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一次来五台山吗?不!我一百年前就来过了,又见五台山......
我回复着风铃宫那边传来的问答。
从五台山归来已有二十余日,我仍对五台念念不忘。我甚至在叩问自己,我真的归来了吗?我的心,我的意,我的念呢?
每当夜静之时,那台顶,那寺院,那佛阁,总是在我的眼前萦绕;那僧尼,那朝者,那信徒,反复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朗朗经声,那阵阵梵音,那轻轻木鱼,常常在我的耳边响起……
我才知道,我把自己留在了五台。今夜,心神合一,有触有觉,遂拿起笔。
又见五台山。
朝拜五台,和往常一样,也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此生能遇,也是一场缘分吧。
就像正在敲字的我和恰好读文的你。我想,假如真有鹊桥的话,那么那座桥就是我们的缘,等着我们千里来相会。
也希望有缘的你能遇到《又见五台山》。
但我还得声明一下,我是怀着万分的虔诚来拜五台的。但因自己头脑傻呆,方位不清,思路不敏,可能在《又见五台山》中有不太明慧之处,且不知者不怪,请多多见谅。可能也正因此,这也是只属于我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又见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部,是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年被授予“全国文明风景区示范点”;年被推选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年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由东南西北中五座环抱而立的山峰组成。《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五台山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除此之外,还有浙江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早在东汉永平11年就开始造塔建寺,经过历朝历代的建筑和修缮,构筑起了辉煌壮丽的佛教古建筑群,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佛教历史文化遗产。
据明《清凉山志》记载:“已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台山又名清凉山。古往今来,就是人们礼佛朝拜、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胜地。
且听我细叙吧。
虔诚的雨也跟了我们一路。从故乡,到阜平,到石咀,一直到五台山。
下午3点50分,我们一家顺利到达五台山的山脚下。
先生在摸清了线路后,我们又返回刚下高速时路过的那个台怀镇的小山村,我忘记叫什么名字了。
那里有家正宗的山西刀削面。来到山西,当然要吃面喽。
莜面栲栳栳,山西大烩菜,台蘑炒肉,都是我们今晚的美食。
路途遥遥,差不多八、九个小时的路程,真的累啊。
饱餐后,安歇休整。准备明天上山。
年10月5日凌晨5:30分,我们来到了五台山的万佛阁。
万佛阁俗称五爷庙,位于塔院寺东南角,始建于明代万历44年(),因阁内文殊菩萨两侧有1万尊小佛像而得名。院内有龙王殿,殿内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的尊称,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这里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
五爷庙前面还有戏台一座。据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农历5月13号,是五爷的生日),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使其龙颜大悦,以求五爷普济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许愿敬佛之人在愿望达成之后,也常来五爷庙还愿,点上一折戏来讨五爷欢心,继续保佑一切顺安。
有五台山居士指引着。我们拿着给五爷的供香,不用点燃,向四方朝拜。
朝拜后,众信都在五爷庙前排起长队。6点,庙门打开。纷纷前至,叩拜五爷。很幸运,因我们来的早,前面只排了五六个人。据说,早朝拜的人会更灵验的。
此时,雨也忽然停了。这也是菩萨的佑爱吧。
据说有什么心愿都可以说给五爷听,只能是三个,不能多。默默地跪拜,默默地祈祷,默默地心想。
五爷都会听到,而且都能如愿。
叩拜五爷,五爷吉祥。
我一心一意想的,就是希望天下众生都好,希望我的家人都好。
走出五爷庙,天也大亮。
回头再看五爷庙前的胜景。
水池清澈,山影朦胧,人在桥上行,古松水中映,如画卷。
天际曼妙,雾聚雾散,幽幽静静处,清秀山水间,是仙境。
环环绕绕,空空灵灵,一声佛号念,菩提由心起,为圣地。
再次叩拜!
接下来,先生说我们去塔院寺,因为塔院寺就在五爷庙的上面,很近。
故来的有些早,寺门还没开。先生就带着儿子和我去吃早餐。
没想到,在餐馆里,等着我的,还有一场美丽的遇见。是一盆世间罕见,美艳绝伦的花儿。
我问老板花的名字,答曰:“金枝玉叶”。
名如其花,花如其名。原来,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貌美如花。
难道这就是千寻万寻的“花开见佛”?甚欢。我也想拥有她的名字和样貌。
我还想,此生,我定和“金枝玉叶”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如若不然,又怎会在千里之外遇见。
一定是的。
下一个朝拜点,我们是想去塔院寺的。但冥冥之中,我们却先到了下善财洞。
在朝拜的路途中,我们遇见了写有“五台山”与“佛”相依而立的碑石。我们全家在此处打卡,留念。
和我相遇的,还有那开满格桑花的小花坛,还有那棵滴着雨露的绿叶与红叶的枫树,还有那条清水河……
幽幽静静,寂寂寥寥,清清凉凉。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入我眼的,入我心的,入我念的,皆为缘。
缘来,吾至。
顺着小路向左走,我们遇见了下善财洞。
我把善财洞的解说词也放在这里。其实,善财洞坐落于菩萨顶的中间处。
善财洞建于明早期。位于黛螺顶脚下,清水河畔,依山傍水,坐东朝西。有天王殿、弥勒殿等。弥勒殿后新建15座舍利佛塔,其中四座为本焕、净慧、隆慧、觉三四位长老真身舍利塔,一座普同塔,10座释伽牟尼佛应迹塔。
一路上,“法界无边”、“悟到”……这样的字碑立在路旁。心发菩提心,心默念佛号,祈祷万物皆好,众生皆安。
走过那条清水河畔,我们朝黛螺顶方向前行。
若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用青石辅成,共计个台阶。
在山脚下,有一个写有“大智路”的碑石,香火缭绕。众信上香后,就开始了漫漫朝圣之旅。
据僧人们讲,在大智路上,踏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
级台阶意指“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月灯经》说:哪怕只是朝着五台山走七步,也有很大的功德。
黛螺顶座落在台怀镇清水河对岸的陡峭山坡上,是游客登高揽胜的好地方。亦名大螺顶,小山形如大螺,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这处寺庙始建于时代成化年间(-),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改名大螺顶,寺内还有乾隆十五年()御制的大螺顶碑记。至乾隆五十一年(),才更名为黛螺顶。
乾隆来五台山,屡次欲登台顶进香拜佛,皆被风雨所阻,乾隆对黛螺顶的青云和尚说:“五年后我再来时,既要登台顶,还要拜五方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
到了第五年,青云和尚果然想出办法: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宿于黛螺顶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称五文殊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
乾隆于五十一年()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了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此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
朝台是为了朝拜圣迹,表达对佛和文殊菩萨的信仰。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是亲临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大高峰供佛和祈祷;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叫小朝台。是登临作为呈现台山五大高峰象征的黛螺顶。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要把五座台顶都转遍,一是要具备较强体质,二是得有足够的时间,在五台山住上几日才行的。而登黛螺顶,来回有半天时间就够了,同样能了却“朝台”的心愿。
我们开始了小朝台的朝拜。
先生买了两个降龙木的登山杖,让儿子和我拿着登山。儿子说不用,让我们两个老人用。
我第一次看到拿着转经筒的苦行僧,我第一次看到三步一叩首或者一步一叩首的朝拜者,我第一次看到百余人的般若护生团。
我也跟着队伍一起朝拜。
用真心,用真念,用真诚去感化神灵。
不论我坚持了几步,也不管我走了多远,更别说我有几分痴念。
从此只想,一心向善,终生礼佛。
这是一场众信的虔诚之拜!峰高未隐菩提路,愿切方登智慧门。
有夫妻相携,有母女同伴,有一人朝圣。我的身前是匍匐前进的叩拜者,我的身后是用膝而行的信仰者。
阿弥陀佛!我问一僧人,得多长时间到达黛螺顶。回答:四个小时。
有心再和法师攀谈几句,结个命中注定的缘分,但实在不忍心打断他的朝拜之路。
我的言语苍白无力。只好回敬:阿弥陀佛!
级,第十六层。在台阶提示板上,有佛道中人写着“善哉,《妙法莲华经》”。我不知道此经书写的是什么,但肯定与“佛”有关。我原来倒是小读过《楞严经》和《心经》,但也是粗枝大叶,不解其中真理。
愿众生皆能成佛。远离世间悲苦,不再至亲离散,永远平安喜乐。
无论是泥泞的小路,还是艰难的台阶。都是那么一丝不苟,那么恭恭敬敬,那么五体投地。
我的心底涌起一股热浪,眼里溢出热泪。大地,苍生。苍生,大地。
我的心里呐喊着。双手合十,礼佛朝拜,为善为良。
我的心口疼痛着。就像一个寻家的孩子,不迷失,不惊慌。
昨日的一场雨,更多了几分凄凉。台阶上的叶子,枯枯黄黄。树枝上的雨露,滴滴落落。
一步步,一念念。一叩拜,再叩拜。佛在我心,我心即佛。
那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在虔诚地磕着长头,向前爬着。女孩没有带护膝,也没有带套袖和手套。她的裤子都已湿透,手亦磨破,额头渗出了血。
染红了叶子,染红了泥泞的山道,染红了“大智路”。
但她始终怀着那份恭敬,那份执念,那份信仰……好几次,我想借给她衣,想帮她背包,想搀一下她。
女孩似乎懂了我,那双善良而清澈的眼睛在冲我微笑着。她是许了什么愿吗?还是用一颗赤诚之心感动神灵保佑呢?
不论如何,就当作是求的一份心安吧。阿弥陀佛!有个下山的叩拜者把手套给了姑娘,姑娘感激不尽。
我和女孩擦肩而过。
此情此景,我想起了普善寺的尼众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朝拜画面。
据说,每年的大年初一,普寿寺的尼众都会唱着“南无妙吉祥菩萨”的圣号,踏上通往黛螺顶的大智路,一步一叩首的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至此已经坚持了25年。
而更让人感到震撼的是普寿寺内的虔诚尼众,会在诵经发愿后,从普寿寺法堂起步,三步一拜顺时针朝拜分别供奉在南台、西台、中台、北台、东台之顶的五方文殊菩萨法像。这就是“大朝台”。“大朝台”路线漫长,她们三步一拜完成整个过程需要七天时间。而她们却执此一念,步步坚定。
半山葱茏半山云,云遮黛顶擎梵宇;五方文殊五方灵,灵蕴青峰渡群生。
先生拄着拐杖,儿子气喘吁吁地也上来了。很快,我们三人汇合在大螺顶。
黛螺顶坐东面西,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有天王殿、旃檀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宝殿。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旃檀殿坐落在六角台基上,上部为六角重檐攒尖顶,内供释伽牟尼,即旃檀佛。五文殊殿,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无斗拱,内供五方文殊。大雄宝殿,单檐硬山顶,五脊六兽,前出廊,内供好铜铸释伽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帝释天、大梵天、迦叶、阿难,南山为十八罗汉彩塑。
一切因缘在,一切因缘起,一切因缘生。
我们有缘见到了刻有金字“黛螺顶”的铜炉,立于佛历二五四七年,公元二00三年。
我们有缘见到了乾隆丙午暮春月,诗题为《等黛螺顶作》的那首诗:“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官独拥现芙蓉。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像,阇黎终未识真宗”。
我们有缘见到了乾隆皇帝诗中所说的“阶下千年不老松”里的那棵松,古树参天,满叶沧桑。它亲眼见证了黛螺顶的斑斑历史。
朝拜了黛螺顶五方文殊后,因时间关系,我们选择的是坐索道下山。
先生见索道上的观光缆车是露天的,想退却。可身不由己,索道一路开来。
我也有点害怕,但儿子和我同车,有儿子在我身旁,有什么可担心的呢?难为了先生,他自己独车。
我回头望了望,人家正美滋滋地俯瞰神圣五台呢。我岂不是自作多虑。
话说也是啊。在观光车上看五台更别有一番禅意,五台好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等着你揭开。
一点一点地,一点一点地……
不急,不急。很快,我们平安到达山脚下。
显通寺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院。与河南洛阳白马寺同为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汉明帝赐加大孚灵鹫寺,从此五台山成为全国佛教中心。唐朝改称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寺院时,改为今天的大显通寺。
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遗构。中轴线上,一连七进殿堂,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七重殿宇各具特色,壮丽辉煌。
显通寺位居五台山十大青庙和五大禅寺之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显通寺还有四大怪:钟楼建在外、山门斜着开、经阁前后盖、殿殿文殊在;著名的三有三无:有门无佛、有碑无字、有殿无梁;还有三大特色殿:全木结构的大雄宝殿、全砖结构的无量殿和全铜结构的铜殿。显通寺铜殿,是明朝万历34年(年)用铜十万斤铸成的。
在显通寺无量殿东侧,矗立着一座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的木雕古塔。棱角分明,造型别致,是五台山一件清代遗留下来的木雕艺术珍品。当地人称显通寺四大怪中的第一怪“钟楼建在外”。钟楼门洞上方刻有“震悟大千”四个字,“大千”即“大千世界”,是佛教用语的“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指广阔无边的世界。“震悟大千”的意思是说佛法无边,在佛祖释迦牟尼的教化和感召下,整个大千世界都震悟觉醒了。
“大千世界”,原来如此。
法门平等人天共仰,觉路光明凡圣同游。
开花现佛殿,也是我不经意间走进去的。五开间殿,二层重檐硬山顶,殿内正中砌砖台一座,呈正方形,砖台正中装木制圆盘,上刻水浪图案代表苦海,水浪之上刻着行走的18罗汉,盘外塑24诸天,圆盘正中,装木制莲花一朵,高达万丈,花心一支,花蕾伸入二层楼内。圆盘由8片莲瓣组成,合围于外。花心内背靠背,面朝外塑着4尊佛,分别为释伽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
木盘下设活动机关,经人操纵,绳索牵动,莲瓣或开或合,开时观莲中四佛,谓之“开花现佛”。开花现佛,名闻遐迩。
开花现佛伸入二楼的花蕾由8个木格合围而成,每个格子里供奉一尊佛。殿后壁中供奉观世音菩萨,金刚萨锤。两壁布满木格,内放着由藏、蒙、汉3种文字译的《大藏经》各一套。楼上北侧供奉罗喉罗尊者。
此处,我有一愿。愿以后的日子都“花开现佛”吧。
菩萨顶座落在显通寺北的灵鹫峰上。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菩萨顶是供奉真容文殊菩萨的地方,故也名“真容院”,“大文殊寺”。菩萨顶以它是五台山藏传佛教的首府及其皇宫式的建筑样式而声名远播。
中间的牌匾上有康熙皇帝手书的四个大字“灵峰胜境”。
寺前有一百零八级石阶。佛家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烦恼,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寺前的每一级台阶就象征着一个“法门”,踏上一级台阶,就意味着解脱一种烦恼。
我看见就像“大智路”上的那些朝圣者,又是一步一叩,三步一拜,磕着长头,念着经文,虔诚地礼佛。
一步一放下,一步一解脱。
我在心里默数着,一个、两个、三个……数着数着,我竟找不到让我心烦意乱之事。级,姑且是个。全部踩在脚下,抛在脑后,永远不回头。也许我还是个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佛客吧。如若有,登过这级台阶后,也都全部清零,或者把它们全部放在五台,真的做一朵佛前的那朵忘忧莲;如若没有,继续自己的自在修行,让快乐,幸福,吉祥常伴身边。
此刻,我是这么想的。以后,我也会这么做的。
石阶尽处拥拥挤挤的皆为超凡脱俗的佛士和信众,我看到了他们脸上的微笑。身体放下,心放下,大概他们也都放下了吧。
据说在五台山有早晚两次撞钟,要紧七下、慢八下,不紧不慢二十下,这是一通,重复三次,共撞下,最后在撞三下,前后共下。我不知道这些和级台阶有什么关联。
据说清朝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至今东院内还立有康熙和乾隆御碑。碑文分别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是五台山最高大的石碑。
相传,《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后,为躲避官府缉拿,亦曾隐迹在此寺出家为僧。
大雄宝殿前的一幅对联,对仗工整,非常耐人寻味。上联是:真容容真真容真;下联:灵鹫就灵灵鹫灵。
菩萨顶的大锅院内,有三口巨锅,这些锅是菩萨顶举办佛事活动时煮粥用的。其中最大的一口锅,直径近2米,传说,有一天小和尚进锅洗刷,出不来了,最后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来。
塔院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和十大青庙之一,寺内的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于元大德5年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年毛主席路经五台山时居住在寺内方丈院。
因寺院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和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
大白塔原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塔基为正方形,通体洁白,凌空高耸,造型优美。塔顶上悬有两百多个铜铃,微风吹过,叮当作响,古刹风韵,超然洒脱。明朝镇澄法师曾有诗先赞曰:“浮图何漂缈,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铎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
大白塔也是朝圣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
那些香客们排着队,有的一边念着经,一边抚转法轮。我看见前面有个人朝北走,我也跟着朝北走。这时候,有个好心人,在说着方向错了,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他在那呼喊着弄错方向的每一个人,并且告诉香客们一定要转三圈。
因为法轮上写着“晻、嘛、呢、叭、咪、畔”六个梵文字,叫六字真言,也称六字大明咒。用手转一圈法轮,等于六字真言触于手,可获得平安、如意、吉祥。转三圈,则会加倍这些法力的。
转着转着,我的身边出现了十几个穿着深红色衣服的僧人。每位都随队伍而行,不张望,念着经文,急匆匆地,又很淡然地绕着经筒。
有的香客虔诚地跟着,也默念经文,法轮转动,平安喜乐。
走出塔院寺,在塔院寺门前,又遇一个女朝拜者。在寺庙前左面的石板上,五体投地地磕着长头。石板上铺着一个长垫,上方放着一个转经筒,女孩脱掉了鞋子,穿着黄棕色的的棉袄和长裹裙,一个又一个的在那磕着头。
仿若无人,清清凉凉的境界,只是她自己在和自己对话吧。
我在担心着女孩的体力,可又一想,在神山五台,菩萨就在我们的左右,会保佑众生的。
念一句阿弥陀佛吧。
我回了一下头,准备下山。又是一双清澈而善良的眼睛!女孩也恰好回眸。她笑了。我也笑了。
殊像寺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寺内的文殊殿有一尊文殊菩萨骑狻猊的塑像,高9.87米,是五台山台怀镇诸寺庙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大殿东西山墙和后墙上有五百罗汉渡江悬塑,总长48米,高6.8米,素有五台山“悬塑一绝”之称。该寺被认为是文殊菩萨在五台山的祖庭。
进入殊像寺的大门,清圣祖为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像题匾:“瑞相天然”的大字遒劲有力。寺内第一院落中的殿堂,大门的楹联是:“大肚能容包色相;开口便笑指迷津”。此联又警醒了多少世人啊。
殊像寺内正办法会,好多信徒香客都在聚精会神地听法,学法。一时半会也学不到什么,就离开了。
在殊像寺外牌楼的前下面,有一股清澈见底、汩汩而流的泉水,冬天不结冰,水中冒热气,夏天却十分清凉名为般若泉。我来的季节正是不凉不冰,我用瓶盛上泉水喝了两口,温温的,周身爽快。“般若”是梵语,是“智慧”的意思。据说,饮此泉水能增智慧、去愚痴。希望自己以后真的会聪明,不再痴傻吧。
我被“般若泉”的传说感动着。
慧潜每天夜以继日在山坡上打坐念金刚经。他相信,总有一天,会感动佛,送来神水。原来,在慧潜以前,已经有两个僧人念过经,求过水。
第一个念经的,熬过了风吹日晒,度过了霜打雨淋,念到九千九百九十八天晚上,忽然有两只老虎扑来。他害怕,再也不敢念经了,当然也就没有念出水来。
第二个念经的,熬过了霜打雨淋,经住了猛虎恐吓,念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天晚上,天上突然下来一尊凶神,披发执剑,僧人不敢再念,当然也没有念出水来。
这慧潜是第三个念以求水的。现九千九百九十九天已经过去,风吹日晒,熬过了;霜打雨淋,度过了;猛虎恐吓,经住了凶神威胁,顶住了。
在第一万天的晚上,夕阳早已落下,明月从东方升起之时,慧潜仍端坐在那里,一字一句念着金刚经。一个皓白须老人向慧潜走了过来,诚恳地说:“法师大概知晓,泉水涌流之日,正是你圆寂之时。再有半个时辰,《金刚经》就诵完了,您也就圆寂了。法师修炼多年、无果而寂您要掂掂轻重啊!”说完,老翁拄着拐杖怏怏离去。
慧潜正处在生死关头,他只要停诵金刚经,九千九百九十九天的工夫就会全部废弃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天,二十七、八年呀!他没有再想什么,继续念下去。不多时,随着“嗡嗡嗡”的声音,一股清香的泉水涌出来,慧潜高兴得“哈哈”大笑。可是,就在他笑出声来的时候,却坐化在那里不能动了,给人们留下一个“哈哈”的笑脸。
清香的泉水流了很多很多年,后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般若泉”。
此传说也是我的《又见五台山》中,叙述的最长也是最完整的一个故事。
我想也是我和她的缘分吧。
我们本想去东台望海峰。先生开着车徐徐而动,只是那么瞬间,她在我的眼前一闪而过。
是因为,我们没有到达佛母洞的山顶,只在山下叩拜?还是因为,我们匆匆地看了一眼普化寺背后的仰天大佛,只在心里叩拜?还是因为没有亲临龙泉寺和南山寺,心到神知?
就安排让我遇见白云寺。而且,是一见钟情。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在寻找的那个故友,真的有了个着落,我心安。
在白云寺,我遇见了一位法号为“慧能”的僧尼,她告诉我一定要去“西方三圣接引台”。我向她打听我的一位故友,十几年前出家为尼,在此修行。说来也巧,几个条件都差不多符合,几乎都能对证上。“慧能”师傅告诉我,我寻的大半就是法号为“了尘”的那位僧尼。
五台,如若这时候,我告诉你,此行我是为“了尘”而来。我期望与她一遇,我想看她一眼,我想知道她可好?
不错,这缘就来自于“佛国圣城”的四个大字。是她吸引了我,然后是她的布局严谨,建筑古朴,巍峨挺拔,宏伟壮观的轮廓吸引了我。
白云寺始建于唐代,是五台山著名的古刹,年在昌隆法师主持下恢复重建,寺院总占面积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观音莲台、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菩萨十方念佛圆通宝殿。左侧为弥陀院,有西方三圣接引殿。右侧为菩提院,有十方法音堂、万姓先祖堂。此外还有药师佛、地藏殿、藏经楼、钟鼓二楼、方丈楼、佛国圣城等建筑。寺院建筑古雅,依山傍水,风景旖旎。
座落在五台山景区外,以文殊菩萨为道场。享有“南有九华金鼎寺,北有有五台白云寺”的美誉,其古老的文化历史悠久远长。
既然“慧能”师傅指点我去“西方三圣接引殿”,我想我应该在此结缘。
走进接引殿,我被金光闪闪的四十几尊观音菩萨像所震撼。在蒲团上一一叩拜,发愿!
拜着、拜着……只剩下一声佛号!拜着、拜着……我也不见了……万缘放下!
忽然,我一抬头,一尊观音在目视我,再看其他尊,也全都在望着我。有一个声音在我心里响起:放下吧,全都放下吧!
我答应了全部放下。好的、坏的;爱的、恨的;离开的、拥有的;作恶的、为善的;纷纷扰扰的、心烦意乱的,还有“了尘”。
我从来没有如此时醒悟过,亦从来没有如此刻超然过,更从来没有如此舒缓过。
一天有多长?不过一念间。
一年有多长?不过一念间。
一生有多长?不过一念间。
一念有多长?就是此时此刻。
“莲花接引无生客,无生即自在;般若送迎自在人,自在本无生”。恍恍然,我也成了一走在佛国圣城的自在人。
青石城门上,一面是“佛国圣城”,“佛光普照,正法久住”,“真如,自在”;一面是“同登彼岸”,“知恩报恩,得佛菩提”,“尊师,重道”,一一对应,引人思考,唤醒迷茫。
我一身轻松地走出了佛国圣城。
先生让儿子导航,准备去东台,路况提示车已堵,大约得两个小时之后才能畅行。先生说,放弃吧。我们只好去南台,儿子查过后,大约得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先生说,放弃吧。
此行,应是与“大朝台”无缘啦。但,我不想她与我的《又见五台山》无缘。
因此,她们也出现在了这里。此文,也是我第一次写的将近一万字的长文。
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锦,即大海也”。这就是东台望海峰。
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这为南台锦绣峰。
“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这是西台挂月峰。
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说的是北台叶斗峰。
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此为中台翠岩峰。
世界五台,法界文殊。写完这些,我也终于可以喘口粗气了。五台,我没有辜负你的厚望。我把你请进了我的生命里,你走进了我的游记里。我们相约在朝台。
天黑了,我们的车子从佛国驶入了滚滚红尘之中。
愿一切平安!
在我即将完稿之时,我有缘结识了17岁出家,在五台山修行佛法20年,现来凡尘普度众生,法号为“庙善”的大师。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是因为我不想舍弃其中任何的所思所想所见,包括她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若你有缘与她擦肩,相遇,还是相识,也请认真地读一读,看一看。
希望你也能悟出:
我见过你。第一次见到你是在多年前。
那天就像今天一样,大雪漫天,文殊菩萨带领一万信众绕清凉山,你和我都在队伍中间。
我再一次见你是在年前,那天也是这样的雪天。风,吹着庙檐下的铜铃。
你问我:“听,这像不像诵经声?”
我又一次见你就是在今天了……
又见五台山。
作者简介:一个热爱生活,喜欢旅行,钟情文字的女干警。于炊烟中享受日子的精致,于旅行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于文字中诠释人性的善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