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文化佛教中常说的西方三圣是哪几位

图片来源▲搜狐号·乐艺会

我国对于阿弥陀佛的信仰,很早就已开始。北魏时期,除了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外,各种阿弥陀佛的造像就已经出现。据专门叙述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汉译佛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记载,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世界中,高坐于莲台上,左右分别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胁侍。因此,阿弥陀佛的造像,往往和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相配合,构成“西方三圣”的组像。至于单尊的阿弥陀佛像,则与释迦佛像差不多。其形象特征基本相同。在中国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中,有时供奉代表东、西、中三方不同世界的三尊佛像,即所谓“横三世”或称为“三世佛”,这时的阿弥陀佛被安置在释迦牟尼佛的右边,结迦趺坐(佛徒坐法,即盘腿端坐,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于莲台上,双手仰掌置足上,掌中托有一莲台,表示莲花化生之意。(化生:四生之一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世上众生死后,佛将根据其生前的善恶行为在轮回转生时分别赋予四种生法:一是卵生,即从卵壳而生,如鸡、雀等。二是胎生,即从母胎而生,如人、畜及两脚虫等。三是湿生,即从湿气而生,如腐肉中虫、厕中虫、尸中虫等。四是化生,即无所依托,借助业力而出现者,如诸天神、饿鬼及地狱中的受害者等)立像也好,坐像也好,其下方的莲花宝座,除表示化生之意外,均象征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无染。

这块造像碑上的无量寿佛,为立体圆雕,头上有高髻,漫长面孔,深目高鼻,两耳垂肩,身穿羊肠式大衣、一幅博带在腹前打结,长出来的一节搭在左肘上,优美自若,服装轻薄透体,各部起伏的肌肉、骨骼隔衣可见。从曲折叠褶的衣纹可以看出雕刻刀法为平直刀法,其效果是有角有棱,为北朝佛教石刻艺术之重要特点。

无量寿佛两侧的二胁侍菩萨,一为观世音菩萨,一为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为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双足端正立于伏狮座上,位于阿弥陀佛之旁,双手合十,作咏诵状,表现出虔诚敬穆的神态。其着装轻纱透体,飘然欲动,衣纹采用阴线刻之刀法,刻工甚精。观其性别,头部、面孔似男,身躯像女,但总体像男。这种别具一格之相,正符合了“观音性别,随像而变,亦男亦女,忽男忽女,可男可女,是为变性”的说法。这正是早期观世音菩萨的性别特征。另据《观音菩萨全书》(徐静波著,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记载,这尊观世音菩萨像,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观世音菩萨石刻造像之一。因此,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从艺术价值来讲,都弥足珍贵,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大势至菩萨,又称“大势菩萨”或“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势至”。据《观无量寿经》记载,此菩萨以独特的智慧之光照遍世界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血火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因此号称为“大势至”。大势至菩萨在我国佛教寺院的供奉习惯,被单独作为礼拜尊像的情况极少,一般都是和观世音菩萨一起随侍在阿弥陀佛身旁。大势至菩萨的形象,据《观无量寿经》讲,一般都是身放紫金色光,其形象大小以及身上装饰,均与观世音菩萨相似,唯其宝冠上以宝瓶为标志,而观世音菩萨的宝冠上一般都是以“化阿弥陀佛”为标志。(即阿弥陀佛坐像,意为观世音菩萨是借助阿弥陀佛的力量化生的)该碑上的大势至菩萨像,除宝冠标志和手势印相不同外,其它均同于观世音菩萨。该造像碑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莲瓣,(也称舟行背光)上面采用减地线刻的技法,刻有燎燃的火焰纹和腾空飞舞的伎乐飞天。其雕刻技法甚为精致细腻。

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的极盛时期,在中国雕塑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占有辉煌的地位。自此开始,佛教传播和佛教艺术均呈蒸蒸日上之趋势,出现了大规模的营造佛像活动,并且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流。百泉碑廊里的北魏造像碑,其艺术的完美和形象的壮观,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End—————

来源:《共城史话》张有新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yf/121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