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里的第二十五品。《妙法莲华经》译传中国,共有三种译本:
一是月氏国三藏法师,竺法护初译此经,名《正法华经》,共有十卷,二十七品;
二是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名《妙法莲华经》,共有七卷,分为二十八品;
三是北天竺国,阇那与笈多两位三藏法师,重译此经,名《添品妙法莲华经》,共七卷,二十七品。但流传最广,为人喜欢受持读诵的,是第二种译本。
《普门品》开篇无尽意菩萨向佛陀请示观音菩萨的名字由来,以及观世音菩萨是如何游化娑婆世界救度众生的。
佛陀于是说出了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的根本,只要能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即时就会应声而现,消除种种众生的苦难,甚至菩萨会无处不现身,不局限于任何身份,乃至于天龙鬼神,只要能化解众生的苦难,菩萨无不应缘现身。
菩萨以自在神力游戏于十方国土,救度有缘众生,众生或与佛有缘,或与菩萨有缘,或与罗刹有缘,或与鬼神有缘,或与旁生有缘……菩萨就现这些和众生有缘的幻化身去救度利益,而这些幻化身虽然形态各异,但无一不具备菩萨的智慧神通。
偈颂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偈颂,是一类与诗歌体裁类似的句子,用这类句子,叙述长行文中的义理,谓之偈颂。梵语祇夜,译为重颂。用这类句子叙述另外一种意思,为长行文中所没有的,梵语名伽陀,译为孤起颂。此中的偈颂,二者兼有。
本来在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法华经》中,此品是没有偈颂的。后来隋朝仁寿年间,阇那笈多法师再译《法华经》,此品才有偈颂出现。后人见之,移刊于罗什法师所译的普门品长行文之后,合为一品,故有此偈。
▲王羲之集字《普门品》
尔时,是当观世音菩萨接受了无尽意布施的璎珞,分作二分,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多宝如来后,释尊,又对无尽意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之时。无尽意菩萨,再以偈问佛,其意有二:一为初机重闻入妙,一为晚来听众得闻其义,因以偈颂再问。
初句是赞佛德。释尊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庄严,所以说“世尊妙相具”。
次句是表达自己的问意,末二句正是所要问的事情。无尽意先赞叹佛的妙相,然后说:我现在再重新来请问,观世音菩萨这位佛子,究竟以什么因缘,名观世音呢?
佛视众生,犹如赤子,所以广义的说,一切众生无不是佛子。不过,子以继父业为职责,佛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所以狭义方面说:凡能以弘法利生为职责的,无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是佛子,否则便非佛子。
又二乘人只知自利,非真佛子;菩萨能自利利他,绍隆佛种,担荷如来的家业,才是真正的佛子。现在,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位居等觉,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专以利生为事业,称为佛子,自是当之无愧!
《普门品》强调只要有信心,一心诵观音菩萨,一切困难灾厄都能免除。透过礼拜观音菩萨,可获得圆满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这种只要诵持圣号就能获得实际利益,是最平等,适合所有人修行的法门之一,也因此受到大众的欢迎。
无论男女老幼,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一心称念观音菩萨名号,都可以修行,是最受初学佛者所信受奉行的法门。
尽管《普门品》经文简易,内容上也是符合一般大众对于世间利益的愿求,我们作为佛弟子,在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时,不仅希求自己能够摆脱烦恼和痛苦,同时也要生起如同观世音菩萨一样悯怜一切众生的无尽悲心和无边愿力。
这样在虔诚礼拜或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就自然与菩萨的悲心宏愿感应道交,因而得到菩萨的救度,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种下了必然解脱、最终成佛的因。
线上随喜
梁皇启建,弥勒题名,志公集华藏之玄文,群经录诸佛之圣号。当时郗氏,方沦蟒类,已承忏法援超升;近世士民,每遇障缘,多沐胜因赐灵验。因兹灭罪,罪灭福生;以此消灾,灾消吉至。真救病之良药,乃破暗之明灯!
杭州灵隐寺于年3月28日至4月3日(农历二月十六至廿二)启建清明梁皇法会。惟愿消历劫之障垢,显本具之心光。德被四生,冤尤即离仇对;恩沾九有,亡灵永脱苦沦!长按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