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小百科单尊式上

录制

觉铃

单尊式的观音形式变化多样,在印度、汉地与西藏都有区域性的不同特色。传至今日,中国熟知的观音是一位慈悲女神,与早期印度认为观音是男性菩萨有很大的不同。

综观不同时期与地域,观音的外貌可以归纳为二大基本模式:常人模式(HumanForm)与坦特罗模式(TantricForm)。显宗的观音以常人模式为主调;密宗观音则以坦特罗模式为主调。分述于下:

一、常人模式(HumanForm)这是属于显宗的观音形式,呈现1面2臂2足的常人样貌。?莲华手菩萨年代:公元2世纪以后地区:印度、早期汉地、西藏地区早期的常人模式,可以早期印度贵霜王朝的莲华手菩萨为代表。手上所持的莲花是这类观音的重要象征物,成为辨识的关键点。有的学者认为莲华手菩萨最早出现在二世纪左右,有的学者则认为要到第五世纪,随后普遍盛行于印度、汉地和西藏。?莲华手菩萨(梵语Padmapani),身着菩萨装,头戴宝冠,白肤,多为男性造型。莲华手菩萨左手持莲茎,莲花绽开于左肩。莲花经常有三朵,绽开的花朵象征现在,含苞待放的象征未来,而凋零的花朵代表过去。来自印度或西藏地区莲华手菩萨的右手施“无畏印”(掌心朝上向外,是象征佛陀无畏艰辛,普度众生的手印)或“与愿印"(下垂于膝前,掌心向外表达给予的肢体语言,象征着施予信徒的愿望)。姿势以立姿为多,亦可见坐姿。发冠上偶见化佛"阿弥陀佛",以此象征莲华手观音来自西方的莲华部。?汉地观音观音造像传入汉地后,出现剧烈的变异与改造,时间关键点切分在公元10世纪。?公元10世纪之前:汉地观音仍然承袭印度、西藏以莲花作为观音的象征物,头冠上还镶入象征阿弥陀佛的小化佛。大致上延续着印度蓄短须王子装扮的华丽造像。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手持净瓶(或宝瓶、水瓶)的观音造像,头上仍镶有化佛。持净瓶观音从未在印度、西藏出现,此时期却在汉地产生。持净瓶观音的造型也很快东传到日本、朝鲜一带。而在早期印度,手持净瓶向来是弥勒菩萨的象征,未曾出现在观音身上。10世纪以前的中国,菩萨造像的类别非常少,特别是大陆现存的石窟群中,在众多菩萨中可辨认的是弥勒与观音两位。采交脚坐姿者是未来佛弥勒菩萨,而头上有小化佛者为观音菩萨,除此之外,其余的菩萨并未强调个别的特殊身份。?公元10世纪之后大约在宋代,中国的观音由男性菩萨首度转变成女性菩萨,变成一位端庄温婉的女神。出现了水月观音、白衣观音、鱼篮观音、南海观音等等女性观音。这些女性观音广被民间熟悉、热爱,后来反而成为中国观音的代表。观音原本最重要的莲花持物仅出现在水月观音身上,其他三者均无,说明了莲华手菩萨的特质与含意在这里逐渐消退。因此,想要清楚辨识各尊女性观音就得要籍助其他辅助线索了,例如其他关键持物、特有的坐姿或是群组角色的出现等等。让我们来看看如何辨识这些女性观音:①水月观音:中国流行的水月观音有男相也有女相。持杨柳、净瓶,采如意坐姿于圆月、水岩中,脚踩莲花,有竹林背景。净瓶,也就是水瓶或宝瓶,在早期的印度造像中已是菩萨的重要持物之一。像犍陀罗时代的观音或弥勒菩萨,都曾出现持水瓶的形象。净瓶不断出现在这时期以后的中国观音造像中,几乎完全取代了莲花。②白衣观音:水月观音演变下来,出现了白衣观音。典型外貌是身着白衣长袍,覆盖头巾,采如意坐姿于圆月、水岩中,亦有竹林背景。有时水月与白衣的造像元素是互相采用,形成二者的混合体。白衣观音演变到后来,有送子观音的形像,手抱男婴,宛若慈母,是民间最常见的观音。③鱼篮观音:手提鱼篮,装扮成年轻貌美的卖鱼女,宛如女神下凡,走入人间。④南海观音:南海观音的依据是来自于经典记载观音居住在南海普陀洛山,持杨柳、净瓶,坐在岩石上,善财、龙女随侍在侧,有白鹦鹉盘旋在竹林背景中。《脱离仪轨的中国造像》10世纪以后的中国造像透露出一个重要讯息,就是不按照经典仪轨造像。印度等地总是严守经典仪轨造立佛像,但是到了中国却可以“随心造像”了。只要出于诚心,即使对经典不熟悉的艺术家也可以随心画像,不一定要出于受过严谨训练的仪轨造像师之手。这类造像已脱离原有佛教造像体系,与佛教经典之间并无紧密的连结,反倒是结合了民间信仰,呈显出强烈的民间性格。女性观音的出现应该是这类讯息的表征。其他常见的例子还包括明明画的是1面2臂观音,却在题记里注明是十一面观音;甚至出现了经典所没有的十二面观音造像。惟一严守仪轨造像的只有“密教六观音"。但是,无论观音造形如何改变,观音所具有普度众生的“慈悲"特质是一直被贯穿与强调的,在印度、汉地与西藏皆然。

庚子年壬午月丙申日

夏至第二日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pz/51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