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去一去铜锣尖吧

傍晚时分,在铜锣尖下的花果园,我望了望铜锣尖。只见它傲于群峰之上,似乎又很倔强,一直在昂着头,对着几乎与之相接的湛蓝天空。山顶之上,有许多白的像棉絮一样地云朵漂浮,它们交错叠加,分分合合,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而夕阳,又恰到好处地将光打上去,每一幅的姿态,其气势,其意境,看起来都璀璨夺目,都显得壮美,都摄人魂魄。这也太有意思了,我就以为铜锣尖顶出现的美景,在漫山遍野地绿色世界里,别具一格,有一种魔幻的意味。

我站的地方是花果园,只是没看见一棵果树,一株花,但我相信,既然叫花果园,肯定有不一般的来历。这里依山坡错落着一些老旧的房屋,它们都是灰黄色泥土筑的墙,屋顶都是黝黑的小瓦,与毗邻的一栋楼房和几间涮得雪白的房屋比,格格不入。这样也好,旧时的况味,新时代的气息,碰撞交融,折射出不同的内涵。

一块牌匾挂在老旧堂屋的正中房梁上,上写有“果園堂”三字,落款是清朝的宰相桐城人张英。看见它,我以为牌匾挂在堂屋,自是不简单,有来头。从一个老旧的屋里,这时走出一个老年女人,见我们对牌匾感兴趣,指着它说,匾是老祖宗留下的,但只是复制品,真品在破四旧时,被卸下,运到小学校,当作教学的黑板了,学校也早就撤并,匾也就无影无踪了。

与我同行的西乡通胡卫斌知道这儿的历史,他说,这个地方曾是清朝名士朱延祚所住,住户都姓朱,据说朱延祚是桐城派三祖之一的戴名世的启蒙先生。当年,戴名世《南山集》案发,已是七十高龄的朱延祚,深怕受到牵连而遭朝廷迫害,就由孔城逃往铜锣尖、王屋山一带。常常在月明星稀时,出来散心,作诗题记。日久天长,当地人发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老人,遂将他请到铜锣尖下,让其兴办学堂,教书育人。朱老先生接受了邀约,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种花养草陶冶性情,活到了九十岁左右。《桐城续修县志》卷第十六人物志就记载有:朱延祚,字能及。少聪颖,家贫力学,博通经史,工古文词,兼善草书,士林争礼事之。性傲僻,不欲闻达,避居西乡,种花果竹木以供啸傲。自题其居曰《花果园》,都人士尊之曰“果园先生”。《朱氏家谱》将县志记载的也全文抄录了。由此,我知道,朱延祚能入县志,显然就不是一般的人物,而他创办的学堂,又被当朝宰相张英亲题匾额,足以见证他的才华和得到的尊敬了。

朱延祚死后,就葬在果园堂后面的山上,但野草遍地,已经无法看见。这个傍晚,恰好遇见一位刚从地里劳作回来的老者,我们说明来意后,他自告奋勇地带着砍刀,从果园堂一侧上坡。一路都是已经过腰的蒿草和其它一些野草,经过他一番砍伐过后,显出了一条之字形的小径。沿着上去,一会功夫就到了。接着老者又将这块的野草砍伐了,随即,墓碑显出,可以见到碑刻。可惜,碑的下半部,模糊了,碑的上半部也只有一些字能辨别清楚。墓建在高高的山坡,坡下就是他生前住的地方,现名朱家老屋,再往下就是一拢拢的梯田,上面的水稻长势正旺,绿油油的,特别喜人。而它与周边山峰所呈现出的碧绿、翠绿、青绿、娇绿、油绿、鲜绿、深绿、墨绿、黛绿、暗绿的辉映,又是另一番的美。

灰白的水泥路在这些绿间蜿蜒,在一个山坡处接上江大公路,从这行不远,右拐就是通向铜锣尖的路。我们到果园前,在午后两点多时,是在攀登铜锣尖的。好在是多云的天气,还有微风吹拂,极大地消减了大暑到来前的酷热。但我们依旧带上草帽,穿上防晒服,备足饮用水。至于铜锣尖,因山顶有寨,成了我们必去探寻的一种理由。对于它,我们图谋已久。早在两月前,我与高宗翔老师探寻杨树村的铜锣寨时,听说铜锣村也有铜锣寨,便是酝酿了计划。好几回联系了胡卫斌,都因他有事而耽搁,我们不气馁,终于逮到了他的空闲时间,才有了这个下午的铜锣之行。

水泥路在山间七拐八绕,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在水泥路与土路接壤的地方停住。下车,我们右拐上铜锣尖。可是登山的路在哪里呢?山上都是树木,即使没树的地方,也是野草深深。而再往深里处,那些层密的林木,以及蒿草、芭茅,遮蔽了一切。胡卫斌来过这里几次,自然知道怎么走。他顺着长满野草的一处山脊往上一指,说,顺着这条山脊往上走一公里左右,即是铜锣尖。于是,我们跟着他,踩过一截野草的山坡,便是进入了森林之中。

然而,之前胡卫斌走过的山脊,现在很难看到他走过的痕迹。我们所经过之处,都是树,杂草和灌木,它们肆无忌惮地交织在一起,阻碍了我们的前进。幸好,这次来的人都是户外爱好者,他们都带了砍刀和剪子。遇到遮蔽的树枝,走在前面的吴老师,当起了开路先锋,只见他手握砍刀,一路手起刀落,硬是辟出了一条前进的道。遇到藏在树后或者草丛里的棘刺,缘随先生手中的剪刀,也不是吃素的,他一下一下的剪断,不留一根阻挡的枝条。尽管这样,仍有一些棘刺,还是猝不及防的侵犯了穿在身上的衣服,好在我们的长衣长裤起了作用,让皮肤免了刺痛。还有华老师、高老师、胡卫斌等,也不闲着,在前面的人砍累的时候,接过砍刀,继续开路。在砍的路上,还发现一个饮料瓶和一条零食袋,说明铜锣尖还是有人来探寻的。

往上行,树林越来越深,已经分辨不清东南西北,只知道火炉样的太阳在上面,斑驳的阳光在林子里。处处都是蝉鸣绕耳,让安静到了极致,我却不觉得有任何烦躁。有风在林子里穿行,让炎热消退了不少,以至于走了很长的路,我竟然没有出汗。砍出来的道边,不间断地可以看见有山土被拱的地方,还有漆黑的粪便在腐烂的落叶之上,不用说,这些都是野猪、狗獾、猪獾或者麂子寻找食物时的所为。

除了这些,还可见到现在难得一见的枞菌菇,它在松树的下面,发现一个,它的周围肯定还有很多个。果然,我们仔细寻找,还真的发现了许多。枞菌菇味道鲜美,我曾在太湖的弥陀镇吃过枞菌菇与嫩肉一起汆的汤,至今难以忘怀它的味。胡卫斌摘下草帽,将枞菌菇一一捡拾起来,说带回去汆汤喝。此外,我们还发现了躲在石头边的灵芝,它弱小的样儿,看着都可爱。而这山,早已人迹罕至,恐怕山珍还藏有不少呢!

终于看见了树木丛中一截山石砌成的墙,一些树和一些草,从黝黑石块的缝隙中疯狂地长出。石墙的上下前后,都是树,将一切似乎都遮蔽了。看到石墙,预示就到了山顶。但山顶不大,也不像铜锣。为何又叫铜锣尖呢?我将疑问抛给胡卫斌,他对此略晓一点,说,相传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陆逊屯兵三道岩时,以附近的一个山头安置鼓、另一个山头安置铜锣,看见南侵的魏曹休部时,一山鸣鼓,所谓击鼓而进。等魏曹休部退了,另一山就打锣,所谓鸣锣收兵。后来,人们将鸣鼓的山,叫做鼓山。打锣的山,因山顶很尖,就叫铜锣尖。而山顶很尖,说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估计,历代都有人占山为王,据史料所知,最近的有清代太平军将领酆谋,占据了此山十几年,后来寡不敌众,最终被清军所灭。胡卫斌在寨墙一带,经过仔细寻找,终于寻得一个碗的碎片,上面还看到一瓣蓝色的花瓣,其工艺不是现代人所烧制,该是清代人所为。它的被发现,与一段寨墙的存在,足以证明寨子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不容置疑。

登上寨墙,就是山尖,这是一块不大的地方,长有许多松树,却间隔很大。再下面,就是密集的野生油茶。透过松树之间的空隙,可以瞭望四围。在那里,我看见了远处的群峰当中,有一山高耸入云,那就是古南岳天柱山了,可惜的是云雾缠绕,不能看清清其面目。稍微转一下,又看见了猪头尖,桐城的山脉就是从这座山发脉而来,《桐城续修县志》上有记载。再转半圈,又看见了屋脊岭、王屋山、二姑尖、大徽尖、德岭等山峰。而连接这些山峰的就是高低不一、起起伏伏、层峦叠嶂的山,它们连绵不绝,一山更比一山高。这些山,植被丰厚,掩藏了一切可以掩藏的秘密。这些山,地势险峻,迂回曲折,是天然的屏障。

望着群山,心潮澎湃,思绪难掩,那些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些往事一一浮现上来。从党史资料上可以知道,当年,桐城党的组织,领导的革命力量就是以这里作为根据地的。史料记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这里就建立有党的组织,主要有: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是高敬亭领导的红28军的重要游击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组建有抗日武装,曾一度成为大别山区抗日模范乡;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先后是中共皖西工委、皖西二地委的活动地区之一,是皖西解放区的组成部分。

年1月皖南事变后,林维先任新四军第七师挺进团团长,7月间,挺进团进驻桐城,在桐西建立了以蒋潭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后来,挺进团主力去外地,成员汪浩然、蔡继堂奉命留在桐西大别山区,继续带领部队,进行艰苦的革命斗争,组建了新四军第四支队三营新七连。他们风餐露宿,吃野菜、住山洞,依靠当地群众在桐西地区进行艰苦的革命斗争。由于敌特人员的告密,他们被国民党军队围困在高李庄。新七连指战员经过浴血奋战,不敌前来偷袭的敌军。除副连长汪浩然和部分战士突出重围外,指导员蔡继堂和其他战士均捐躯于铜锣山。建国后,为纪念蔡继堂等烈士,当地将牺牲在高李庄的烈士遗骨集中埋放在铜锣村的花果园,后来又陆续将在陶冲一带牺牲的革命烈士遗骨迁移至此,重新建了花果园烈士陵园,供后人缅怀和瞻仰。

再回望我们来时的方向,只见群山都在脚下,不远处是平畴,田地纵横,屋舍俨然。可以看见一些村庄、陶冲街、青草镇,可以看见怀宁的县城高河,甚至还可以看见安庆城的轮廓。今非昔比,它们都在时间里快速发展,而且还会更好地发展。近处的山间,有星星点点的村落,蜿蜒有数条灰白的水泥路,连通山里山外,是名副其实地致富路。这些都是远景,而近处可以看见铜锣尖的山下,几座矮小的山间,存在着一汪水,它像是一块镜子,盈盈在天地之间。

胡卫斌指着这处水说,这是彭年水库,是为纪念彭年烈士的。据党史资料记载,年7月,国民党桐怀潜特区区长林洵带领特区联防队,配合桂系师团,在江岭附近的汤家屋,包围了区长彭年等率领的3区区干队。终因敌人火力太猛,又占据有利地形,最后彭年及20多名区干队员牺牲。听胡卫斌的解说,我才知道水库为何以烈士之名命名的原因。所以,我们今天过上的美好生活,都应该时刻记住,时刻不能忘记的那些赴汤蹈火,勇于捐躯的先烈们。

当然,这一带的群山,范围很大,美景很多,有的仍在,有的淹没,有的传说。诸如观音井、出木井、晒经台、大山门、斗虎桥、大佛殿、五谷树、洗缽池、钟鼓楼、熎塝、听经台、金鸡塔、连二塘、众僧塔、五斗冲、蛮和尚墓、周公塔、彭磕桥、驮经乌龟、美女献花、狗屎堆、歇将岭、响水岩、金牛潭、水推磨、金牛山、老鼠打洞、白老鼠、神猫、窝将湾、眠牛地、鱼堪、鲢鱼堪、猴子洞、船形、滚鼓苞、神蛙、蟹子石、天鹅孵蛋、姚蛇形、打鼓石、螺狮吐肉、赶鱼叽、公母狮子山、鬼门关、老鬼、壁子上挂灯盏、老龙床、烟昌旭、金梭潭、朝笏裴、阮家洞、鹅公苞、三道岩、胡家湾、闹龙潭、土地庙、雷打石、燕蹲苞、神人搭桥、爱子山、老鹰石、仙猿捧桃、菩萨洞、血潌、二弓山、半边天、釡底天、天河水、双蛇交性、黄龙赶猪、辞楼下殿、金斋落地、哑子岗、狮子挂响铃、乌龟冲头、牛脚石、燕窝岩、二仙螺、鬼门关、阎王岩、老虎洞、飞天蜈蚣、老鹤岭、笔架山、帽子尖、鸦鹊石、相见湾、六仪亭、香湾五猖庙、花萼尖、女英雄墓、城墙丈岗、虎鼻尖、万法庵、段河五猖庙、钓鱼台、仙槎化石、老鳖、喝人石、地庄庵、伏虎山、朝阳庵、三根桥、观音座莲、滴水岩、丰家大摆、金仓银仓、小关庙、老和尚墓、金盆地、三索锁金牛、风神庙、叶家大屋、蜡烛台、鸡冠岩、倒水河、老鬼洞、橱柜石、壁耳石、乌龟石、毛驴歇伙石、孙公坟、双龙池、升子塥、雷公洞、蒋石庵、凰形、大烟昌旭、大关庙、长冲脑、云雾尖、花果园、铁匠湾、龙王庙、仙人桥、龟山、仰天潌、望湖旭、乱人堆、大沙河、芝麻湾、油炸湾、青龙湾、古学堂、古罗汉松、巨石阵等景点。这些地方,看名字,都是非同一般。可是,它们非一日的时间可看完,也只能慢慢的来,慢慢的看。而我们在铜锣尖,只待了不到半个下午,又怎么能一一穷尽它们呢?

所以,铜锣尖一来,得知这里有很多景点,我发现我是喜欢这里了,也不会忘记了。我会再来,一定会再来。

资料来源:

1、桐城续修县志

2、中国共产党桐城地方史第一卷

3、胡卫斌提供

?精华推荐?

在王屋山的目光里

山高水长挂车山

李圩这模样

把北大街走遍

于西苑之间

到忽皮岭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hy/89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