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县望云山接龙寺游记

作者:周豪清

作者简介:周豪清,隆回高坪人,笔名云采,奔五十的年纪,读书不多,曾经入伍十载,目前在基层乡镇部门工作,休闲时日喜欢垂钓,偶尔也翻看字典涂鸦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的事物。

01

望云山上,梅花山村境内的接龙寺,和高平峪里的其他寺院庵堂一样,规模不大,平平常常,除了菩萨神仙过生日或逢初一、十五,香火好些外,大多数日子里,寺门是虚掩或敞开的。

接龙寺

我到过接龙寺三次,准确的讲,前两次是路过,在寺院空坪停放一下车,看看正在修建中的“罗七公路”,看看寺院前面的坳红山脉走势,忙一些工作上的事。

年9月14日上午,晴天。我利用中秋放假之际,独自一人驱车再上梅花山,打算详细了解一下接龙寺。一个人一辆车,不必顾及别人的情绪,想走就走,想停就停,自由如风。

上梅花山村口处的小山溪,溪水不大,名号却响亮得很:“龙滩江”,溪水东边的小山丘亦如此,号称“龙形山”。不知是谁?敢给它们这么大的底气!

往上开一点,可见村级公路边上有“关帝仙姑庙”和“观音堂”,两座别致的建筑物依山傍水,匠心独具,镇守水口,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景观。据说,是一香港籍的女婿捐资建造,时间不长。

关帝仙姑庙观音堂

高平峪里,至今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村组道路基本上还是以三点五米宽的水泥硬化路为主,出行不易。从龙滩江岔路口到接龙寺,一路沿山岭蜿蜒而上,弯多路窄十来里,练好技术才敢驶。

不过,细细想想,今人还是幸福的,古人更苦,全靠肩挑手提或兽力驮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在行至半程的的响鼓岭处,我看到路边立有三块碑刻:

“接龙古寺,山高路远入云端;响鼓岭下,陡峭崎岖十八弯。古今南来北往客,走亲访友心发慌,愁煞古稀老翁,苦了三岁孩郎。公元年,两组协力齐心,自发筹集资金,描绘宏图把致富路修建……”。

山区人民这种不等不靠、团结一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劲与决心,值得我们敬仰与学习!

响鼓岭过去是古道,是红山、坳下一带民众去接龙寺、去望云山、去罗洪、去新化的最近线路,因路中有一鼓状大小的地方擂得响而得名,过往行人,不论男女老幼,均会在此或蹬或跳或擂几下,声音就跟打大鼓一样,咚咚咚的响起,特别是久晴之日,响声更脆更洪亮,听后,倦意顿消,豪情又起。可惜的是因为扩路,擂得响的地方毁了。有得必有失,事物难两全,只有个地名与故事久留传。

再往上走没多远,便到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以前听村里江书记说过,从这里环顾四周,极像一朵斜着舒展绽放的梅花,传言古时此地晚上还闪闪发光,梅花山村名由此而来。

继续向前,陡坡更多了,爬坡时,马力小的老旧车子,如同一条老黄牛犁地,很吃力,气喘吁吁。开到接龙寺,一下车,顿感风大凉爽,心情舒畅。

见到一位老人,我便忙着打听,指着寺前方的一座小山包问:“接龙寺是不是接这条小龙?”老人笑道:“不是,这不是龙,这是一条的牛。”细细一看,倒还真像条小水牛吃饱了,在卧地咀嚼休息,他们喊“牛现尚”,我给它取名叫“卧牛山”。

“牛”顺着两溪沟中间卧地休息,小尾巴摆在溪水多的左边,似乎要洒水过来洗澡去热,遗憾的是公路正经过尾巴尖子部位,有点损伤。极目远眺,前方的红山脉,仿佛是一群龙从茫茫的云海中向望云山奔来,愈近愈清晰。

近处,新开挖的“罗七公路”从右前的马鞍界、高冲、天门口过来,在卧牛山身后横过,再从接龙寺左侧向打鸟坳、新回村伸去,在接龙寺前面形成一个竖写“Z”字,恰似是一条新接回来的小白龙。

老人姓彭,名和六,今年七十八岁,背微驼,梅花山十组人,就住在附近,平时义务打理接龙寺事物,熟悉当地的一草一木,为人热情。

有心人天不负,冥冥之中,自有贵人帮助。老人见我专程而来,非常高兴,还带我到寺院后面,去认识正在家中修房子的江长保和其他几个匠人,他们倾其所知,告诉我涉及接龙寺的故事传说。

隆回望云山是一座佛教名山,有“小南岳”之美誉,古有四十八庵而著名,主峰海拔米,顶峰天门寺是总寺,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远。

资料图/望云山天门寺

相传,秦时的卢生、候生奉令寻长生不老之药,未果,不敢回朝复命,侯生隐居于武岗云山,卢生隐居于宝庆的首望山(即现在的望云山),投奔其在这里修道的舅舅寿佛爷,卢生经常爬到山顶眺望武岗云山,思念好友侯生,从此,改山名为望云山。

寿佛爷法力虽高,但慧根还不够深厚,总觉得在望云山顶只能看到三面的风景(其实是疏忽了身后的一面),不是仙境佛地,决定另寻福地。而卢生则潜心参禅修炼,去世后位列仙班,人们尊他为“卢公真仙”,为他修庵建寺供奉至今。

寿佛爷下山远行,一农夫为他挑担送行,刚走不远,有一苍龙带八条小龙护送,行至新宁崀山,寿佛爷登高回首,只见望云山方圆数百里,因龙神走失,山川失色,草木枯黄,遂命群龙返回故地,返回望云山之南,即九龙山。从谷歌地图上看,九龙山是望云山衍生伸出的山脉,寿佛爷在望云山设道场,附近群龙自然听召于他。

九龙山/图源:岩口九龙

寿佛爷与农夫继续前行,至广西全州,见那里山青水秀,云蒸霞蔚,犹如神仙洞府,决计在此修道参禅。因急于求成,不顾百姓安危,还和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斗法。败下,几经轮回转世之后大彻大悟,于唐咸通年间修成正果,尊称“无量寿佛”,湘山寺也因他而享有“楚南第一名刹”的盛誉。

寿佛爷与农夫话别时,告诉农夫:“如今,群龙返回,故土生辉。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另外,寿佛爷送他一礼包,要他到家后才可打开,农夫好奇,在溆浦龙潭时就打开了,见是一包粪便而不悦,顺手扔到田里,顿见龙潭田垅里金光闪闪,芳香四溢。农夫知道错怪寿佛爷了,赶紧捡回包粪纸,尚有少许未撒落,带回登上望云山顶,借风展纸,余渣随风飘落四方,从此四周盛产砂金,庄稼年年有收。

善男信女为铭记寿佛爷的偈语和群龙回首的恩德,在七江镇石田村大坞里上面建“龙形寺”,在罗洪镇新回村建“满院寺”,在石马江上游(高平水)的源头建“接龙寺”。

接龙寺始建于何年?以往记载的书籍和碑刻,均随岁月流逝而湮没。无从考证,众说纷纭,有说八百多年的,有说六百多年的,有说五百多年的。

我更倾向于江长保姑妈的所说,江长保姑妈七十多岁,长期生活在此,耳濡目染之下,所知情况真实些,她听她父亲生前常讲,接龙寺系其江氏祖先景春公为首所修,迄今五百余年。江氏景春公偕弟景福公从候田七石田迁至洪山塘,瓜瓞延绵,已有二十七、八代,粗略一算,五百余年是说得过去的。再者,江氏是目前已知来梅花山安家最早的姓氏,当年插草为标,所圈之地,广也。

彭和六等老年人讲,以前的接龙寺,庄严气派,全是榫卯结构的木屋,正殿的柱子一个人环抱不住,而且是方形柱子,飞檐斗拱,雕龙画凤,相好庄严。在一个叫“回龙”的和尚管理下,寺院一度达到鼎盛,回龙和尚擅长养牛,所养之牛不用看,仿佛施了法术,早晨,牛群自个外出吃草,傍晚,牛群自觉回栏,膘肥体壮。寺院周边上都是牛栏,置下了丰厚产业,但养牛的条数,始终无法超过一百,有次和人打赌时,以一匹马混入牛群中,趁夜色点数蒙混过关取胜。其实,牛是有一百条的,找不到的那条牛,就是寺院正前方不远处的卧牛山,传说是牛王常听经文得道成精变成。

江长保老哥在旁边听边笑道:“法术再高,比不上现代科技高,我弟弟江安保,办养牛场没几年,就轻轻松松存栏一、二百条牛。”说完,便指着接龙寺右侧后一个挂牌“湖南国隆牧业有限公司”的牛场,告诉我这是他弟回家乡创业开办的公司。在这海拔近八百米的望云山腰间,好多冲冲的田土荒芜,种草养牛应该是一种最好耕作利用了。

说完和尚养牛故事后,众人又议论起接龙寺左侧的一条“呷高平屙罗洪”的龙来,此龙九十九拱到罗洪,中间没有河谷溪流隔断,龙尾甩在罗洪太阳山,龙屁股坐于罗洪谭家冲。

这一带恰是现在的罗洪镇街上周围,是罗洪经济最繁华活跃的地方,谭家冲过去有八大古院落群,现罗洪镇政府所在地就是其中一处古宅院落。最有名的当数“大夫第”,也称“梁家大院”,据说是在清末年间,邹姓人从梁姓人手中购得。新化邹氏,即指自邹文苏开始至邹新垓打止,一共七代多年的“罗洪舆地世家”,新化邹氏是湖南历史上有名的文学世家。

破旧的大夫第

上天也是公平的,见巨龙厚此薄彼,龙口之下,沙土流失,草木凋零,民众穷困潦倒,故遣雷公劈之,断其舌头。此后,龙头下面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百姓年年有余。

百闻不如一见,彭和六老人见我兴致高,便回家换鞋,拿上柴刀,带我去看断舌龙头,彭老拿刀在前开路,我在后跟着,用手机拍拍照、查查地图,居然在地图上找到附近“龙脑壳”三个字的地名,给我不少惊喜,民间传闻,有的并不是空穴来风。

热情的彭和六老人

十多分钟,我们便连走带爬地到了断舌龙头边,一看,果然像个龙脑壳,山坡在此高高向前凸出,口张开,牙齿不够齐整,不见舌头,前额饱满、宽阔,龙眼鼓鼓,面颊青筋毕露,还有龙角,隐藏在稀疏的灌木小树林中。

龙头下面是约三十来米高的悬崖,有恐高症的人根本不敢往下直望,稍不留心便有粉身碎骨之危险。悬崖下面是成片的竹林,郁郁葱葱,断掉的龙舌子掩蔽其中,不见踪迹。再远望点,可见龙山村、颜公庙一带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村庄。

转身下来察看山脉走向,龙脉在大坳里翻了一大拱,即尖脊山,然后沿墨水洞、雁子岭方向蜿蜒而去。目力所及,只能估计那么远。

返回途中,我和彭老闲扯,若是在“洋和冲”(或称芦毛冲)修一水坝,建一个小水库,兴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投身乡村旅游事业的人士,不妨去论证一下,此冲下面,有一近百米高的瀑布,雨季观之,甚是壮观。

彭老是个勤劳之人,还不忘顺便扛根干树回来做柴烧。以树枝棍木为燃料,烧火煮饭炒菜的日子,我在九十年代以前经历过。山区人们苦,山区人们勤奋,勤俭朴素的山区人们值得我们尊敬与帮助。

回到江长保老哥家时,碰到匠人们吃中饭了,主人一招呼,我也就不客气,正好饿了,吃时还劝彭老不要不好意思,一起吃点算了,免得回家去煮。

吃完饭后,见屋阶沿边有一“永远碑记”的石碑,起初以为是记载接龙寺的,后经江长保老哥介绍,这是以前打鸟坳茶亭的碑刻,重斤,迄今为止有二百多历史了,是他爷爷生前用双手提回来的,他爷爷是个武师(高平话:把式),力气过人,一套齐眉短棍耍得泼水不进。

茶亭几十年前就拆了,只有这块石碑还能见证古道茶亭的风光热闹,所以,我建议他将石碑好好保管,不要让石碑过早风化了。

打鸟坳茶亭的碑刻

准备起程返回时,彭老还特意陪我到现在年重修的接龙寺里面看看,不由让我再次心生感动。

接龙寺前坪水泥硬化,既可停车,又可方便附近群众晒谷,坪前右边是入口,左边是进香人士烧香烧纸祈福许愿的保香炉,边上散落几个曾经栓垫寺院庭柱的石墩子,似在寂寥地回忆过去的负重。

寺院白墙青瓦、砖木结构,面积约平方米。正面墙上的牌楼有些古意,最顶高是“双龙抢宝”的雕塑,契合彰显了寺名,下面的几排图案,大致是“福禄寿”三位菩萨和“八仙过海”八仙的浮塑,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的故事图画,以及一些“喜鹊登枝”、“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等等彩绘,正中是“接龙寺”三个大字寺名。正门口有一副对联:“南天施法雨,普滋万有悟菩提;大地涌慈云,衽席群生蒙利乐。”

我们从旁边右门进入正殿,居中有一小宝殿,供奉观音坐莲的塑像,莲花座边有金童玉女立像,殿壁有对联:“观化人间,施无畏度一切苦厄;音传天下,普现身证二谛圆通。”宝殿两旁各有一柱子,柱子上有浮塑彩绘的虬龙,体态矫健、龙瓜雄劲、眼瞪须张,似护卫似聆听。

接龙寺,是接九龙回首的那群龙,还是接断了舌头的那条龙?没有对错,答案随心。

观音宝殿左右和后面,分别供奉着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关平、药王、关公、南山小妹、卢公、东山老爷、南岳圣帝、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周仓等神仙菩萨塑像。两边墙壁还有一些捐资建寺名单的记载,一张桌子底下,有一个盛满冷冷炭灰的石火盆,已开裂成两半,一看便知是个有历史年份的日常用品。

出门时,我虔诚的双手合拢,弯腰向观音菩萨鞠三躬,祈愿身边的和远方的亲朋戚友都心想事成、幸福安康,诉愿天底下所有勤劳善良的人们吉祥如意、万事亨通!

金秋时节,云淡天高。走新修的“罗七公路”返回,在“天门口”处停车下来,往东望去,苍山环抱着高平,屋舍俨然、阡陌交通、稻田金黄、收割正忙……

附记:在写此拙作过程中,另得到了好友曾劲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pz/114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