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dy/171218/5941786.html
今天是年3月31日,农历二月十九,恭迎观世音菩萨圣诞。值此殊胜日,希望大家能够吃素、念佛、行持善法、广做功德;发菩提心、回向、祈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祈愿佛日增辉,正法久驻,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众生早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全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其梵文写作“Avalokitesvara”,亦可译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别称“救世观音”、“莲花手观音”、“圆通大士”等。“观世音”的意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即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一意称念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音声前来相救。他(她)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
观音菩萨圣诞的起源和依据,现在均无法考定。但这并不重要,因按照佛教讲,菩萨实是无量劫前就已成就的一尊古佛,为普度众生倒驾慈航而来。观世音菩萨有闻声救苦,经常以女相救度,中国老百姓对观世音菩萨是最特别亲切尊敬的。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的圣诞日相传来源于民众对妙善公主纪念。妙善公主其实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就如弥勒菩萨化现为布袋和尚,阿弥陀佛化现为善导和尚。
前世今生
观世音是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玄奘大师译为观自在,中国汉地佛教也多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载,观世音菩萨早在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但以无尽悲心愍念众生,所以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辅助阿弥陀佛专门接引专修净土法门的人命终之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大劫之后,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入于涅槃,观世音菩萨绍继佛位,号“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名号来历
《悲华经》载,过去久远无量劫前,阿弥陀佛曾为转轮王无诤念,有长子名不眴,出家在宝藏佛前发愿说,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即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宝藏佛即为他授记名为观世音。
成佛经历
观世音菩萨久远劫前,以耳根圆通法门成就佛果,并且教导观世音菩萨的那位古佛,名号也是观世音如来,《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讲:“世尊,我于过去久远劫,有佛名观世音,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庄严报身
《观无量寿经》载:观世音菩萨的身相非常广大并呈紫金色;头上圆光有五百化佛,每尊佛有五百菩萨和无数诸天侍奉;头冠有一高大宏伟的站立化佛;菩萨面部呈金色;眉间的白毫放八万四千光明,每道光有无数化佛,每尊化佛化显无数菩萨;菩萨手臂如红莲花色并有八十亿光明;手掌杂合五百亿莲华的各种颜色;每个手指能显示八万四千犹如印文的画面,每种画面有八万四千色,每色又有八万四千光,且光明柔软,他用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的千辐轮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落脚时便有金刚摩尼花遍满一切。
男相女相
实际上,观世音菩萨既然久远劫前就已成佛,所以是没有男相女相之说的,佛都是大丈夫相,《华严经》载:“勇猛丈夫观自在”。但是观世音菩萨随类应化时有男相和女相。唐代以前的观音,以大丈夫相居多,也现女相。
但到后来,特别是妙善公主的传说流行以来,汉地的观音形像越来越趋向女性化,这里面有深刻的信仰层面的原因:佛教所说的慈悲和女性的某种内心特性具有类比性,女性所具有的慈忍柔和,比如母亲对于儿女的爱是深重和无微不至的。但是佛教认为:世间的爱是私我的慈悲,是慈悲的局限化;而慈悲是爱的无我扩大。这是观世音菩萨被塑造为女性的重要原因。因为观世音菩萨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救度一切众生,如慈母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所以观世音以女身相,扩大无私的大爱,泛爱广大众生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
救苦救难
涉及到观世音菩萨的佛教经典极多,最著名的应该是《心经》,还有《楞严经》等,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详细记述了众生遭遇种种灾厄时,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寻声救苦不可思议威神之力解救苦难。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浙江的舟山群岛,即是今天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自古以来是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表示菩萨普救世间的广大悲愿。三界火宅,众生心中充满热恼。观世音菩萨能体察众生的苦痛,时以瓶中的甘露遍洒世间,使在热恼中的一切有情皆获清凉。众生信仰观世音菩萨,即渴求菩萨的慈悲甘露,息灭内心的热恼。如时时虔诚的礼念观音,即能得菩萨的慈悲救护。
观音法门
耳根圆通法门:在《楞严经》卷六中,观世音菩萨对“耳根圆通”的法门要义作出诠释:“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关心与倾听世间的悲苦,而又能不执著于世间的声色。《楞严经》的“耳根圆通”,被普遍归于禅定的修定发慧观法,圣严法师针对初修者又命名为“闻音声法”。
该法门的修法与次第,初修共分四个步骤:①专念普听一切声音,不选择对象,不分别对象,由大至小,由近至远,不以耳根去听,而让声自来。②知道自己在听声音,也有声音在被自己所听,此时只有声音和自己的和应,没任何杂念现前。③仅有声音而忘失了自己,自己已融入无分别无界限的声音之中。④声音与自己双亡双照,双亡则无内外自他,双照则仍历历分明,故与世间的四禅八定仅存独头意识的境界不同,也有异于小乘的灭尽定。
照见五蕴皆空法门:《心经》的“五蕴皆空”,是用观照世间无常无我的方法,达到“般若实相”的境界。《心经》开头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即是用分析的方法,观察众生及众生所处环境,包括色法的物质世界和心法的精神世界。物质的色法,即是众生的身体及身体所赖以生存活动的环境;精神的心法,即是心理活动以及其动因、动力、动的结果,此结果又成为另一循环的动因,佛学称之为心念或识。凡动皆由于因,凡动皆产生果,其间动的作用,称为造业,造业的结果,称为业力的感受果报。佛教认为,如果众生能洞察五蕴所成的世界,无一是真,无一能常,便不起贪嗔等执著,不执著的当下即能不受贪嗔等的烦恼所苦,便能不再继续造循环不已的生死业,便能虽处生死,而离一切苦。观自在菩萨以甚深智慧力,彻见五蕴的世间法无非是空。小乘知空而不住有,所以出世;菩萨证空,连空亦无,所以入世。凡夫未证五蕴皆空,迷惑困扰、不知何去何从,故事事执著,处处烦恼。声音与自己双亡双照,双亡则无内外自他,双照则仍历历分明,故与世间的四禅八定仅存独头意识的境界不同,也有异于小乘的灭尽定。
观世音菩萨十二大愿
第一:广发弘誓愿:广发弘誓大愿心,度尽众生消烦恼。
第二:常居南海愿:泛海救迷度有情,善念南海观世音。
第三:寻声救苦愿:为人诸病卧高床,诚念大士得安康。
第四:能除危险愿: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第五:甘露洒心愿:观音慈把甘露洒,烦恼于是化成莲。
第六:常行平等愿:弥陀加持常有念,随似观音平等心。
第七:誓灭三涂愿:观音菩萨救苦声,愿度三涂除诸障。
第八:枷锁解脱愿:志心持念观自在,枷锁苦痛得解脱。
第九:度尽众生愿:有情众生誓愿度,旷劫精勤慈悲海。
第十:接引西方愿:虚空之中引净土,至心诚念观世音。
第十一:弥陀受记愿:观音精勤宏愿力,弥陀受记下世佛。
第十二:果修十二愿:十二大愿弘誓深,有情共证无上道。
汕头市佛光阁艺术中心
佛像
梵音流布遍大千
宝相庄严彻法界
禅意空间
我们致力于创造独具东方审美观的禅意空间
恭塑庄严如法的佛像
制作可供永久流传的法器
作品以叙事性的手法记录我们
每一个修行的印记
倡导走向觉醒的独立生活方式
满足内心丰富心态平和
对生活及生命有深度追求的
每个具有佛性的个体
佛光阁
启发每个人心中最自然的生命感动
佛光阁·福莲
自然·自在·自醒
佛光阁·福莲文化艺术中心
福莲订阅号:twfulian
客服中心:fulian
●●●
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