种恶:杀盗淫妄等等,喝酒,那么就现生受恶报,受五痛,来生还要入地狱,所以是五烧。不断的告诫,所以我们就要修十善。这就“佛说无上深妙禅”,佛说这个念佛是无上的深妙之禅哪。“浅人当作浅法看”,他自个儿很浅,他就把念佛当成一个浅法来看待了。所以我们在座都应该发稀有之心哪,能够闻到如此之法,能够相信,持这个法,多生多劫的因缘啊,每年打一次七,是吧,要很珍重啊。我们就要一气呵成,趁热打铁。还有余霞,太阳还没落山,趁着还亮,赶紧走到家。就是这。这不是浅法。底下就解释了。你看,一念佛,我们这个里头,就是在一切行住坐卧之中,念佛的人都应该庄严。“四仪”就是四种威仪,我们念佛要四种威仪之中都很庄严,我们这三业要清净,身口意。“坚守重戒勿少犯”,这戒里头的重戒不要犯。这犯戒之中最厉害的是谤法。这谤法,我们说整个佛法是假的,这种谤法机会不多了,不会做了,别人去做了。但是我们还是会谤法呀,某个经典好,你跟着人说这是假的。明明某人是善知识,你说某人某人他很缺德,是不是,这都属于谤法。你说的过度了也不好,你说这个不如实,你夸张,这所谓增益谤,说得不够是减损谤。所以这个谤法的罪很重,尤其受了戒之后,这个大家必需要守戒。你受了戒之后,你做善事,一方面做善事有善事的果报,你除了这个好的果报之外,你还有一个守戒的果报,就更好。你要做坏事,那就比不受戒的人不一样了,你就麻烦多了。不受戒的人杀了一个人,他只犯了杀人的这个罪,他就将来被他杀回来。我杀了张三,将来张三杀了我,这就了了。这可不行!你犯了杀戒。犯了杀戒,你破戒,破戒是地狱罪。你被他杀回来,那是必然不可免的,但是你还要入地狱,上刀山下油锅。所以我们受了戒不可不研究戒,不可不了解戒,要遵守不能犯,不稍犯。戒要是破了,你是漏器,这个碗是漏的,你给我装了什么水,一会了我就喝不成,都漏完了。所以这些都是根本。这“打破人我是非关”,有很多人常常说,有人住在庙里,听见庙的这些是非,就说:“哎呀,他们这样,还不如当初不出家了。”这个人我是非不但是在家人有,出家人也有。这个关哪,就你对我不对,什么怎么样,这几个是如何,那几个又如何,是是非非。你这个打不破就不能很好修持。再进一步,“放下生平闲知见”,一些没有用的闲知闲见,换句话说,深刻的话,就是一些邪见,都把它放下吧,打扫干净吧。“谈玄说妙不相干”,你说得再好,写文章,写著作,说得多么玄妙;“不相干”,没有关系。怎么办呢?怎么办,有三字真传哪。要解决问题有个三个字真传,三个字真传就是“老实念”哪。不是谈玄说妙,你不能谈玄,不能说妙,倒是好处了。“只此即是长夜灯”,就这个老实念,就是我们长夜黑暗之中的明灯,就是苦海的慈航。在苦海之中这有条船,你只要老实念。念,现在很多人肯念,但不见得老实,老实的念。斩魔之剑,一切魔都不怕,所以真念佛的人,不会有魔障,他就是有时候他不老实了,那你魔障是那个不老实引出来的。老实念,“斩魔剑”。“要拔多劫生死根”,我们多劫都在生死轮转,刚才不是说变狗,释迦牟尼佛变的那个骨头都比须弥山还高吗。多劫生死的根要拔掉,怎么样呢?要拔这个根,那你就要拼这一辈子,这一生,我宁可当个呆汉。所以有人刚刚研究了一点经,一点什么什么,就想写东西,写文章,就要去到处跟人讲,都是想当伶俐汉,不想当呆汉。这个修持是要呆汉才成功。江西人骂人,骂人是个傻瓜叫“绳头”,“绳头”这两个字差不多跟着后头就“禅头”。那参禅的人参了之后,就跟傻子似的,所以把这个“禅头”当骂人的话,说你是傻瓜,就说“你禅头!”后来变音变走了,“绳头”。他那个就是说,这什么事都可以忘掉,他那参才能参得真。《净语》

《深妙禅偈》

有大福德始念佛发菩提心修十善

佛说无上深妙禅浅人当作浅法看

四仪庄严三业净坚守重戒勿少犯

打破人我是非关放下生平闲知见

谈玄说妙不相干三字真传老实念

只此即是长夜灯苦海慈航斩魔剑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拼此身作呆汉

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觅方便

过缓过急同是病强想一心心愈乱

志坚如钢气如绵不间不杂自成片

因心果佛互感应根身器界潜转换

烦恼未伏念不一习气不除佛不现

千万句如一句时何愁不见弥陀面

此事非易亦非难三昧全凭信行愿

念公开示:

“五宗八教一句收”,禅宗是五宗: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这一花五叶,五宗,这五宗是禅宗的。八教呢,就是化法四教、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四教(化法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又四教(化仪四教),这八教。禅宗的五宗跟咱们教下的八教,这五宗八教就在这一句里头,都收进去了。蕅益大师的话:这三藏十二部都在这一句里头,多少戒律都在这个里头,多少公案都在这一句里头。“切莫念外觅方便”,你切莫要在念这一句之外,你还要找什么窍门,找什么方便的道路,我这么着那么着,再加上点什么,再弄点…。

“过缓过急同是病”,太慢了,太急躁了,都是病。“强想一心心愈乱”,你勉强想“我要得到一心不乱”,你心就更乱。所以念佛有四大秘诀:不求一心、不断妄想、…,你要断妄想,是去一添两。你只要念就完了,你别管我这个妄想我要压制它。从前有一位说,我这念佛我要一个头一个头管这个心不叫它起妄想;另外还来一个头,这个头管着这个头,哈哈哈,这个就是多事了,就头上安头,多事了。这位居士林他发表,他谈话,那刚开始的时候。

“志坚如钢”,这个志气要坚定像钢那样,不可转移。“气如绵”,咱们的气质要像棉花那么柔软。有的应该硬,有的应该软,所以就不会发火了。他说跟棉花那么软,你就不跟人家…,你一句来,我必需以牙还牙,你来一个什么,我就还你一个什么,那个就不是如绵哪。可是志气很钢,要有这个大志,我要弘扬佛法,要广度众生,要以自身的往生来弘扬这个法门。这个志气要坚定如钢啊。

“不间不杂自成片”,不要间断,不要杂乱,念念念,自然自然就成片了。成片,真正用功的人是都可以做到的,就你这个片儿大片儿小,都可以做到的。还有,我们只要老念的人,你总有几句是念得比较好的,所以定课要多念,就是这样。

“因心果佛互感应”,咱们念佛,咱们在因地中修行,是因哪。我们因地,我们因的心,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心,可是我们念的是什么呢?念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已经得了果了,跟阿弥陀佛就互相感应啊。我们心里就念的是阿弥陀佛,这个名字里头就包括阿弥陀佛的万德呀。

还有,我在佛心中念佛,我这个念佛,我是在哪儿念呢?我在佛的心里头念哪。佛的心遍满一切地方,遍满虚空,你怎么不在佛心里头啊?别觉得我们就在这儿念,你是在阿弥陀佛心里头念哪,所以你心里想什么,阿弥陀佛都知道,所以说如来悉知悉见嘛。所以这个没有一点可以弄虚做假的。

那么佛就在我心中念我啊,我们的心跟佛心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能念佛呢?正因为佛在念我呀,佛在摄受我。要是佛不摄受我,我们这个时候念不了佛,我们就被这个烦恼早牵缠过来了。所以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就摄受我们这个念佛人,让我们能念,所以就互感应。

底下还有一句很重要。“根身器界潜转换”,“根”是六根;“身”是身体;“器界”,“器”,一切东西,大地山河,桌椅板凳;这个世界,这些个东西,就是物质世界,主要是物质世界了。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这一切物质世界它就不知不觉暗暗的都转变了,它就换了。所以念佛不是只是说你等死往生,就是那个时候兑现。你真用功的人,这个世界,你的环境、你的一切一切,在那往好里头变,在那变得更适合于你,更适合于你的修持。本来和你有怨憎会吧,你念来念去不是怨憎会了,它就消除了。我们要知道这个,它都是在变。所以一个地方有人用功,这一方都得益。我们不要以为这念佛是自了,你念佛用功的人,他造福一方啊。不但造福一方,他造福地球。不但造福地球,他造福法界,这一切没有可以不转换的。有这一句之后,大家有些什么烦心的事,就归到好好念这一句就完了。为什么他老跟你做对啊?因为你用功不得利。你要得利了他就不跟你做对了,他就可以转换哪。自己的身也有变化,别人的身也变化,世界也有变化,一切都有变化。所以古代参方的人到一个地方,怎能能知道这个地方有没有大德啊?这个地方的山和水和树木都不一样。所以就是,它就转换了。

“烦恼未伏念不一”,烦恼伏不住,不能压得住,念就不能一,念不到专一啊。“习气不除佛不现”,你的习气还是老一套,我没念佛之前有什么习气,我到现在念了几十年了,我还是那习气,你这么的情形不除,你佛就不现前了。所以你念佛,“我怎么没见佛呢?”那不怪佛,不是佛不喜欢你,是你的习气不除。

“千万句如一句时”,念千句万句跟念一句的时候一样,那千句万句就成片了。“何愁不见弥陀面”,这都是真实话。那夏老居士在闭关的时候,这见佛,到极乐世界闻佛说法种种种种的,都是身历其境。这还是…这句话从来不跟人说,只跟我舅父说,因为我舅父梅老居士是劝我的老师念佛的,所以他也是报恩,就把他这个闭关的情形跟他说。到最后殊胜的境界,你言语就不能说了。到了理一心了,破无明了,那怎么能说,说不出来了。所以“何愁不见弥陀面”。

“此事非易亦非难”,这个事儿离开难易,就跟禅宗的话一样了。你说就照咱们这么念,你说是有什么难啊?可是你说容易嘛,你要好好才能做到啊。这个“三昧”,你要得“念佛三昧”靠什么呀?“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这个暑假里头,妄谈了一段,这《华严念佛三昧论》。这“念佛三昧”是王三昧,是宝王三昧,怎么得这个三昧呢?“全凭信行愿”,就是信愿行。这么说呢,押韵,“信行愿”。

这个是深妙禅。底下刚才提出了“三字真传老实念”,怎么叫老实念呢?底下单讲一段老实念。这就圆满了。

《净语》《老实念》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止贵愿力强哪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

念公开示:

“老实念”,“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你就老老实实去念去,“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这么念去,念你自个儿听见了,“不必问如何”。不要问我怎么念,问我念的怎么样,都甭管了。“莫管同与异”,什么同什么异,这个跟佛法说的同不同,都不管。“休论自与他”,也别去管是自佛他佛,你都不要管,你就是念这一句。“止贵愿力强”,贵重的,保贵的,所需要的,就是要靠你愿力很强!决定求生净土,决定以此来宏扬佛法,就此广度众生。“哪怕妄想多”,这个就很好,不怕妄想多!但是你这妄想中完了之后,你马上一句佛又跟上来了。你念念,妄想又出来了,你佛号又跟出来了。你不要去说“我怎么念起佛还出妄想呀”,你应当觉得可贵,我这妄想之后,底下跟着妄想之后,我跟着就是佛号,我不是跟着妄想跑了。跑了不要紧,我拉回来又念。总之在妄想之后,我在妄想之中,我能生一念佛,这个很好嘛,不怕他妄想多。“散乱固成病”,你这念得很散乱,固然是病,可是你“分别易入魔”。你老在那琢磨我这念得是好?念得是坏?老琢磨我这个情况,这个就容易入魔。“境缘无好丑”,这一切因缘、一切境界,没有什么叫好叫丑。我们的环境,我们念佛的境界,都没有什么叫好丑。“佛号一扫过”,就是碰见违缘,碰见不好的环境,很苦,只要这一声佛号念到底,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扫就都过去了,你还有什么过不去啊。“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每一句每一句你都是念得很真切,决定出娑婆。所以这就是这样。所以今天,还好,现在是十一点十三分,大家底下还不晚。那么以这个做为供养。这一次嘛,今年是超额,我们暑假已经讲了四次了,这是第五次,如果不是念佛七,我也就偷懒了,因为是个念佛道场,有念佛七,所以虽然我四次之愿已满,同时这还有病,还是来了。那么底下恭祝大家这次念佛七中,大家殊胜,大家都取得法益,增长善根。

净界法师短视频目录

智谕法师《佛七影录》目录1-6

智谕法师《佛七影录》7

第6集《净土资粮信愿行》

第5集《净土资粮信愿行》第4集《净土资粮信愿行》第3集《净土资粮信愿行》第2集《净土资粮信愿行》第1集《净土资粮信愿行》网络上借佛敛财事件时有发生,提醒广大佛弟子、善心人士,擦亮眼睛!你要把娑婆世界放下,只有一种情况

漫谈发心和正信(四)

漫谈发心和正信(三)

漫谈发心和正信(二)

漫谈发心和正信(一)再谈信愿行(下)再谈信愿行(上)真正的出离心,是世间任何东西都不能诱惑的印光法师: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真正拥有出离心的标准印光法师:平时念佛,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你的傲慢,其实是自卑念佛往生的七大误区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旦着魔看平时的表现,就知道你是否真心想往生西方净土难信的三个原因好吧,咱们就从“是真修道者,不见世间过”说起“才华”,一不小心,就会害死一个修行人!修行不难,持之以恒才是最难的黄念祖居士:进一退九道友之间的“对练”,能增长彼此的功夫!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pz/8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