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妙法莲华经视频音频文字

第4集《妙法莲华经》视频

第4集《妙法莲华经》

本经的内容主要讲到一佛乘的因地跟一佛乘的果地。当然,从下手的修行,我们要重视因地,我们对果地只是一种随喜、赞叹、好乐。就因地而言,我们现在做为一个生死业障凡夫,第一件事情就是赶快调整心态,养成佛陀思考的智慧。佛陀遇到事情他老人家是怎么想的?就是你必须要以佛心为己心。我现在成就不了佛陀的功德,但是我先成就佛陀的知见。

我们现在知见有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般人,如果学佛以后就是拜拜忏,然后就做做义工,完全没有经过教理的训练,完全靠过去的善根产生信仰,那你的知见只有一个,叫做离苦得乐。诸位!“追求安乐此心同”,所以你的档次就跟一般人也没有差太多了。一般人也是离苦得乐,你没有学佛之前也是离苦得乐,只是你现在把离苦得乐的心态拉到佛法里面来,然后你有因缘修习广大的资粮。但是可惜的是你的知见档次不高,所以你也就变成人天果报,如此而已。

然后慢慢你就看经典了,你发觉世间的快乐有问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它不安稳。诸位!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伤害。所有的快乐一定要安稳。我们凡夫是这样,要么你就不要给我,你说我这个人过的虽然是平淡生活,但也习惯了。世界上最大的悲哀是,先给你快乐,再跟你夺回来。这个是全世界最大的悲哀,得而复失。

但是,所有的快乐都是这样子,所以你不要羡慕有钱人。有钱人最痛苦的地方是在临命终。因为像我们没有福报的人,死就死了,对不对?今生也就这样了,算了!福报大的人死亡,那是不得了的可怕。因为他心中对他所有的东西都心有所住,他的心已经放在他所有的资产上,收不回来。所以,临命终的时候,那个业力的风要破坏他的所有资产的时候,那叫一个生龟脱壳,他怎么能够保持正念呢?他没办法保持正念的,他已经收不回来了。所以你要知道,离苦得乐的概念是不对的。

那怎么办呢?那要追求寂静。痛苦我不要,快乐我也不敢要,那就保持寂静。这个不错了,你的心已经开始从安乐道走上了解脱道。

但是,保持寂静也不圆满。

真正的佛陀的智慧,叫做安住心性、历事炼心。就是说,人生,你追求它,当然是伤痕累累;你逃避它,也非常可惜,因为它是一个很好的增上的资粮。它是污泥,如果你善加利用,它可是一个养分哪。

所以人生,只要你把“我是要来享受人生”的那个享受转成历练,你整个人生就是一盘活棋了。就是我人生不是来受用的。为什么要都摄六根?《楞严经》为什么要把那个感受收起来?因为你感受收起来,你的智慧观照就现前了。你经常用感受对你是非常不吉祥,那你就一直被那个因缘法牵着走。你的快乐痛苦的感受,其实这个是一时的,你如果很重视的话,那你就被业力牵着走了。

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从离苦得乐到追求寂静,最后开始生起清净心,开始变成菩提愿?人生就是一个愿力的实践,如此而已。好坏对我来说都没关系,我都有办法把它变成成佛的资粮。

你想要有这种观念,你就要提升你的智慧水平。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必须要学习。佛陀的智慧,没有人与生俱来的。我们只有众生的知见。我们的人生生命的经验里面只告诉我们一个观念:你要追求快乐。我们的人生经验只得到这个概念,连追求涅槃寂静都没有。所以,本经告诉我们,要快速成佛,先提升你的智慧水平。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总结。

“是以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荡,就是消除化城。佛陀看有些人,你要他直接进入宝所(珍宝的这个房子),有问题,佛陀就变化一个房子,就是空性,这种有所得的(当然这个有所得不是凡夫的我执,它是法执,比较微细了)方便教法,废除“草庵”——偏空涅槃的这种坚固的执着;打开方便之权巧之门,显现真实的功德。“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就是所有的修行,只要你会启动莲花、启动心性,都是成佛之道。所以你只要有这种概念,佛陀就能够为了上中下根,为你授记成佛。

一个人从离苦得乐到空性其实不难,稍微有点善根也知道快乐是有问题的。“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你自己就算没有感受,你看老一代的,你也知道这个快乐会失掉。但是从寂静要出来,有些人有困难。那当然就跟你当初怎么进去的有关系,就是你怎么进空观的。

所以,佛法的因地很重要,因地心影响你的果地觉。你说,欸,我进空观是修无常。你要出来会比较困难,因为无常的空带有一点情绪化。就是我恨透你,娑婆世界我再也不回来了。它带有点断灭。因为无常故苦,就是说他悟入空之前带有苦谛的思考。

这个苦谛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他今生的经验,痛苦经历太多,所以他对痛苦的感受太深;第二个,他所接受的教育。他可能《阿含经》读得很深入,对无常、苦、无我思考很深,所以他“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这种印象深刻以后,你要从《法华经》把他带出来,很困难。你看佛陀讲到最后的时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退席,他根本不想听了。他进入空观以后,佛陀要把他从空观拉出来,拉不出来。

诸位!贵为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都没办法把他们从空观拉出来,只能等待下一尊佛陀了。就是说,你这个空观,要把你从空性拉出来,比较难。当然,如果你修《般若经》,你的空观是:人生没有什么痛不痛苦了,因为它因缘生,它没有自性,所以我就可以放下。这种人的空观,他容易出来。

总而言之,如果你不从空观出来,人生对你来说,那叫一个寂静,你就谈不上“菩提”这两个字了,那你的人生只有破妄了,就没有显真这一块。所以,《法华经》的目的是要把一个人从空性带出来。就是说,你的法门都不用改变,你该干么还干么。你念佛,你不一定要执着只是净土,你可以为了成佛而念佛,你为了无上菩提而念佛。你往生照样得到,但是你未来的路一帆风顺。

诸位!你最好知道一件事情,你现在所做的决定会影响到你的未来。如果你现在只想到往生,就是你所有的佛号的设定只到往生,好,这个佛号把你送到净土去了。然后呢?然后所有佛号的功能全部消失掉。因为你刚开始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就是这样设定的。虽然它是无量光、无量寿,但是对你来说是有量光、有量寿。“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你一开始的设定,你就不是为了无上菩提来念佛的,你为了你个人的往生。所以,当你往生以后,你看到别人他那个佛号对他的加持力还在,他从初地到十地如此的顺畅;而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糟糕了!因为你所有的因地的修学全部没有了。你的目标已经达成了,你变成要重新开始了,所有的东西要重新开始了。

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注意你的因地。我们现在经常很后悔:早知道,我前生就怎么样。千金难买早知道!就是说我们看到,哎呀,别人怎么样。你从现在开始还来得及,就是调整你的因地。那么你现在因地圆满的时候,你未来的路就能够走得很快,所谓的大白牛车。

所以,本经就是把那些人从空性里面拉出来,从空出假。在因地增加他的智慧;在果地又“发众圣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在果地上让大家对佛道羡慕。讲到三世诸佛的权巧方便,所谓的八相成道、示现生老病死等等,把这个权巧方便收起来,开显佛陀无量功德,无量庄严的法报二身,使令我们对佛道更加的好乐。能够“增道损生”,增加我们的功德,减损我们生死轮回的业力。“位邻大觉”,位邻成佛。

佛陀一方面讲智慧来引导我们,一方面讲功德来引导我们。“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斯矣。”做为释迦牟尼佛的一个总结,三世诸佛出世一定要讲《法华经》,否则他前面的方便门没办法收尾。就是说,佛陀为什么在过程中会讲这部经、这部经、这部经……而最后一定要讲《法华经》做收尾?他如果不讲《法华经》收尾,那就像本经说的,佛陀落入悭贪,佛陀没有把最好的东西给众生,而且对前面所开的方便门——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办法做一个交代。所以,一期的化导,一定要会入法华,这个时候理观事修圆满。莲花的譬喻的道理就在这里。就是说,所有的修行,都一定有莲花跟莲子——理观、事修,这样才圆满。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我喜欢的是唯识学。我那个时候有听《法华经》,但是我最喜欢唯识。唯识的好处,它解释因果很清楚:这怎么回事?我今生没有造这个罪,为什么得这个果报?因为仓库里面有。唯识的因果思想,它建立一个阿赖耶识的概念。就是,你今生不是承当你今生的因果,你要承当你无量的过去的因果。这个就是唯识学。

你看唯识学的思想修的观照是什么?修无分别智。就是,看到因缘果报,我没有意见,就是我不能动名言。“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当然,唯识学也有缺点。唯识学,你学完以后会觉得内心很沉重,你背负无量的过去。这个生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你要概括承受你过去的因缘,因为一个都跑不掉,都在阿赖耶识保存着。

后来我学了《楞严经》,心生大欢喜。“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什么过去不过去的!《楞严经》说你不要想这么多,“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当下就是清净。所以《楞严经》讲当下,它不谈过去。它说你把握每一个当下,你只要把生命当中每一个当下都把握好,人生没有什么过不过去,也没有什么现在未来。那是一个片段,才有过去、现在、未来。每一个生命都是当下、当下、当下……就够了。我觉得这个思考很好,找到人生的出路。所以诸位!你如果学唯识学觉得很沉重,你可以看看《楞严经》,它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然,《楞严经》会让你一个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业力,本来没有生死。你这个时候就安定下来,内心会产生一种安稳寂静的力量。但是,如果你没有看所有的教理(还好,我那个时候学院读过《法华经》),其实这个地方是一个很容易堕入的陷阱。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大乘善根,十个八个跑不出来。你一天到晚读《楞严经》或者读《金刚经》以后,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时候,你什么事都不想做了。就像印光大师说的,好事不如无事。安住孤独,享受寂静。

这个时候你会想,成佛只是追求寂静吗?当然,我们学过法华,因为我们在学院读过《法华经》,知道这样不对,但是又很难抗拒那种寂静的诱惑。因为你一坐下来,《楞严经》一现前,那就是当下寂静。当然,我们知道这有两种过失:一个菩萨好乐寂静,忘失大悲、不乐修善;对于资粮力不想修,对大悲心会减损。不至于说断菩提心,但是大悲会比较羸弱。

后来我就强迫自己诵《法华经》。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的时候,看到药王菩萨为了求《法华经》的中道实相,为法灭身,把自己燃烧,我非常感动。那个时候才从寂静里面跑出来,回到中道的菩提上。

所以我个人觉得,从有相的追求快乐要到寂静,不难,对我来说不难。但是从寂静要重新出发到菩提,这一块真的很不容易。因为你寂静的时候,你会认为,至少我能够善加保护自己了。如果你把《楞严经》的寂静再配合佛号的信愿持名,其实往生是够了。当然这样子的资粮功德,未来的善根是有问题的。如果你的眼光没有非常远的时候,你就觉得这样也挺好的。但是,我还是那句话,注意我们的因地!与其我们无量劫来羡慕别人,倒不如我们现在把它做好,因为这是一个圆满的成佛之道。

诸位!不管愿不愿意,我们一定要成佛。也就是说,这条路迟早要走。那么既然迟早要走,你晚走不如早走。就是说,你追求寂静,你绕了一圈,你还得乖乖地回到这条道路上,因为没有第二条路。凡夫成佛之道——《法华经》!只有这条路而已,没有其他路了。身为凡夫,你不可能走那个《华严经》。

你说,我到净土去。到净土去,阿弥陀佛照样跟你说《法华经》,你跑不掉的。所以你依《法华经》这条路,一心三观,莲花的思想你迟早要建立。你现在不学,到了极乐世界你还得学。

所以说,我们的学佛,一开始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是从断恶修善开始,追求安乐。最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开始修学空观,安住寂静。但是,要从“见山不是山”回到“见山是山”,我跟大家讲,非常不容易,从空出假非常不容易。还好,佛陀说了《法华经》,他从各种文字相来引导你。这个时候,你如果经过了空性的寂静,“见山不是山”,再回到《法华经》,这个时候的力量就坚固了。

所以学《法华经》的人,最好先有空观的基础会比较好。如果说一开始从人天乘直接学《法华经》,你可能会(当然只是可能,因为每一个人善根不一样,一般人会)觉得看不出《法华经》好在哪里,你看不出来。你说我以前在修人天乘就是这样子啊。但如果是修过空观的人,经过一段的寂静,有一点以空性为住,跑不出来的时候,《法华经》对你是最好的妙药。它会让你从排斥因缘所生法而把它转成一种历练。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法华经》能够“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就这个概念。

乙三、结示分三:丙一、佛法妙;丙二、众生法妙;丙三、心法妙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整部经题就是妙法跟莲花。妙法跟莲花的修学,天台智者大师是分成三块来说明。

丙一、佛法妙。

我们先看第一个,佛法妙。

一、佛法妙。经云:“是法甚深妙,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又云:“及佛诸余法,亦无能测者。”故佛法妙也。

佛法妙,是讲到佛法界的微妙不可思议。在本经里面讲到不可思议有两个:

第一个,是从佛陀的智慧,“是法甚深妙”。就是前面十四品里面其中一段经文说,佛陀的智慧,那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那个中道的实相现前的时候,是“难见难可了”。整个九法界的众生用他的智慧去思考,都很难知道佛陀的智慧是怎么回事,就是下位不知上位。所以佛陀说,你把文殊、普贤……所有的等觉菩萨全部加起来去思考佛陀的智慧,你不知道佛陀的智慧是怎么回事。这是讲佛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个,佛陀的功德,“及佛诸余法”。佛陀所成就种种波罗蜜的功德,也是甚深广大、不可思议。

你看神通就好了,以这个神通的功德来說。你看阿罗汉显神通。佛陀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为了害佛,把大象给灌醉。灌醉以后,这个醉象往僧团的地方冲过来。佛陀带着诸大弟子去托钵的时候,阿罗汉就用神通飞到虚空,自我保护。因为阿罗汉的心中只有一个概念,他没有菩提心,就是涅槃寂静。他是:我就是保护我的寂静。所以他一旦受到伤害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的道就现出来——他的寂静。佛陀的心不是寂静,叫做菩提。他不是考虑自己,他悲悯这个大象即将造罪。所以佛陀的手入慈心三昧,现出来的时候,现出五个狮子把大象调伏了。

诸位!同样是一个神通。所以法门不能论高下。这个道,同样神通,阿罗汉的心态追求寂静,他的神通就自我保护;佛陀的心是菩提,所以他的神通能够转一切众生的烦恼而趋向菩提。

这个地方是赞叹佛陀的智慧跟功德。

丙二、众生法妙。

我们看众生法界的妙。

二、众生法妙。经云:“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故众生法妙。

当然,我们众生法界,从因缘所生法来说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当然不妙了。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因缘所生法——所谓轮回的后遗症拨开来,佛陀说,能够使令我们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也就是说,佛陀为什么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呢?表示我们有那个知见。

诸位!佛陀不可能把一个东西送给你,不可能。佛陀只有引导你去找到本来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所以佛陀的知见、佛陀的智慧,是在所有的污泥当中,烦恼障、业障、报障当中,有一个佛陀的知见。

一念心性,它让我们凡夫最感动的只有一句话,就一句话就够了,叫做“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句话对我们太重要了!就是说,从因缘的角度我们看佛陀,那甚深广大。我们是如此的业障深重,弥陀是万德庄严。这是从因缘法看,从佛法界降到凡夫法界,降了四个法界。但是如果把佛陀拉到一念心性,把凡夫也拉到一念心性,那是一切法如。所以,我们只有回到一念心性,才能够跟佛陀是平等的。就是一念心性它不受轮回(因缘所生法的影响),这个对我们很重要。叫做:在凡,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它也没有减少;在圣,佛陀有无量的功德,但是它也没有增加一点。“处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净。”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如果这种能量你不用,你一定要在因缘所生法上去下功夫,那你就不知道要修到什么时候了。

就是说,在我们种种的烦恼障、业障、报障当中,其实有一种很大的力量,它没有失掉的。如果你善加运用、善加启动的话,那就是两种力量:外有法力,内有心力。如果你把这个力量放弃了,那对你来说众生法就不妙了,那你人生只有一个定位,叫做业障深重,就讲完了。

所以,我们一方面是业障深重,但是我们又众生法妙,这是第二个。

丙三、心法妙。

第三个,我们看心法妙。

三、心法妙。经云:“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心法妙也!

我们一念心也是分成两块。如果是通过轮回的熏习的,那这个心就不妙了,这个就叫打妄想了,是有所得的攀缘心。但是如果说你把这个表层的妄想的心收摄一下——这个收摄当然不是禅定了,重要的是观照,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一心三观,这个时候你就能够观一切法不动不退,你所修的功德就不容易退转。

《净名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这样讲好了,我们这一念心为什么叫不二法门呢?生死轮回是它创造出来的,菩提功德也是它创造出来,所以你成佛以后叫做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其实,你成佛以后,所有的东西都不是法门给你,也不是佛陀给你的。他们只是引导你,把你自己的东西开显出来而已。

诸位!你心里面没有的东西你不会出现的,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你说,欸,我今天会堕落到轮回是他害的。不对!他只是个助缘,你一定有自己的内因,你一定自己有攀缘心、有烦恼。所以,烦恼是我们的心创造出来的,诸佛解脱也是由我们一念心性本自具足所创造出来的。结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一念心性的角度,佛陀、众生是平等的。

那么智者大师讲这三个概念是干什么?诸位!注意一个字就好。佛法界、众生法界跟心法界,后面都有一个什么?都有一个“妙”字。有没有?这个就是生命的希望出现了。

当我们从众生法界要到佛法界的时候,你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个,你走因缘所生法这条路。我不走《法华经》,我先从断恶修善,再修空观,再发菩提心,我走其他的经典。这是走因缘的路,完全依从法力。我不启动我内心的自性功德力,我把这个“妙”拿掉,从众生法界到佛法界。那就修道多辛苦了,你很多的问题要面对了。

如果说我们今天把众生法界跟佛法界找到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就是心法妙,一念心性,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成佛的捷径出现了。所以,我们要善用这个“妙”字!因为它可以把众生法界跟佛法界搭上一个很关键的平台。

也就是说,佛法界有它的因缘所生法跟一念心性。当然,佛陀的因缘所生法是非常殊胜的,那是他修六波罗蜜得到的。所以佛法界是一念的清净心跟万德庄严的结合,叫做佛法界。众生法界是惑业苦跟一念心性的结合。心法界是无量无边的妄想跟一念的心性的结合。所以,你如果撇开一念心性,把一念心性拿掉,完全从因缘所生法来修,那你就很难修行了,那你就变成从惑业苦要到功德庄严,那这个过程就很复杂了。

所以,本经的目的,天台宗的意思就是说,先把因缘所生法放下。佛法界我们不看,先看佛陀的妙字,是一念心性;众生法界惑业苦咱们先不看,先看一念心性;我们众生的一念心,妄想也先把它拨开,先不看,先看一念心性。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平等不二了,这条路就打通了,叫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时候修行就简单了。

我们看后面的蕅益大师的总结。

此经明九种相性皆入即空即假即中,汝实我子,我实汝父,一色一味,纯是佛法,更无余法。故知佛界最为无上。复次,余经所明九相性不得入佛相性即空即假即中者,此经皆开方便,普令得入。又按其相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不论引入,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此《法华经》最为无上,意在此也。

本经的特点就是在说明九法界的相性。这个相性,简单讲就是后面会讲到的十法界十如是,就是因缘所生法。众生法界的因缘所生法当然重点在惑业苦了,只是它的轻重不同。它的重点就是,整个众生法界的因缘所生法,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当体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跟佛陀是没有差别的。

所以,我们如果从众生法界里面找到那个“妙”字,那么后果就是“汝实我子,我实汝父”。那我们跟佛陀是一家人,只是佛陀走在前面,佛陀是父亲,我们是儿子。我们只要不放弃努力,迟早可以继承佛陀的家业。

那么,从一念心性的角度,一色一味都是佛法,那叫一个顺逆皆方便,其他就没有什么方便法门了。一切法都是真实的,一切法都是开显自性功德的因缘。

所以,我们选择《法华经》,就是撇开了因缘法,从心性来修,这是捷径。如果你放弃了心性,从因缘所生法去修,那你就糟糕了,那就不是《法华经》,那就非常复杂。就是说,从因缘里面拨开来,从众生法界找到心性,然后直通佛道。

“复次余经”,就是其他的阿含、方等、般若。说明九法界的因缘法本来是不能够直接契入中道实相的,而本经可以开方便门,普得悟入。就是说,不管你现在修什么法门,你是持戒念佛也好,你是修空观也好,你只要跟《法华经》结合,《法华经》就能够把所有的法后面加一个妙。你本来是持名,加上《法华经》,那就叫持名妙法;如果你是布施,你加上《法华经》,叫做布施妙法。它能够超越因缘所生法,从自性里面去开显功德。所以它就是“不论引入”,它不是次第的方便的引入,而是当下的契入。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后面不断地赞叹《法华经》是最为殊胜——在我所有的法中最为殊胜。对凡夫来说,反正我们上不了《华严经》,那我从《法华经》入手!就是初地以下的菩萨一定要修《法华经》,你才会功德圆满。

那么这个概念,我们把它画成三个图,就是佛法界、众生法界跟心法界。

我们现在是众生法界。

众生法界,按照唯识的说法,我们就是根尘识:六根依我们的果报体去攀缘六尘,然后碰撞以后产生六种的心识。所以,从因缘所生法,我们没办法突破我们自己业力的小水泡。如果你今天走的是因缘所生法,那真的是这样,真的是业障深重、求出无门,这句话是说得一点都没错。

因为你的六根攀缘六尘,这个六尘怎么来的?六根就是业力所变现,六尘也是业力所变现,根尘碰撞产生你的妄想。其实你如果从因缘所生法去看,那你的人生真的是无解,真的只有求生净土一条路而已。无解,人生无解。因为业力去引导妄想,妄想又攀缘业力,人生会辗转相续,怎么会有解呢?

但是诸位!如果我们今天不去走因缘所生法这条路,而去走另外一条路,就是心法妙、众生法妙,把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找出来,启动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时候,通过一念心性的功德,安住一念心性。当然,严格来说,你如果学《法华经》之前学一点空观的智慧,或者学过《楞严经》会更好。它会把众生法界先离一切相,让你的心先从因缘所生法拨开来,先回归到空性,或者回归到一念的清净心。从众生法界先拉到一念心性的妙,然后《法华经》就开始启动自性的功德。

《楞严经》跟《金刚经》是破妄,《法华经》是显真。它通过一心三观,观十法界十如是,从心法里面趋向佛法界,这个是成佛的捷径。就是从心性来带动缘起法,这个叫做称性起修。

我们凡夫是在因缘所生法里面活动,所以弄得自己伤痕累累,人生无解。然后呢,你修空观:哦,我跟因缘所生法隔离,完全落入空性,跟因缘法隔离了。这也落一边,就偏空了。心性不是这样。心性的好处:它本身能够超越因缘,它又能够跟因缘互动。就好像莲花,它没有离开污泥,但是它能够吸收污泥的养分,促成它的成长。

所以《法华经》有一句话,到后面会说到,我先把它讲一遍。它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就是说,做为佛陀是福慧两足尊。他的智慧看到什么呢?看到一切法常,就是心性;他又能够知道无性,又看到缘起。佛陀同时看到一切法的妙的心性,又看到染净的因缘所生法。那么,他提出一个概念,叫做“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就是,心性它是不生灭的,但是本具的心性要靠因缘来激发它。所以理观一定要事修来激发它。

诸位!学《法华经》他能够不执着因缘,但是他又能够勇敢地面对因缘。《法华经》面对事情是三个态度:第一个,发自内心。他所有因缘都是先拉到心性,先发自内心。第二个,借助因缘。他要假借因缘来修。第三个,超越因缘。

发自内心、借助因缘、超越因缘。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灭恶生善的过程中,有一生因为罪业的因缘堕落到火车地狱。这个地狱就是有两个人去同时拉一个火车,一个火烧的车,很热又很重。释迦牟尼佛当时比较强壮,另外一个跟他拉车的人比较羸弱,就拉不动,拉一天也拉不动。有个牛头狱卒——长得像牛头的狱卒,看到那个人拉车拉不动,就拿铁棒打这个人,打得他整个皮肤都流血了。他就哀嚎啊。释迦牟尼佛就把他扶起来,劝牛头说:你别打他,他身体羸弱,他又不是故意的,让他慢慢拉呗。牛头一想,你多管闲事!就过去把释迦牟尼佛的头打破了,结果释迦牟尼佛就死掉了。

他本来在这个火车地狱要待多久呢?要待一百劫的时间。因为一念的慈悲心发动,所以他这个地狱的罪就灭掉了,就生到忉利天去了。这个是《大方便佛报恩经》里面讲到的一个公案。

现在我们要问一个问题。称性起修,如果你今天不走心性这条路,你是从因缘所生法发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从因缘所生法,观众生苦,你是向外攀缘。诸位!如果你的菩提心不是称性而起的,不是超越因缘,你看到了这个旁边的人值得怜悯,你也一定看到另外一个——牛头狱卒拿着刀子,对不对?你觉得你会多管闲事吗?我看你未必会。

所以,菩提心有两种。凡是因缘所生的菩提心,它是脆弱的。所以佛陀说,有的菩提心是脆弱的,容易退转。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一开始护持三宝是因为看到三宝庄严;你哪一天看到佛法僧三宝其中有一个宝不庄严了,你就不护持三宝了。因为你的菩提心的一开始:“你是怎么来的?”很重要。你这个法是怎么来的,会影响它的结果。所以你学佛,你为什么要学佛?我看到出家众很庄严!你要哪一天看到出家众不庄严,你怎么办?

诸位!凡是从因缘所生法得来的东西都是很脆弱的。今天释迦牟尼佛他堕落到地狱,他为什么有这个善根?看到狱卒明明拿着这个刀杖,他都能够仗义执言?我们合理地推论,他过去学过《法华经》,他的善根是超越因缘,就是我做我该做的事情。你只有超越因缘,才能够转变因缘,诸位!

所以在《楞严经》说,不为物转,才能转物。如果你不学《法华经》,你也可以发菩提心,你也可以生慈悲心,但是你所有的东西都被因缘所生法框在那里,就是这个小水泡,你很难自我突破的。因为你只能用众生的思想、众生的行为去行菩萨道,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你就做不出来,你做不出来了。因为你一开始在成长你的善根的过程,你完全是从外面借来的,而外面借来的东西是脆弱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从众生法界不能直接契入佛法界,要经过这个过程,就是心法界。要先回到心性,这是一个成佛的捷径。就是用心性来带动因缘法,而不是直接跳进因缘里面。我们如果今天不把心性的功德启动,直接跳入因缘所生法,那就糟糕了!那这个佛法就很难修学了,就很难进步了!你背负了这么多的业力,你累积了这么多的颠倒妄想,你今天不走心性这条路,那怎么走呢?你告诉我,你怎么走呢?

所以,智者大师就提出: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先建立心法妙的平台。这个时候,那就是一个成佛的捷径了,一个大白牛车。就是,不管你过去烦恼有多深,不管你业障有多重,你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它会产生最快的反转,这个就是妙法!

今天这个观念很重要!先谈方法,今天只是讲到真如本性的功德妙用。

今天的课有没有问题?就是说,今天你要学佛,你要先了解自己,知道你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你不能说一天过一天,是吧?我们自己有两个角度观察:第一个,从因缘观察;第二个,从心性观察。从因缘观察,那没话说,那叫“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现在学佛其实有点晚了,因为业力已经弄出很多烦恼,妄想也很重。但是我们还有一个本来具足的东西,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如果你会把它启动起来,那就不一样了,那局势就不一样了。那叫做佛陀是我的父亲,我是佛陀的儿子。

我们现在也可以说:是的,我是一个乞丐。其实,现在人生,你的快乐是别人施舍给你的。难道不是吗?你告诉我,你现在所有的快乐,哪一个不是因缘所生法给你的?你过去有善业你才快乐的,否则那你怎么有快乐呢?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是一个乞丐,所有的东西就是因缘施舍给我们,我们才能够活到现在。

但是,你别忘了你还有个身份:你曾经是大富长者的儿子。这个父子关系是不会改变的,不会因为你离家出走而改变。父子叫做天伦。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善用我跟大富长者的父子关系,那就不一样了。当然,如果这个关系你完全不看,就做一个乞丐,那你去工作,要赚到像大富长者的财富,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所以诸位!你要记住你有两种身份。你还记得吗,你从什么地方来?欸,我从轮回而来。对,也是!因缘所生法,我们其实从轮回而来。还有一个,你从一念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心性而来,这个身份你别忘了!

我们是两种身份,这两种身份对我们都很重要。一个理观,一个事修。

好,大家好好体会一下。回向。

第3集《妙法莲华经》视频

第3集《妙法莲华经》我们上一次讲到第二大科,解释经题。这一科,我们上次简单地做了说明,现在把它做一个总结。本经的经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妙法,一个是莲花。妙法是一个法说,莲花是一个譬喻。也就是说,本经所强调的修行方法,是一种莲花式的修学。什么叫莲花式的修学呢?我们简单地做一个说明。佛陀出世以后,我们把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一代时教,其实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个叫做破除虚妄,一个叫做开显真实。所以,整个佛法的内涵只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破妄,一个是显真。当然,从修学的次第来说,是应该先破妄。什么叫虚妄?有没有人对虚妄做一个定义?凡是因缘所生的都是虚妄,凡是外来的东西都是虚妄。简单地说,什么是虚妄?就是我们一念心性堕入轮回以后,长时间在三界里面打滚所留下的后遗症。我们每一次的生命都想离苦得乐,有时候成功,有时候失败。当然,这些恩恩怨怨都过去了。重点是,时至今日,我们因为攀缘心,在追求快乐的过程当中招惹了两种虚妄的障碍:一个叫做业力,一个叫做妄想。这个完全是轮回带来的,不是我们本来有的,所以这个叫做虚妄。这两种虚妄,如果你不想了生死,也不想成佛,也不想往生,你想要在三界里面享受快乐,你不用去处理它。如果你只是追求人生的快乐,你只要断恶、修善、皈依三宝,这个就不着急。但是,你想往生,你想离开三界,它会从业力变成业障,就变成障碍你了。就是,你只要不离开三界,什么事都没有。所以,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也是要破妄,只是我们没有断,要调伏。业力跟妄想这两个东西其实是有关系的,因为业力刺激了妄想,妄想又增长业力。处理业力跟妄想,佛教徒跟外道的方法不一样。外道是处理业力。说是,反正“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一生所受的痛苦是固定的,那与其这样子,我倒不如多修苦行,早一点把这个业给消了。所以他修很多苦行。反正业是固定的,你早点受!晚受不如早受。当然,佛陀出世以后不同意这个看法,哪有说一切法是有自性的呢?佛法的意思就是说,处理业力已经来不及了!你无量劫来修的业力——诸位!你这个灰尘已经沾了无量劫,你想用几十年时间把它消灭,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直接消除业力,这个是不对的方法,这叫无益苦行。佛陀的智慧说,业力你不能再造作了,至少你要断相续,但是重点在于改变你的思想。佛陀认为,放弃主宰,这是消除业力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从今以后,你对于所有的因缘、业力所变现的人、事、地、物,不再主宰了。我今生就是随缘消旧业,就这样过了就算了。恭喜你!你的业力开始沉淀了。所以佛陀处理业力,那比外道高明多了。就是,你不能直接跟业力碰撞,你不是它的对手。所以你看,很多人开始就是面对业力,结果越修业障越严重。阿赖耶识不是你可以碰的,你怎么弄得过阿赖耶识呢?它无量劫来熏习所成。改变第六意识,改变你心中的主宰。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人生是无常变化的,更重要的是你不能主宰。既然你不主宰,你就不要强求。你认为你可以主宰,其实是不能主宰,否则要弄到你自己业力越来越重。所以,佛法第一个破妄就是“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这个时候我们知道,人生的真相是不能主宰。当业力在释放的时候,你只能够认命、放下,只能做这件事情,因为它已经是成熟了。说人生要改变命运。佛教的改变命运可没有叫你改变今生,它的重点在改变来生。因为你今生出现的时候,表示你这一期的业力已经成熟了。就好像说,你一个女众,不可能修行变成男众,不可能!当你出生的时候,你今生的业力大方向已经成熟了,只能微调。既然这样子,那你就必须要放弃:放弃主宰,修无我观。第二个,修法空观,就是缘起性空。这个空观——因缘空,跟无常空不一样。无常空只是把“我”拿掉,这种空虽然比较快,但是它产生的问题,因为有法执,所以它胸量打不开。所以佛陀讲我空以后讲法空,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不管能不能主宰,反正这一切法都是向因缘借来的。说因缘性空的时候,就说明了人生无所得。诸位!这个观念很重要!所以你不要以为空观跟《法华经》没有关系,它虽然是空观的升级版,但是它跟空观有关系。也就是说,缘起性空认为“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命的开始是向因缘借来的,生命的结束是再回给因缘,所以我们来这一生,在因缘里面得不到任何东西。也就是说,如果不修理观,一个人即便能够做善事,即便能够断恶、修善、皈依三宝,只要是不能够修理观,只要是心性的功德没有增上,那你从这句“因缘生、因缘灭”来看,你這一生是空过了,完全空过了。就是你把因缘借来,再把因缘还回去,就这样子,所以你人生没有得到任何东西。无常空也好,因缘空也好,总而言之就是在消除生死业力,消灭颠倒妄想。这两个是轮回的后遗症。这两个消完以后,有些人认为我大事已办了。其实不对。这个时候你得到一种功德,叫做涅槃寂静乐。诸位!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学佛只是追求一个涅槃寂静乐吗?有那么简单吗?那么佛陀的功德庄严是怎么回事呢?所以,一定有另外一块的经典讲到开显功德,那就是《法华经》。就是,人不能够只是把过去的妄想业力消灭而已,你要把你自性的功德开显出来。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开显功德呢?我们看莲花的两种譬喻:一个出水义,一个开敷义。在天亲菩萨的《法华论》中指出,你要开显自性的功德,第一件事情,你的心中要先种下一朵莲花,也是启动自性的一个种子。自性虽然本来具足,但是你要有一个方法去启动它。就是按照禅宗说的,我们的真如本性睡着了,你要把它唤醒,要把它激活。有两个方法:第一个,出水义。就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我们后面会说到。观一念心性本来空的时候,就产生了出水,就是离一切相。莲花在污泥当中它永远保持清净。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性虽然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经验,产生很多的妄想,但是它清净依旧。你要把这个清净的力量唤醒。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开敷义。莲花本来就具足莲子,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它含苞在里面,所以它有一种具足功德的功能。这是假观,观十法界十如是,去启发它自性的功德。所以,如果你要说,欸,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很复杂。那师父教你两个方法,很简单。怎么样启动你心中的莲花?两句话就说完了:第一个,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个,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只要把这两句话念一遍,你就开始在激活你内心的自性功德力了。诸佛的功德庄严,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就在你忆念这两句话的时候开始酝酿,开始慢慢成就了。虽然它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是那个莲子已经蕴藏在里面了。也就是说,诸位!破妄跟显真,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我分两阶段。可以啊!我先破妄,我先从业力跟妄想里面解脱出来,我先创造一种寂静的力量;然后我来成就功德庄严,就是两阶段的修行。这种修行叫做不妙,不是《法华经》所强调的。《法华经》的意思就是说,你应该把破除虚妄跟成就功德当做一件事情来完成,叫做“一佛乘”,那个就是妙法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破妄跟显真本来就不是两码事,是一码事,它们会互相帮助。其实,如果你破妄方法对,它会帮助显真;而显真,当真如显现出来的时候,也有助于破妄。诸位!成佛之道的时间是不一定的,有些人是一下子就成佛。后面《法华经》会讲到,为什么他一下子就成佛,而有些人成佛之道走得很久?你采取的方法很重要。也就是说,你现在要到美国去,可以坐船,也可以坐飞机。同样的距离,因为你所采取的方法不一样,花的时间就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从无量劫流转到现在,每一个人虚妄的力量都差不多,我们真如的功德也都是一张白纸。从现在开始,如果是一个新的起跑点,那么谁能够掌握一种妙法,谁能够掌握一朵莲花式的修学,就是成败的关键了。本经所强调的,就是把破妄跟显真当做一回事,而不是当做两回事。那怎么办呢?我讲一个公案,你就知道这两个要怎么整合起来。这个公案是禅宗最有名的公案,就是六祖大师是怎么能够得到祖师位的。五祖要退位的时候,说,谁能够把自己心中的道法秀出来?真正的高手见面,没有说你一天拜几拜,这个东西不足以论断一个人好坏。他是看你心中的道,因为所有的法门是道引导的。你前面的马车,这个车子大小没有什么关系了,那是一种资粮,但是谁去推这个车是关键,以道来引导这个法。你修法门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你用什么道来引导它,这很关键!那么神秀大师的道是什么呢?它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用这个道法来统摄他一切修行的事修。不错!非常用功,“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大师的道是什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诸位!我们看这两个人心中的道,隐隐约约看得出这个人未来的成败快慢,已经看出他的高下了。我们以一个镜子来做修行的譬喻,佛陀很喜欢说“用心如镜”。说一个镜子刚买的时候很干净,但是你把它放久以后,今天沾一点尘埃,明天沾一点尘埃,时间长了以后,我们看不到镜子了,只看到尘埃了。那怎么办呢?两个方法:一个叫做“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就是你把心放在灰尘上面,以灰尘为住。就是你看到一个充满灰尘的镜子,你就把心放在灰尘上,然后今天去掉一点灰尘,明天再去一点灰尘。当然这是个方法。但是最好的方法是把心放在镜子上,站在镜子的角度来面对灰尘。你镜子是有光明的嘛!这样你们听得懂吧?听懂了,那非常好,你们很适合学《法华经》。《法华经》就是站在一个成佛的高度。就是说,我是业障深重,但是如果把业障深重拨开来,我跟佛陀是同一个水平。所以《法华经》它是这样。就是说,你学完《法华经》,你会有两种角色。你说你到底怎么回事?你把自己做一个定位。你《法华经》学完,你把自己做一个定位。那我要先问你,你要从因缘上来看,还是从本性上来看?你要是问我因缘所生法,那我对你的定位,就是“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的确是这样,所以因缘上我们也是业障深重。但是你要从真如的角度,那我告诉你:“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诸位!这两句话没有冲突,完全没有冲突。你如果把这两句话都能够一起放在心中,你就是一个很好的学《法华经》的根性的人。论因缘,我业障深重;论本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直下承当。你要有这样的自信。诸位!反正我们一个三界凡夫,这一辈子是离不开污泥了,但是你有选择。你要种一个牡丹花、玫瑰花的污泥,还是要种一朵莲花的污泥?这就差很多了。诸位!你面对污泥是什么态度,这很关键了!我举个例子好了。比如说你儿子或者你女儿,整天跟你唱反调。你希望他A,他就偏偏往B走,这个很有可能。当然你就很痛苦,因为你对他付出很多,你把所有精神体力放在他身上。但是你等到有一天年纪大了,你发觉你没有办法掌控他的时候,糟了!因为你已经付出太大了。这个时候,“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你有三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个,思惟业果。反正我欠他的。我欠你的,我今生还。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心给调下来。这也是一个好方法,深信业果,认命。第二个,修空观。反正我本来就没有这个儿子,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我是跟因缘借的,我也迟早要还的。既然迟早要还的,那就还得自在一点,还得潇洒一点。是吧?修空观。前面两个其实都跟因缘切割了。不管你是深信业果,或者是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都是跟这个因缘切割。就是,我惹不起你,我闪得过你,可以吧?所以,思惟业果跟思惟空性!但是《法华经》不是这样子,《法华经》勇敢面对。《法华经》遇到子女不孝,那是:哎呀,我太感激你了!你真是我的千年冰山雪莲。我一念心性,正好这个六度里面的忍辱波罗蜜需要的是逆境的刺激,你愿意扮演这个角色。那叫一个历事炼心。诸位!当莲花遇到了污泥,污泥对莲花来说不但不能构成病虫害,它还能够吸收污泥的养分。这个就是莲花的高明。也就是说,诸位!你现在面对污泥,面对业力跟妄想,这是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的。不管你修净土,修什么法门,你无量劫来的后遗症一定要处理了。你有三种方法:第一个,从业果上认命;第二个,从空性上切割;第三个,从心性上历练。你用三种方式,就决定你未来三种不同的人生观,三种跑道。诸位!我们现在如果是同一个起跑点,你用三种方式去思考人生,三个人会走上三个不同的道路,生命的反转也完全不一样。因为车子不一样,有羊车、鹿车、牛车的不同。我们改变不了我们所处的环境,这是一个五浊恶世的污泥。但是,你用什么方法去面对它——你是用牡丹花来面对污泥,你是用玫瑰花来面对污泥,还是用莲花来面对污泥,这个就看出一个人的成败得失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越早启动一念心性,对我们是越有利的。你不断地思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么这个时候,那叫一个顺逆皆方便。那人生就不是无常无我了,那人生就很有价值了,每一件事情对你都有意义。如果你能够操作《法华经》,那每一件事情对你都有正面的意义了,无论顺境逆境:顺境增长我的信心,我感谢三宝的加被;逆境让我更加的强壮,让我的心性的力量更加的坚定。我们改变不了人生的业力跟妄想,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很好的方法,把这种负面的力量转成正面的能量。这个就是本经的修行方法,就是莲花式的修学。面对因缘所生法留下的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先启动你的真如本性,再来处理。就是先把莲花启动起来,再来面对污泥。这个就是本经的修行方法。如果你不去启动莲花,那你就是本来无一物,你到处惹尘埃。惹完尘埃以后再来擦,来不及了!那时候来时时勤拂拭,那你一辈子就没完没了了。先去惹尘埃,然后再去拜忏,拜完忏以后出来再惹尘埃,那你这个修行就不知道修到什么时候了。所以,我们的确是要有方法。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三界的业力跟妄想的时候,我们先把莲花启动起来。这个时候,破妄显真一次完成。站在真实的角度来面对虚妄,这个就是本经的修学。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妙法用莲花来作譬喻,是这个概念。好,这是对经题的一个简单解释。乙二、别解分二:丙一、妙法;丙二、莲华我们看它的别明,个别说明。这个妙法跟莲花,前面是从观念上来说明,这以下是从本经的内涵来说。丙一、妙法。本经在解释妙法是怎么个情况呢?本经所强调的莲花式修学,它总共有二十八品。二十八品我们切成两块:第一个,前面十四品,叫做“开显佛慧”,什么是佛陀的智慧。诸位!你现在就要学佛陀的智慧了,不是说你等到成佛才学。你说我以后才学,那你就永远不会成佛了。先有智慧才有功德,这个是一个因地。就是说,我们现在就必须要站在佛陀的一个水平来修学,所谓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当然我们后面会说,强调一心三观,观照我们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是开显佛慧。从初品到第十四的安乐行品,是广泛地讲到佛陀的智慧。什么是佛陀的智慧?佛陀会详细地说明。佛陀说,我以前跟你们讲的都是满足你们的需要。你遇到痛苦了,佛陀告诉你:如是因,如是果,深信业果;你再好一点,无常无我。这都不是佛陀的智慧。那叫做逗会他意,那叫应机说法。就是你想干什么,你心中有什么需求,佛陀满足你,这可不是佛陀的智慧。那么什么是佛陀的智慧?本经会详细地说明。第二个,佛陀的功德。我们一般的认知就是,释迦牟尼佛就是出生在净饭王家,然后就结婚、就出家,出家以后就开始成道,最后转法轮、入涅槃。难道就这样子吗?那什么是佛陀真实的功德?从佛慧来说,天台智者大师先分成迹门跟本门。迹门就是佛陀一期的应化身。从这一期应化身我们看到什么呢?看到佛陀在本经开权显实,显一佛乘之因。“权”就是方便法门,“实”就是真实的功德。方便法门当然主要是空性的智慧了,不管是无常空还是因缘空,都是方便法。从智慧里面,我们当然就成就我们的因地。那么从果地的功德,“约本门,开迹显本”。从佛陀这种长久的法报二身的功德来看,开迹——打开一期应化身的方便,而彰显这种常住的法身的功德,显一佛乘之果。当然,这个本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普门品。看看佛陀那种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功德,你才知道,佛陀不是只有丈六的比丘相而已。那么这样讲,这个妙法有两块:前面十四品,讲佛慧;后面十四品,赞叹佛德。所以,《法华经》其实已经没有众生的味道在里面了。我们注意看,《法华经》跟《华严经》是比较特别的,就是直接契入佛法界了。只是说《华严经》契入的是佛陀的果地功德,所以我们上不去;《法华经》它也给你一个台阶,它先讲成佛的因地,再讲成佛的功德。所以它一佛乘的因跟果,给我们一个台阶上。丙二、莲华。在本经,在开显佛慧跟佛德的时候,其实佛陀都是有三个阶段,本经的结构有三阶段。天台宗以这个莲花的成长过程为喻。就是说,佛陀想要在我们的心中成就一个莲子,这个莲子就是佛的功德。佛陀看我们这个小孩子一天到晚玩,他想把功德送给我们,但是我们没办法接受。因为我们一个苦恼众生,长时间在外面奔忙,我们对佛的功德不可能生起好乐,我们一开始要的是寂静。因为业力妄想弄得你非常地“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呢?佛陀必须要分阶段。如果佛陀一开始就把所有东西给你,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接受,很多人可能因此就学外道。所以佛陀知道,说,如果我一开始就告诉你成佛之道,而没有告诉你很多选择:哦,还有人天的因果可以选择,你可以到极乐世界去走一走,你也可以到二乘的涅槃。也就是说,如果佛陀不开五乘的选择性,如果佛陀出世以后说,学佛只有一条路,跟着我的脚步走,要不然你就别走,我相信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学外道。佛陀看这样不行,所以怎么样?“为莲故华。”欸,咱们不着急,不着急要莲子,先种一朵莲花,因为莲花很漂亮,先种莲花。然后,欸,“华开莲现。”你一开始重点是在莲花,没想到莲花一出现的时候给你一个非常大的惊喜,竟然里面有莲子!最后“华落莲成”。其实,莲花只是个过渡,佛陀说法的真正目的是莲子。那这样子,佛陀为什么一开始不给你莲子呢?因为要有莲花的过程。凡夫的成长是要有过程的。这是智者大师的观念。就是说,佛陀讲《法华经》的意思是,如果落实到佛陀的智慧,佛陀其实很想把他所有的智慧送给你——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但是我们的心是二分法,我们有所得心。一般人很难中道,你要么有,要么空,你说谁能够空有无碍呢?不可能。所以佛陀说,那与其这样,先讲空观吧,反正凡夫无量劫来,在有相的因缘分别太久了。治乱世用重典,所以为实施权。我相信,所有的学佛人,几乎百分之八九十,第一个学佛一定是从业果开始学起,深信业果。慢慢觉得说,欸,我老是断恶修善,然后来生享受快乐果报,这不是办法。因为快乐会让你产生放逸,放逸以后你又造业,又开始痛苦;痛苦以后起惭愧心,又开始断恶修善;断恶修善福报变大之后又开始放逸……所以,人生追求快乐,这个不是办法,因为后遗症太大。所以你开始修空观,那干脆快乐也放弃吧。所以我们从一开始离苦得乐的概念,提升到——原来人生不能追求快乐,人生要追求寂静。就是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因为追求快乐会伤害你。你追求快乐,等到快乐出现的时候你一定会放逸,那你就把第三生给毁了。所以,我们的思想是要次第成长的。我们一开始追求快乐,后来发觉不对,对我们凡夫来说快乐会诱惑我们,所以我们开始明白,哦,原来要追求寂静。所以我们开始把所有的善业,不是回向到人天果报,不求人天果报,而是回向到极乐世界无漏的功德。因为快乐一旦落入因缘所生法,那就糟糕了!那就“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所以,佛陀在带我们的时候,是把真实的东西先收起来,为实施权。佛陀是stepbystep(一步一步地),先把这个业果的思想、空性的方法丢出来,让你踏出第一步。等到法华会上,你对空性的思想里也绕了一圈了,佛陀告诉你:这个是我的方便法门!佛陀哪是只有空性呢?如果佛法只是修空观,那佛陀的万德庄严,这些所谓的无量的功德: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那这个功德庄严摆在哪里呢?佛法空观只是一个方便,只是破妄。佛法的真实义在妙有。所以佛陀开始开权显实了,把方便门打开,开显一念心性的功德。其实佛陀重点是要开显真实的功德。到了第三个,废权立实。当你证得初地以后,那你就不要修《法华经》了。诸位!《法华经》是给凡夫修的。你真正证得初地,你就直攻《华严经》了。那就废权立实。你的人生就没有“破妄”这两个字了,你的人生只有不断地开显功德了。当你离开三界以后,你的工作完成一半了,破妄这一块破得差不多了。也就是说,佛陀的智慧是三阶段:先讲阿含、方等、般若,破妄。在破妄的时候并没有告诉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就是为实施权。一段时间以后,你接触《法华经》,你发觉破妄跟显真是互相增上的:我在破妄的时候也可以用一念心性;在一念心性的时候,我现在就可以成就佛陀的功德。所以,我做一件事情同时具足破妄、显真,何乐而不为?我们开始进入《法华经》的思想。等到你入了初地以后,废权立实,你不需要方便了,“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所以佛陀的智慧是三阶段完成。佛陀的功德也是这样子。什么是佛陀?什么是佛陀的功德?我们一开始的概念,我们看阿含经、方等经,佛陀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比丘相;从本垂迹,从法身报身的根本而示现一种丈六比丘相。因为佛陀要陪着我们成长,他必须要同事摄,必须要跟我们一样遵守因缘所生法的规则,他也是要受生,也是要经过结婚的过程,乃至于生儿子的过程,最后才觉悟,出家成道。就是他必须要把我们凡夫的过程走一回。为什么?“从本垂迹”,让人家知道,成佛其实是可以从凡夫开始修起的。因为佛陀一开始也跟我们一样走过来的,他不是注定就是佛陀。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佛陀开始“开迹显本”。佛陀的功德不是只有今生,然后就入涅槃了;佛陀还有报身、法身,开迹显本。到了《华严经》的时候,佛陀再也不提所谓的丈六比丘相了,那完全是“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佛陀就直接现法报二身了。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作为佛陀,他有很多“儿子”。这些“儿子”后来出走以后就变成乞丐了。佛陀不是马上把他们拉回家里面,这没有用的,他们还会离家出走的。佛陀想,这个人乞丐做那么久,你把他拉回家,他没准当天晚上又跑掉了。佛陀只能在他的大富长者家的外面先盖一个小茅棚。这个小茅棚有吃有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珍宝。反正乞丐他也不在乎珍宝,乞丐就是有个地方住、有个地方吃就好了。因为他的心——我们凡夫在三界里面流转,已经怎么样?心量狭小,自悲败种。所以,你看很多人去读《华严经》的佛陀功德,他没有任何的好乐;你看很多人读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他也没有好乐。他觉得这个跟我没关系,因为我们流转太久了!佛陀也知道我们有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接触的都是世间的五欲,谁看过功德庄严呢?是吧?所以佛陀说,好,你现在不想跟我回家一起住,没关系。我先弄个草庵,弄个茅棚给你住。然后你慢慢慢慢地安住了以后,你的心量开阔了,这个时候再把你接回家里面来住。这个是两阶段的修行:先开方便门,再示真实相。但是你学《法华经》的时候要有个观念:你是一个乞丐,你千万不要住茅棚。懂吗?你要直接回家!你要直接回家!就是说,你直接回家,再去学习各种技术,这个是最快的方法。如果你不学《法华经》,你的人生就是两个阶段:先住茅棚,涅槃寂静乐;最后在寂静当中再从空出假、发菩提心、开显心性的功德。也就是说,佛陀的设计是为实施权,但是你读了《法华经》以后,你要权实不二,要把权跟实结合起来。好,我们看蕅益大师对于佛陀的智慧跟佛陀的功德做的一个总结,有三段。是以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与记别。又发众圣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损生,位邻大觉。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斯矣。好,我们来解释这一段总结。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平台仅作公益性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大愚祖师:《解脱歌》演唱版太好听了

●晨读5分钟丨王骧陆上师:学佛最初之决定(全文)

●晨读5分钟丨元音上师:学佛第一要知见正(全文)

●晨读5分钟丨元音阿阇黎《略论明心见性》(全文)

●晨读5分钟丨王骧陆元音著述《开大智慧》(全文)

●净明上师:海口打七开示全(年冬)

●电视剧《百年虚云》1-20全集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免费结缘◇抄经字帖、注音佛经(随喜转发)

●◇免费结缘◇琉璃楞严咒吊坠(令你遂心满愿)

●◇免费结缘◇大随求手环(所/求/满/愿)

●◇纯天然香◇果吉定心香系列(禅宗坐堂香)

●◇鉴香九法◇轻松鉴别天然香和化学香(收藏)

●◇果吉香品◇楞严咒吊坠念佛机(新品上线)

●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修持方法(简易实修法门)

●元音上师传弥陀心咒修持方法(打坐念佛实修)

●净明上师传元保印可以躺着修的印(含珍贵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结缘果吉香品(纯天然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hy/78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