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波。图片提供:艺术家。
香港艺术家郑波与社会、生态系统及人类群体相关的艺术实践在近年聚焦于超越人类中心视角的领域,以一种总括性的方式探索了全球多物种现实。他以被边缘化的植物及人类群体为主题进行大规模干预性艺术实践,重新在艺术机构及被遗弃空间中引入荒野的概念。以《住在上海的植物》()为例:在年西岸建筑及当代艺术双年展之时,郑波在上海一个废弃了的水泥厂中进行干预性创作,在厂址被转变成公共广场之前保留了该废弃厂址。郑波在该处种植了许多本地植物,将水泥厂转变成了一个社区植物园,并通过与当地的生态学、文学、中医及建筑领域学者合作,进一步为项目提供语境,在MOOC网站上组织了为期八周的网上课程,并于每周日在水泥厂举办现场活动。这种艺术实践旨在通过当地植物探索上海的历史,激活当下社会及环境问题。
郑波是中国社会剧变的见证者之一。年生于北京,他在成长过程中目睹了国家部分地区愈发富足的转变过程,以及愈发复杂的社会、生态及环境问题。对于郑波来说,向自然及其他非人类主体的复归是迫切的需要,以拓展人类社群及公众的观念,“以考虑跨物种社群及跨物种公众概念。”自然成为了一种延展场域,为面向全物种的平等未来提供了激进的思想及实验场所。
郑波,《花园(肇家浜路62弄)》,。展览现场:“野草”,LeoXuProjects,上海,年7月18日-8月23日。图片提供:艺术家。
《住在上海的植物》预示了后期杂草及植物作品的出现。《WeedParty稊派》(年至今)长期项目探索了植物和中国政治历史的关系。郑波于近期在意大利都灵ParcoArteVivente(WeedPartyIII,年11月4日至年2月24日)第三次呈现了该项目——艺术家过去曾在上海LeoXuProjects(年7月18日至8月23日)及台北立方计划空间(年9月3日至11月13日)呈现该项目。
郑波在近期创作的影像装置作品系列“蕨恋”(年至今)曾于巴勒莫第12届欧洲宣言展(年6月16日至11月4日)及第十一届台北双年展(年11月17日至年3月10日)展出,也将于柏林GropiusBau机构的“GardenofEarthlyDelights”(年7月26日至12月1日)群展上展出。影像作品将生态-酷儿理论的潜能视作是连接“酷儿植物及酷儿人类”的工具,并叙述了台湾一处森林中植物和年轻男性的亲密接触经历。在影像的某一段落,一位男性与鸟巢蕨(Aspleniumnidus,又称台湾山苏)做爱,随后又吃掉了这植物,通过温柔却“非自然”的做爱行为将“自然”的食用植物行为复杂化。
在影像的末尾处,台湾本地的BDSM群体将其活动延展至三种不同的蕨类植物身上——伏石蕨(Lemmaphyllummicrophyllum)、笔筒树(Cyatheaspinulosa)及观音座莲(Angiopterispalmiformis)。作品模糊了生态学及人类性活动的关系,反映了对于生态-酷儿运动的核心批判:这运动仍然是被投射在自然之上的人类需求,仍然不能抵御或消除人类对自然造成的侵害。
郑波,《蕨恋1》,。图片提供:艺术家。
在其即将于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美术馆开幕的个展“道在稊稗”(年6月1日至7月15日)中,郑波探索了在京都崇仁区域发生的、导致了工薪阶层人口骤减的剧烈变化,为该地区提出了一种未来生态解决方案——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的建立就被视作是变迁的催化剂。人类正在走进一种被理论家——及建筑师LiamYoung——称作是“后-人类纪”的时代,而技术和人工智能愈发能够有效地进行计算、管控和建构世界的工作。郑波使用杂草和织物的艺术实践指引我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