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是亚洲最普遍的信仰
农历二月十九,佛教界恭迎观音菩萨圣诞日。观世音菩萨是亚洲最普遍的信仰
观音的最初译名是“观世音”,是梵文阿缚卢枳低湿伐逻的意译,是遇到苦难“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的意思。唐代因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故去掉“世”字,略称为观音。观音是大乘佛教中十分崇奉的一尊菩萨,我国几乎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供有观音像。如天台宗、密宗分别传有“六观音”,禅宗亦塑有各种观音像。净土宗更是把观音作为“西方三圣”之一来供奉。从隋唐以来,民间更是形成了广泛的观音信仰,并逐渐形成了以敬奉观音为主的三个宗教节日,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民间有的将这三日并称为观音菩萨圣诞。
观音菩萨圣诞的起源和依据,现在均无法考定。每逢这三个节日,寺院均要举行庆祝仪式,其一般祝仪是:唱《香赞》,诵菩萨名、《大悲咒》,唱《观音大士赞》、《观音菩萨偈》、念观音圣号,拜愿,三皈依毕。
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大慈与人乐,大悲拔众苦,观音菩萨在现实娑婆世界救苦救难的品格,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观世音菩萨示现度众生,有时候可示现大丈夫之相,有时候示现庄严女人相,以种种权巧方便而引度有情,乃菩萨悲心之所流露。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大乘经藏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国多用观世音来称这位大菩萨,主要是因为《法华经普门品》的盛行,我国通行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普门品》宣说,如果众生在受苦之时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能让其得到解脱。
《悲华经》叙述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曾为转轮王无诤念,他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他出家在宝藏佛前发愿说,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即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
不空三藏所译出的密教《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经》中认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另一名称),又名“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观自在王如来”,在西方清净佛土中,他即现佛身。但在五浊恶世中,他即以观自在菩萨的形像出现。
《大悲心陀罗尼经》载,观世音菩萨亦称观世音自在、捻索、千光眼,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于过去无量劫中已然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然以大悲愿力,以菩萨行广度众生。
传说中的观音道场:
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辅弼,所以他的根本道场,是西方极乐世界。
浙江普陀山:浙江定海的普陀山,本名梅岑,受《华严经》补怛洛迦的影响,改名为“普陀山”。
南印度普陀山(方便有余土):补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又译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简称为普陀山,义净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在此娑婆世界,南印度海边普陀落伽山,是观世音菩萨的古道场
西藏普陀宫:西藏拉萨的“普陀宫”(即布达拉宫),也被视为观音化身处。布达拉之得名,同普陀山得名一样,由梵文的补怛洛迦而来。
最究竟的道场:观世音菩萨能闻声救苦,到处行慈运悲,以此大悲行愿而救度众生,广做佛事。观世音菩萨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即是他成就佛道之所,所以观世音菩萨乃是大悲为道场。太虚大师说:“清净为心皆补怛(即普陀),慈悲济物即观音。”哪里有虔诚的观音信仰,哪里有菩萨的广大慈悲,哪里就是观音道场。
图解中国古代三十三观音圣象顺应娑婆世界众生的需求,在不同时代、地区,观音菩萨往往会形成某些固定的形象。最有名的的是手拿杨枝净瓶充甘露滋润悲苦众生的杨柳观音和身披白色长袍的白衣观音。
三十三观音并非化现各种形象,而是观音菩萨本身不同形貎,而且不是密宗式变化形相,只是以姿态、场景与所持法器区别。何以又成三十三身之数,则仍应与《普门品》、《楞严经》所述观音应化数有关。此类观音各相之间也不是严格区别,很多特征并不是唯一的,有些观音像图既可作此解,亦可为彼说。
杨柳观音:右手持杨柳,踞坐岩上,手持净瓶。
龙头观音:以不同姿态乘龙显圣于祥云中,是化身天龙之身。
持经观音:箕坐岩上右手持经卷若读书,也有一说释持经为声闻身。
圆光观音:身后有火焰圆光,大放光明。或释圆光为普门品中“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相应。
游戏观音:五色祥云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与普门品中“或被恶人受,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相应。
白衣观音:敷草坐岩上,左手持莲花,右手结与愿印,身着白衣,处白莲花之中,或结定印以为是比丘与比丘尼的化身。
莲卧观音:双手合掌,在莲叶上作半卧姿,表三十三观音之小王身。
泷见观音:在高山倚岩而坐,坐眺望流泉飞瀑,表普门品中“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之意。
施药观音:常为右手拄颊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莲花,表示观音无时不在惦念世间疾苦,考虑拯救众生。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鱼篮观音:脚踏鳌鱼背上,手提盛鱼的竹篮,或为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西游记》中对此形象有发挥,因而在民间影响很大。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遇罗刹鬼,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德王观音:趺坐岩畔,右手持杨枝,左手置于脐前,表三十三身之梵王,梵王乃色界之主,其德殊胜,故称德王。
水月观音:作观水中月形状,以喻诸法如水中月而无实体,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之辟支佛。
一叶观音:又作莲叶观音、南溟观音。乘一片莲叶漂浮水上,故有此名。相传日僧道元自中国返日时,遇暴风于南溟时即默祷观音,忽见大悲尊乘一莲叶浮于海上,风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观音像奉于南溟观音寺,故有此称。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宰官。
青颈观音:青颈观音,其像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为杖、莲花轮、螺四种,身色为红白,颈为青色。传为观音降魔解救众生,为不使毒药传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颈呈现青色。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佛身。
威德观音:箕坐岩畔,左手持莲花,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天大将军身。
延命观音: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颐,头戴宝冠设阿弥陀佛之圣像。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
众宝观音: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弯膝上。或释为表卅身中之长者。
岩户观音:端坐于岩洞中,静思入定。或释为表普门品中“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能静观音:伫立岩畔,两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或释为表《普门品》中“为求金银琉璃……等宝物,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阿耨观音:佛教传说阿耨达池位于瞻部州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记》亦有提及。阿耨观音名即由此而来。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阿麽提观音:常乘白狮子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鱼、白吉祥鸟、凤头箜篌。为密宗所奉,表无畏之义。或释为表卅身中之毗沙门身。
叶衣观音:敷草坐岩上,身穿千叶衣。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之帝释。古印度东南部就有一个夏帕拉族,以树叶为衣。婆罗门教女神亦有此形象。
琉璃观音:又称:“香王观音”、“高王观音”、形象为两手捧一琉璃壶,乘一莲瓣浮于水上。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自在天身。
多罗尊观音:多罗意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莲花,为密宗所奉。或释为《普门品》中“或值怨贼绕,各值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蛤蜊观音:居于两扇蛤蜊壳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此像缘出唐文宗食蛤,遇观音现于其中的故事,也释为表三十三身中菩萨身。
六时观音:作居士装束,表三十三身之居士,以佛教徒每日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奉供不断,故名。法隆寺中似有六时观音。
普悲观音:衣端受风立像,表大自在天身。
马郎妇观音:妇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的妇女身。
合掌观音: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婆罗门身。
一如观音:形象为乘云飞行空中,右手持说法印,能制伏雷电等魔扰。普门品中有:“云雷鼓掣电,降雹澎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配图的经本多画有雷电降电与观音埸面。
不二观音:双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于莲叶之上,身着天衣,飘然自得地浮于水面。表执金刚身。
持莲观音:手持一莲花,站或坐在莲叶上,多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童男童女身。
洒水观音:又称“滴水观音”,一手持瓶作泻水状,一手作法印,或持杨枝。表《普门品》中“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在以上三十三观音之中,约只有白衣、青颈、多罗尊、叶衣、阿摩提五观音于经轨有据,有梵名,且是密宗所奉之。白衣像现胎藏曼荼罗观音院西北隅,白表清净菩提心,因而住白莲花着白衣,密号为离垢(离苦)金刚、系令一切苦恼消除,转不吉为吉祥的菩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