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唐卡13-14世纪尺寸:23.5-17cm布面矿彩
本件唐卡作品为13-14世纪西藏地区绘制,主尊为观音菩萨,棋格式样的布局、紧凑的人物符合典型的早期唐卡特征。
观音头带五叶冠、冠叶稀疏小巧,开脸圆润,眉眼清秀,面容慈悲安详,带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面容慈悲安详。
身材健硕干练,肤色呈黄色,体态优雅,左手当胸结说法印,右手持莲枝置于膝盖结予愿印,跏趺端坐于莲台之上,莲台与背光绘制精细入微,得层次感极强,色彩协调舒适,显殊胜无比;配合最外部的多元几何形边缘,使整幅唐卡显得层次感极强,色彩协调舒适。
主尊两边为两位协侍菩萨,二者身姿柔美,尽显自在之相。
主尊上方为四位立姿佛陀形象,唐卡最下端左侧为供养物,其次为金刚手菩萨和释迦牟尼佛。
这种唐卡布局符合早期噶当巴风格的模式,佛、菩萨和护法的排布错落有致,井然有条。
“噶当巴”一词出自藏文,由两个短词所构成,“噶当”的字面意思指后弘期藏传佛教阿底峡大师及其弟子仲敦巴所创的噶当派,噶当派是现在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前身,因此格鲁派有时也被称为新噶当派;“巴”在藏语里是尊称,表示尊敬的、神圣和大的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噶当巴这个词汇里有“噶当”一词,但与格鲁派支持勉塘画派和噶举派支持噶玛嘎赤画派不同,它实际上和当时作为教派的噶当派并没有任何依附关系,也没有证据显示它作为画派曾经受过噶当派的赞助和推动。
简言之,“噶当巴”其实是一种在西藏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绘画风格,与西藏后来其他画派不同的是,它并没有明确记录的画派开创人,其绘画体系包含了继承自印度的帕拉风格和继印度帕拉之后加入了西藏本土元素的卫藏帕拉风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