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十九日(公历十一月四日),是大慈大悲之观世音菩萨出家日,是佛教界重大节日,也是诸佛慈悲总集,
在此殊胜时节,为同沾法喜、共沐佛恩,让我们共同发菩提心持观音菩萨心咒:
嗡玛呢呗美吽
并以般若智慧反观自身五蕴空相,发大慈大悲之心观听救济众生,真正做到与观世音菩萨之心相应,实践观世音菩萨之真意!于此殊胜佛日,倡议众佛子吃素、放生、持咒、诵经,广行一切善法,回向世界和平,灾难不再,众生离苦得乐。
在《百咒功德》中说:“仅仅讽诵就不被业惑所染,与七地菩萨具有同缘分,被誉为见解脱、闻解脱、忆解脱、触解脱。”以此说明观世音菩萨的无量功德,刹那间都可以利益无量的众生。
《悲华经》的记载,在过去的时劫中,当阿弥陀佛仍然为转轮圣王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即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为“不眴”。当时宝藏如来为转轮王授记以后,不眴太子上前禀白佛陀说:“世尊,今日我以广大音声,告知一切的众生,我所具有的种种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愿我行菩萨道的时候,若有众生遭受到种种苦恼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堕落到没有光明的大黑暗处,身心不安忧愁孤独贫穷困苦的时候,没有可以求救保护的人,没有依靠也没有屋舍。如果他能够忆念著我,称念我的名号,而那个求救的音声被我天耳所闻,被我天眼所见,如是一切苦难众生,若我不能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者,终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果。世尊,我今天更当为了众生的缘故,发起最上殊胜的大愿,期愿假使当转轮圣王(阿弥陀佛)作完种种诸佛度化众生的胜事,入于涅槃之后,乃至正法仍然住世时,我将在那时,修菩萨道利益众生。当无量寿佛正法,在初夜分灭去之后,我即刻在其后的夜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佛果,继续度化一切众生。”
莲花上的慈悲心本段内容来自唐卡中的观世音
诺布旺典/编著
人生好似云吹过,远离是非得解脱…
菩提路上有明灯,般若门里得智慧;
一心向佛皈依处,观音菩萨撒莲花。
《观世音菩萨》礼赞词
佛法世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但千经万论归结起来,离不开一个根本慈悲心。藏传佛教认为,智慧和慈悲的完美结合才能成就无上佛果无论多么勤奋苦修,若没有慈悲心为基础,永远都不会收获任何佛果因此,慈悲心是所有修法的根本,而观音菩萨则是诸佛慈悲心的人格化身。
观音菩萨,梵文Avalokites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具有最广大的智慧与慈悲。众生在她眼中人人平等,因此只要听到呼她名号求救之声,就能得到救助与关怀,而且任何人都能够藉由观音菩萨的法门获得解脱。所以无论在汉地,还是在西藏地区,信奉观音菩萨的宗教习俗自古至今在民间都非常盛行。
在藏传佛教中,观音菩萨更因其与西藏的特殊因缘而被视作雪域高原的守护神。佛经中记载,在无量劫前,观音菩萨曾在阿弥陀佛面前立下誓愿,自愿前往雪域教化众生,因此成为藏地的护佑主,地位自然十分显要。凡去过西藏的人,一定会对在藏地随时能听到的“#嘛呢叭咪#”印象深刻,从咿呀学语的小孩,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会口念心诵这“观音六字大明咒”。无论是她的明咒,她的化身,或是一一笑,都只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对众生的无量慈悲心。
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是一种彻底的利他之心慈悲不只是对受苦者表达怜悯或关怀,不只是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痛苦而已它更是一种持续和实际的决心,愿意尽一切可能来帮助他们缓和痛苦。简单来说,慈悲就是要用一种毫无偏失的爱心,去关怀他人。
对于普通人,慈悲并不一定是一种宗教体验,它更是一种能够带来幸福与快乐的精神力量。因为慈悲的关怀,并不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同时也能够给施子“爱”者回馈更多的利益。并且,这种利益是一种爱人的能力,它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份永久存在于内心深处的快乐和安宁。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如不去体会这些,哪怕终日忙忙碌碌,也总只会感觉一无所获。这是由于现代生活使我们执着于物质的得失,而忽视了对自我心灵的掌控。虽然生活更加丰富、更加精彩,但无论怎样的成功感、满足感都只会转瞬即逝。我们生活在闹市却更加的孤独,终日忙碌却一无所有,交往广泛却愈加寂寞,生命一天天过去,幸福却依然遥远。这一切的痛苦与迷茫不是因为我们学历不高、薪酬不丰,而是因为我们缺乏真正爱他人和爱自己的勇气更还不会享受施与带来的恒久快乐。
在佛教看来,慈悲能够将我们紧闭的心门完全打开,让我们去关怀和爱护他人。此时,我们会发现生命中的一切都变得更加容易,爱和幸福来得如此自然,生命中便再也没有寂寞和孤独。慈悲,是我们获得快乐的最佳方式。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真正生起这种毫无偏失的慈悲心呢?修持观音菩萨就是最佳的选择。通过对观音菩萨悲心的深刻理解,我们能够逐步感受她无限的慈悲,在纯净的精神体验中增强自己的定力,让自己素乱的心绪平静,变得坦然充分把握当下的自我,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真正感受到让自己身体平静、浑厚的生命力。
一个美丽的传说古代有一个国王叫妙庄王,生有三个女儿,分别名:妙因、妙缘、妙善。其中三女儿妙善在出生的时候,身体洁净,相貌端庄,五色云覆盖着身体,大地为之震动,室内外异香天华,空中响起天籁之音。
妙善在幼年时期,喜爱佛法,不慕荣华,被人们尊称为“三皇姑”。长大后,三个女儿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唯妙善不肯出嫁,执意出家,于深山修行。妙善先到白雀寺里修道,不久被妙庄王知晓,派人三番五次逼她回宫,她执意不回,妙庄王气极之下将寺院放火焚烧。
但妙善并未被大火烧死,而是被山神救出,藏到了香山上。没过多久,妙庄王得了一种怪病,痛苦不堪,需亲人的一手、一眼入药。妙庄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都不肯舍己救父。就在庄王病入膏肓之时,妙善知道了此事,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手和眼,很快治好了父王的疾病。
妙庄王对女儿的孝心非常感动,并忏悔自己犯下的罪过,并在香山上为女儿修了一座寺院。正当大殿上塑三皇姑像的时候,工匠请示庄王:“塑成什么样子?”庄王说:“全手全眼。”工匠却误听为“千手千眼”,于是就雕塑成了一尊千手千眼的三皇姑塑像。妙善在此修行,后功德圆满,成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妙善舍身救父,忠孝两全,成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流芳千古。而实际上,观世音早在过去的无量劫前就已经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他为普度众生,甘愿以菩萨身倒驾慈航,踏浪归来。
西方极乐净土的接班人观世音菩萨还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大悲经》中称观世音菩萨,于过去无量劫中,早己究竟成佛,名号为“正法明如来”,但其为安乐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的道业,故仍然示现为菩萨,倒驾慈航,随缘应世,以三十二应身随处救度受苦众生。观世音菩萨“随类度化”,度化一切众生,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甚至三恶道(地狱、恶鬼、畜生)众生随缘度化,只要虔诚持念菩萨名号,菩萨便会寻声而至。
在无量劫后,阿弥陀佛灭度,观音菩萨作为西方三圣之一,便会在当日成佛,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继续住持西方极乐世界正法。
作为佛教徒,见解应该是空性,行为应该是利众,所以就算是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口气,我也愿能够利益有缘的众生,并且在生生世世的流转中都尊重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