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北京春拍瞻礼圣容者,速成佛果宣德

Lot

明宣德十年(年)

铜鎏金南海水月观音坐像来源:1.苏富比伦敦年11月5日,封面作品,LOT,估价待询。2.苏富比香港年4月8日,LOT,成交价:万港币。款识:宣德十年月日华亭兴圣寺比丘善茂谨发诚心化众檀越并同道僧尼造自在像用报四恩均资三有普愿诸人同成佛果?者黄福兴铸瞻礼圣容者速成佛果毁灭菩萨者死入地狱高78cm,宽51cm,重30kg

瞻礼圣容者,速成佛果:

宣德十年华亭观音像记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

自元以来,藏传佛教艺术东传,进入到京畿腹地,流传于汉地,成就于宫廷,形成了所谓的梵像[1],即尼泊尔(或尼泊尔-西藏)艺术与汉地艺术的结合的作品,这是汉藏风格造像艺术的开端。对此早有研究人员开始了相关的研究。[2]明初,由于汉藏关系的活跃,明朝中央政府为了掌控西藏等边疆地区,采取了多封众建的政策,多方笼络藏传佛教区域内地方豪酋和宗教领袖,一时之间,藏传佛教高僧纷纷来京朝觐,受赐听封,同时,明代皇家使臣不断西去,招纳赏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汉藏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汉藏与藏汉两种风格的造像同时活跃存在的现象。明代金铜佛造像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线在发展,一条是汉藏风格,另一条是藏汉风格。对于中国国内的研究者或收藏者而言,二者基本上不做区分,但在国外学术界,人们更愿意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前者体现出来的是以藏式风格为主,兼融汉地造像艺术;后者是以汉式风格为主,兼融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然而,西方学者在给这两种风格下定义时难免犯一些主观错误,他们更愿意将西藏制作的带有汉风的作品称为汉藏风格,而将汉地制作的带有藏传佛教风格与主题的造像称之为藏汉风格。[3]这种隐含以生产地为主要标准的区分方法对于中国学者而言,是不准确的。比如,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方学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hy/8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