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观世音菩萨立像,七世纪,石灰岩材质
李渊于年取代隋朝,建立唐朝,传二十一帝,加上武周,唐朝(~)共二百八十九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国祚长,唐高祖至唐睿宗的初唐时期,国力强盛,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高宗的“永徽之治”。从初唐向盛唐发展的时期,武则天夺权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之治”(~)。唐玄宗时进入盛唐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天宝时期的“安史之乱”()却是唐朝由盛转衰之关键。唐肃宗至唐文宗的中唐时期,有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等内忧外患,导致唐朝混乱、衰退。唐武宗至唐哀帝的晚唐时期,有唐武宗“会昌法难”(),佛教受到极大的打击,唐末政治腐败,“黄巢之乱”()导致国力大衰,最后被梁王朱全忠所灭。唐代石雕佛坐像,石灰岩材质
唐代石雕菩萨头像,天龙山石窟,砂岩材质
唐代石雕佛坐像,汉白玉材质
唐全盛时,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相容并蓄,展现大唐王朝的非凡气度与格局、视野,社会充满生机、朝气,建寺造像兴盛、繁荣,佛教艺术朝向自信、成熟的风格发展,使得佛教信仰更为广泛、普及。唐代石雕观世音菩萨像(局部),七世纪,砂岩材质
唐代石雕佛像,七世纪,汉白玉材质
唐朝造像饱满、磅礴大气、丰腴优美,为此时期重要特征。佛像面相丰腴,体态雄浑,袈裟下摆衣褶悬垂于台座前,台座多为束腰式,具理想化的写实表现。菩萨像脸庞圆润,上身袒露,下着罗裙,腰部束带,衣薄透体,身体呈S型,即头、腰、臀,犹如“一波三折”,极富人性化的动感表现。力士像夸张刻划肌肉结构,健壮有力的造型,为勇猛威武、孔武有力的性格化表现。唐代石佛坐像,上海博物馆藏
唐代石雕佛造像,大理石材质
一、饱满丰硕的石造佛像以上图这尊唐代石雕造像为例,此尊像大部分可见敷泥上彩,部分泥皮剥落裸露砂岩石胎,背部无泥皮,整体似石胎泥塑的造像风格。圆形肉髻,发式左、右分二绺,面相丰圆,阴刻眉线,双耳垂长,颈有三道纹。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与愿印,身着厚重的通肩式袈裟,稍有开襟,衣领搭至左肩后方,整体衣饰为朱红色,搭配绿色衣缘及下裙。左臂及左腿处泥皮剥落可见石胎之砂岩质感,双腿间阶梯状衣褶雕刻线条简洁俐落。整体饱满丰硕,沉稳厚重,雍容大度,富唐代造像艺术的特色。唐代石雕佛造像,石灰岩材质
观音立像,唐代,砂岩材质
二、娉婷婀娜的菩萨造像 上图这尊观音立像多处残留有敷泥及色彩痕迹,身形丰满矮短,头绾高髻,发丝质感刻划细腻,顶上化佛与手持净瓶为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面相丰满圆润,相貌似世间女子,上身袒露,斜披络腋,肩绕帔帛,天衣环绕至右手后垂于台上。下着贴身羊肠大裙,裙上有朱、青、绿等色彩,紧贴双腿衣纹有“曹衣出水”之遗韵,于腹前束带。戴颈饰、臂钏及腕钏,颈饰中央垂有一团花纹饰。胸部、腹部及臀部,显著雕造的丰盈体态,突显女性化形体,身姿婀娜,略呈S型,富人间气息。赤足立于仰莲台上,下方方形台座有刻字,惜字迹已模糊,无法判读。石雕观音势至立像
青铜鎏金观世音菩萨立像,唐代
十一面观音菩萨像(残件),唐代,公元七世纪早期,砂岩材质
石雕十一面观音立像,唐代
三、雄健威猛的力士造像 上图这尊唐代石雕力士上身袒露,肌肉隆起,腰束短裙,露出劲健下肢,帔带从双肩悬垂于臂,有“吴带当风”之风范,彰显雄劲威猛之力道。右手托宝塔,左手持金刚杵,身躯硕壮,浑身肌肉突起,符合人体解剖学,夸张的写实手法,将力士的勇猛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力士像充满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人体雕刻与造像性格的写实功夫,显现精湛的雕刻技巧。透过力士造像的雄健有力造型、面部表情和全身姿态,展现出大唐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此尊石雕力士像头戴发冠,面容英武威严,怒目圆睁,嘴唇宽厚紧闭,嘴角略向下弯曲,愤怒相中带法相森严之感,力士全身肌肉紧绷,颈项上青筋凸起,胸腹皆鼓起乳突状肌肉,腰缠裙带,下身漆裙绕体自然飘动,双腿分立,脚踩夜叉。此尊力士像为盛唐时期力士的典型风格,头戴宝冠,赤裸上身,不饰璎珞,显强壮身躯,双手做执叉执杵状,而同时期的天王像则着重于表现盔甲,姿态常作拖塔或插腰状。从雕刻手法上则更明显的由平直刀法向圆转刀法转变,在表现风格方面,更注重于肌体力量的表现,面部表情真实强烈,身体合乎人体比例,肌肉线条夸张流畅,尤其到了盛唐时期,以此尊力士像为代表的造像风格更加世俗化,表达写实,胸腹部隆起的“梅花肚”成为这一时期典型样式,是为中国雕塑艺术中特有的写意手法。上图这尊青石力士做愤怒相,双目圆睁,张口露齿,锁链交叉披于身前,胸腹部肌肉线条明显,右手佚失,似弓臂提起衣摆,左手似执锏,臂膀筋骨肌肉线条明显,身体厚实,似力量无穷,不容侵犯。天王力士乃是释迦牟尼佛的主要护法之一。常见的力士造型通常头骨较大,脖颈粗,双目凸出有神,宽鼻厚唇,呲牙咧嘴,身披天帛,上身袒露,下着羊肠裙。一般都是成对,常出现在石窟、寺庙等建筑门扉对称的位置上。此尊唐代青石天王力士像肌肉线条表述清晰,采用圆雕这一形式,基本完整的表现了力士的肌体与神韵,虽臂膀、双足皆有些许残损,但身躯依然气势威猛,有力拔山河之姿,为唐代力士风格之典范。上图这尊唐代黑石灰力士像,夸张性肌体语言强烈,展现大唐盛世、无与伦比的“力与美”艺术形象化身。此件力士石像,上身赤裸,身躯微耸,双腿叉开,紧缩小腹,右方胳膊擎举,左方胳膊后撑,全身所有力量,瞬间集中迸发,气势强大威猛,猛爆性张力,穿透性力量,一发不可收拾,足以排山倒海,地动山摇,威震乾坤。力士上身躯像,胸腹肌肉突挺,力道万钧,精湛技法,写实逼真,实与龙门石窟极南洞左侧洞口力士胸腹肚脐间、一连串乳状突起的所谓“梅花肚”力士形象不遑多让;于此,古代无名匠师,充分将护法的唐代力士躯体筋脉隆起,浑身血脉贲张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龙门石窟中的唐代菩萨和力士造像
唐代石雕力士造像
唐代石雕力士浮雕造像
石雕法界人中像,唐代
四、唐代佛教造像中的华严图像在佛的袈裟上雕刻法界诸相,这种造像称为“法界人中像”。此造像形式和华严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艺术的象征手法,创作出以《华严经》为题材的佛教艺术表现。旧译《六十华严·卷第一·世间净眼品第一之一》云:“无尽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或新译《八十华严·卷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云:“佛身普遍诸大会,充满法界无穷尽。”法界人中像的佛身圆摄一切法界图像,即是华严艺术圣境的图像表现。上图这尊唐代石雕法界人中像,佛顶肉髻水波纹发式,面形丰腴,神态肃穆,双手捻指左右舒展,含具瞬间弹指动势。两肩顶处各一乘莲坐佛,表“佛界”。下雕象征宫殿建筑,下饰朵朵祥云,表“天界”。胸前中央刻须弥山,表“法界中心”,束腰形山腰有双龙盘绕,山顶的建筑当为忉利天宫,惜已磨损,两侧有日月形象。跏趺足下佛衣有涅槃像,表“人道”。其下有双手上扬及弯腰屈身的人物,表“饿鬼道”。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悬衣处刻有“畜生道”。垂落莲座之倒三角形法衣下摆,刻有牛头狱卒执矛行刑,罪人于油锅受火刑之情景,表“地狱道”。佛跏趺坐于四方莲台,莲座上每一莲瓣均刻一坐佛,象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华藏法界。《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记载:“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象征卢舍那佛坐千叶莲花台座,其千叶各有百亿国,“一花百亿国”,即大千世界;“一国一释迦”,即小世界;也就是说,三千大千世界,皆有佛于菩提树下成道说法。鎏金铜法界人中像,唐代
佛初成正觉时,开演《大方广佛华严经》,阐扬一真法界无尽圆融之理。“法界人中像”透过丰富的图像,表现华严教主卢舍那佛的佛法内涵。“卢舍那”译作“净满”、“光明遍照”,代表佛的智慧光芒普照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经典因翻译之差异,旧译《六十华严》译为“卢舍那”,新译《八十华严》译为“毗卢遮那”。相应于《八十华严·毗卢遮那品》,《六十华严·卢舍那佛品》云:“无量劫海修功德,供养十方一切佛,教化无边众生海,卢舍那佛成正觉。放大光明照十方,诸毛孔出化身云,随众生器而开化,令得方便清净道。佛于往古生死中,调伏一切诸群生,于一念中悉解脱,世雄无量得自在。”融合十法界于一身的“法界人中像”,象征智慧圆满的报身。透过此佛教造像,提醒我们观照起心动念,起善念就与人天四圣相应,起恶念就与三涂恶道相应。一心具足十法界,契悟“一真法界”,九法界皆销归自性,即是“法界人中像”所蕴含的佛法真义。石雕彩绘佛坐像,唐代,大理石材质
唐代雕塑艺术的成就,如佛、菩萨、力士造像,反映了当时真实生活及现实人间的美好形象,佛教造像走向民族化、世俗化和人性化的艺术形式,展现光华、绚丽的健美风姿,突显典型性及主题性,富人间性和现实性。唐代的佛教雕刻,风格多样、造型优美、技巧纯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来源:温州普照寺
一、佛菩萨头像
1、石彩绘佛像头,唐,高36.5厘米,宽19.5厘米。佛头水波纹发髻,面庞圆润丰满,弓形弯眉,眼睛微睁目光下视,鼻梁高挺,双唇紧闭,嘴角内收,神态娴静恬然。此像传出自龙门石窟,雕工细腻准确,对人物神态的刻画把握得相当准确,为一件难得的唐代艺术佳品。(故宫博物院)
2、佛半身像,唐,高61厘米,宽51厘米,厚25厘米。年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出土。螺发,矮肉髻,发中嵌有髻珠,面圆润,额前有白毫,微睑双目,阔鼻,厚唇,下颌丰满,身着帔帛,袒胸,下身残缺。涂金彩绘有脱落。
(山西博物院)
3、佛头像,唐,高21厘米。年山西省沁县南涅水出土。佛作波纹式高肉髻,面相丰圆,双目微闭,鼻高隆,嘴微抿,双耳低垂,神情安详
(山西博物院)
4、唐代观音菩萨头像,高41厘米。红砂石,立体圆雕。观音菩萨头梳高髻,头戴宝冠,面部丰满,鼻梁直挺,鼻翼圆润,双眉弯曲似柳叶,双眼丹凤而微合,上嘴唇略厚于下嘴唇且微微上翘,被称为"东方美神",是万佛寺遗址中唐代造像中的精品。年四川省成都市万佛寺出土。
(四川博物院)
5、唐代菩萨头像,高22.7厘米。红砂石,菩萨头戴宝冠,双眼微睁,高鼻梁,嘴角上翘,面带微笑。
(四川博物院)
二、佛菩萨坐像
1、佛石坐像,佛束肉髻,面相丰满,二眼微合,抿嘴端坐,神态庄严。身披袈裟,结跏趺坐,露出的前胸和整个身体,显现了唐代造像体形饱满壮硕的特点;硕大的袈裟将盘腿和佛座遮盖,袈裟于佛座处似成下悬的帷幔褶叠,极具质感。整件造像既体现了佛的庄严和宁静;又仿佛是位神情安祥,体态端庄,盘腿入定的高僧形象。此类造像更具写实韵味,是中晚唐造像的典型风格
(上海博物馆)
2、菩萨石像,尺寸:高70cm宽40cm,年代:唐,唐代佛像以胖为美,不仅菩萨像较丰满,佛像也一样显得较肥美,显示出唐朝整个国家的雍容大度,国力强盛。这件菩萨石像为胡跪坐形式,是唐代佳作。此造像六角座,材质为汉白玉。刻画细腻,脸型饱满,眼睑下垂,鼻梁挺直,嘴角微微上翘,面相恬美。细腰着长裙,褶襞刻划富有动感。残缺的双臂,使人联想到“维纳斯”的风姿。
(上海博物馆)
3、邸延果造白石佛像,唐天宝五年(年),残高31厘米。此件造像出土于河北曲阳。佛像内穿僧祗支,胸部系带,外穿双领下垂式袒胸袈裟。头部残缺,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扶膝,结跏趺坐于六角面圆柱形束腰座上,袈裟衣摆下垂。佛像身体及衣纹采用圆雕手法,真实自然。长方形底座正面与左侧刻发愿文云:“天宝五载十一月八日,邸延果、弟□□、弟广朝、丁氏女六娘、□卢氏女二娘,为亡过父、见存母,敬造玉石像一铺,合家供养。”发愿文中的“载”即“年”。自唐天宝三年(年)起至至德二年(年),唐朝颁诏明令,称载不称年,此当依令而行的结果。与北齐的造像相比,河北曲阳唐朝白石造像形体更加丰满圆润,特别是开元、天宝间的作品,如佛、菩萨、力士等更注重肌体的表现,使此一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故宫博物院)
4、石佛像,唐,高.7厘米,宽74.7厘米。石佛螺髻,面庞圆润,两颊丰满,眉清目秀,大耳下垂。内穿僧衹支,外著袈裟,结跏趺坐。该像简洁明快,衣饰的刻划,自然流畅。石佛原出自山西。
(故宫博物院)
5、佛坐像,唐,高26厘米,宽11厘米,厚7.5厘米。山西博物院旧藏。佛作高肉髻,有舟形头光,身着通肩袈裟,结跏跌坐于圆形台座上,左手自然下垂扶膝,右手持物,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台座下端阴刻:“上元元年十月十五日……”,字迹漫漶不清。
(山西博物院)
6、佛坐像,唐,高58厘米,底座直径33厘米。山西博物院旧藏。螺发,高肉髻,耳下垂,面方圆,弯眉窄鼻,下颌丰满。身穿帔帛,内着僧祗支,结跏跌坐于圆台之上,左手自然垂放膝盖之上,右臂残缺。
(山西博物院)
7、佛坐像,唐,高58厘米,底座直径33厘米。山西博物院旧藏。螺发,高肉髻,耳下垂,面方圆,弯眉窄鼻,下颌丰满。身穿帔帛,内着僧祗支,结跏跌坐于圆台之上,左手自然垂放膝盖之上,右臂残缺。
(山西博物院)
8、唐代菩萨坐像,高厘米。红砂石,立体圆雕。菩萨坐在束腰高的方座上,足踏莲花。头饰三株冠,发辨四束;身饰缨络飘带,缨络粗大繁丽,整个造像线条流畅,精美绝伦。年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万佛寺出土。
(四川博物院)
9、张四娘造弥勒佛石碑,造像碑首雕四条蟠龙,龙首向下,分居碑侧;正中雕一小龛,龛内雕释迦佛坐像一躯。正面大龛雕造善跏倚坐弥勒佛像,两手置于双膝,两脚下放向外呈八字形,踏于莲花座上。大龛的正面上、左、右三方边沿刻有:朝议郎行□卅遼城府长史后任泌卅安乐府长史杨□□妻张四娘开元九年十二月等铭文。整个造像显出唐代造像体态丰满、健壮的盛唐气息。
(上海博物馆)
三、佛菩萨立像
1、唐白石胁侍菩萨立像,残高厘米出土。河北省曲阳修德寺遗址。为一立形胁侍菩萨。身姿婀娜,宽肩,挺胸,细腰斜曲,上身略向右倾,腹微鼓。胸部自左肩至右胁下斜系一条帛巾,在左胸部挽成一小结。肩披自然下垂,绕腕后在膝部作两次迴环,然后向体侧飘扬。下系长裙,颈部及腿部佩有华丽的璎珞,赤足立于仰莲座上。
(河北省博物馆)
2、佛立像,唐,高厘米,宽38厘米,厚20厘米。山西省侯马市出土。佛呈站立状,高肉髻,前额宽广,面方圆,耳下垂,身着交领大衣,衣褶均匀清晰,系带搭于左臂之上,双臂均残缺,身体略前倾,腹部微凸。足部残缺。
(山西博物院)
3、菩萨立像,唐,高厘米。年太谷县白城村征集。青石立像,虽头、臂已残,但肌肉、骨骼刻画非常准确。身体造型采用富于变化的“S”形,更显生动优美。丰满的肌肤,微凸的髋臀,流畅的线条,充满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质感。
(山西博物院)
4、贴金彩绘菩萨立像,唐,高57厘米。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菩萨呈“S”形微倾立于一圆形座上,上身袒露,圆润的左肩披搭帛带,下体裙裾轻薄柔滑,可惜贴金与彩绘已大部脱落。
(山西博物院)
5、唐代菩萨立像,高97厘米,红砂石,立体圆形,刻菩萨立像,全身饰璎珞,背面衣裙显露。年四川省成都市北门外喇嘛寺河坝出土。
(四川博物院)
6、唐代金刚力士像,高86厘米,红砂石质,立体圆雕。金刚力士赤足立于方座上,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呈跨式。力士左臂有力的向前摆,上身袒露,颈佩项饰,腰系双层裙和圆弧宽绸带,裙下摆随站势向后延伸。整个力士肌肉鼓起,脚部筋腱怒张,是一个健壮有力的金刚力士形象。年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万佛寺出土。
(四川博物院)
四、个人感受
1、就近取材,材质多样,地域特征明显,有红砂石、白石、青石及大理石等;2、面形丰满方圆,宝相庄严,神态安祥。多束高肉髻,螺发或水波纹发,发中开始出现髻珠;3、体态以胖为美,丰腴肥美,饱满壮硕,雍容大度。挺胸鼓腹,注重肌体表现,贴近生活,写实韵味浓;4、菩萨身姿蔓妙,婀娜妩媚,帔帛婉转活泼,衣纹流动,富有动感。头戴宝冠,身饰缨络飘带,精美华丽;5、台座多为束腰式六角形或圆形座。袈裟衣摆下垂悬搭座前,似成帷幔褶叠,褶襞刻划生动,具有时代特征。金铜弥勒佛坐像,唐代,鎏金铜,H12.4cm
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小型插合式的金铜小像,体积小、雕制精、数量多、流传广,虽便于携带,也易于遗失。此种鎏金铜像从十六国时期所奠定的稳固根基,经南北朝时期的精华篇章,到隋代所造就的艺术结晶,开创了唐代佛雕圆熟璀璨的黄金时代。金铜佛坐像,唐代,鎏金铜,H19.4cm,上海博物馆藏
金铜毗卢遮那佛坐像,唐代,鎏金铜,H20.3cm
隋唐佛教盛世,寺院如林,造像兴盛。如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上》记载:“常乐坊赵景公寺,隋开皇三年置。……寺有小银像六百余躯,金佛一躯长数尺,大银像高六尺余,古样精巧。”又载:“安邑坊玄法寺,初居人张频宅也……因舍宅为寺,铸金铜像十万躯金,石龛中皆满,犹有数万躯。”佛教造像大体上是伴随着佛寺的兴起而发展的,故当时的铸佛盛况可见一斑。唐朝国运昌隆,由于佛教盛行,佛寺发展鼎盛,大量制作佛像的盛况,虽经兵难及法难等浩劫,小型金铜佛像至今尚见遗存。金铜佛坐像,唐(-),鎏金铜,H18.8×W10.7cm
单尊佛坐像。佛像、束腰台座及下方有壶门的四足方台,三个构件分铸后,再插合为一体,佛像背后尚留一榫头,可见原有背光,今已佚失。佛高肉髻,素发无纹,鎏金脱落,呈深黑色。额头略窄,阴刻眉线,鼻翼宽大,双颊饱满,面庞丰润,人中、下颔刻一道凹槽,下颔处亦刻一道阴刻纹,显出双层丰满的下颔,颈部有二道锐利的阴线纹。身着汉式袈裟,衣褶繁复、襞褶劲利,内着僧祇支、边缘饰波浪纹。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抚膝,垂裳覆座、中呈“V”形纹垂下,跏趺坐于八角形束腰莲台高须弥座上,莲座下为四重层次的八角台,下方有较大的四足镂空壶门方台。金铜佛坐像,唐(-),鎏金铜,H13.9×W7.5cm
此像为佛像与背光分铸后,再榫接成一体的组合形式。佛高肉髻,面相方圆,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抚膝,身着袒右袈裟,衣纹简练,雕法拙朴,衣裙下摆飘垂悬裳,包脚趺坐于莲瓣高足须弥座上。身后透雕大莲瓣形光焰眴焕背光,头光内层中心莲花状,外重为透空圆形放射式法轮状纹饰,轴承呈同心圆,条辐工整饰连珠纹,轮辋外缘火焰纹样,富有动感,刀法劲锐。金铜佛坐像,唐(-),鎏金铜,H8×W4.9cm
此尊小金铜佛,仅八公分高,法相庄严,气宇轩昂,像虽小、却有大佛气势。肉髻低平,正面依稀可见螺纹颗粒。双眉高朗,双目微扬,鼻梁挺出,丰颊小嘴,颈有三道,面门圆满,妙好端严。着右袒式袈裟,衣褶厚实立体,身躯雄健厚实,双肩宽阔饱满。右手举起施无畏印,左手置左膝上作与愿印,手指刻划已有些模糊。双足下垂,隐现腿形,悬裳衣纹呈水波状,两侧衣纹自然垂覆,此形式通常为弥勒佛倚坐像。赤足,足尖向下垂放。此像后有两榫,位于头后和背后腰际下,显现原件应有背光及底座之配件,均已佚失。金铜佛立像,唐(-),铜鎏金,H28×W12cm
相较于上述高不盈尺的金铜小像,此鎏金铜像高二十八厘米,饱满富丽,制作精美,圆熟的写实技法,形神兼备的完美表现,堪称唐代珍品。容仪端丽,颜貌舒泰,面相雍容,含眉下视,静穆自若,鼻宽而挺,长耳丰颐。身相严好,胸部圆实,宽肩细腰。身着双领垂肩袈裟,内有僧祇支,袈裟裹身,衣纹流畅舒展,衣褶立体婉转有力,下摆衣纹成“V”字纹,与内僧祇支成内外层次。左手上举,作拈指状,右手下伸,双足端立莲台上。头后留一孔洞,可见背光已失。鎏金澄黄亮丽,留有斑斓铜绿,通体比例匀称。整体造型丰润饱满,洋溢着一种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国祚长达年的李唐王朝,无疑是中国古代历史中较为繁荣昌盛的时代。经过三百多年魏晋南北朝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中华民族被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使唐代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都处在当时的世界前列,以极其辉煌的成果载入历史。在这极盛的大唐时代,中国的佛教以及佛教艺术也达到了它辉煌的顶峰。
盛唐时期,国内再度抛起开窟造像的热潮,当今中华大地上留存许多的是盛唐石窟艺术的创造,龙门、炳灵寺、莫高窟均如此,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达到历史的高峰。
莫高窟唐代造像,按风格不同,也可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在每个时期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表现着其风格的演变和审美思潮的对应关系。
初唐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为形成全国统一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如果说隋朝时还是北周、北齐与南陈之风的并存的话,那么初唐的造像风格则在三家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着只属于大唐一世的统一风格。
甘肃省是一个石窟群集中的地方,唐代作品除了敦煌莫高窟之外,还有庆阳北石窟、永靖炳灵寺、甘谷大像山等,其盛唐时期的作品都很有代表性。
麦积山石窟由于唐代中后期的大地震所以只剩为数不多的几尊造像,但也能够反映出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思潮。
唐贞观六年至天宝十四年是龙门石窟雕刻的黄金时代,尤以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所造窟龛最多,这与唐高宗、武则天推崇佛教并以洛阳为政治中心相一致。唐代窟龛约占龙门石窟总数的60%。从皇帝到皇后,从王子到公主,从文武高级官吏到僧尼,从国内士庶到国外僧俗,都参与了龙门石窟开窟造像的活动。龙门石窟唐代的窟龛规模上大致可分大窟、小洞和龛三类。
在唐王朝统治近年间,四川的造像活动从武德二年至光化二年,在整个唐王朝统治时期一直呈现繁荣景象。佛教造像活动沿着米仓、金牛、阴平、灵关等道,以政治和交通的重要州郡为重点,向四川全境扩展。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四川地区的唐代石窟艺术,大致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其造像的题材和形式大不相同。
佛造像
盛唐时期,国内再度抛起开窟造像的热潮,当今中华大地上留存许多的是盛唐石窟艺术的创造,龙门、炳灵寺、莫高窟均如此,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达到历史的高峰。
莫高窟唐代造像,按风格不同,也可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在每个时期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表现着其风格的演变和审美思潮的对应关系。
初唐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为形成全国统一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如果说隋朝时还是北周、北齐与南陈之风的并存的话,那么初唐的造像风格则在三家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着只属于大唐一世的统一风格。
甘肃省是一个石窟群集中的地方,唐代作品除了敦煌莫高窟之外,还有庆阳北石窟、永靖炳灵寺、甘谷大像山等,其盛唐时期的作品都很有代表性。
麦积山石窟由于唐代中后期的大地震所以只剩为数不多的几尊造像,但也能够反映出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思潮。
唐贞观六年至天宝十四年是龙门石窟雕刻的黄金时代,尤以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所造窟龛最多,这与唐高宗、武则天推崇佛教并以洛阳为政治中心相一致。唐代窟龛约占龙门石窟总数的60%。从皇帝到皇后,从王子到公主,从文武高级官吏到僧尼,从国内士庶到国外僧俗,都参与了龙门石窟开窟造像的活动。龙门石窟唐代的窟龛规模上大致可分大窟、小洞和龛三类。
在唐王朝统治近年间,四川的造像活动从武德二年至光化二年,在整个唐王朝统治时期一直呈现繁荣景象。佛教造像活动沿着米仓、金牛、阴平、灵关等道,以政治和交通的重要州郡为重点,向四川全境扩展。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四川地区的唐代石窟艺术,大致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其造像的题材和形式大不相同。
来源:上海玉佛禅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