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愿文注思考题及讲解视频13

《西方发愿文注》思考题13课

五、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1.为什么要求佛护念?应当如何落实?2.阿弥陀佛护念众生的心是怎样的?3.“禅观”指什么?如何总观?4.既然要专持名号,为什么又说要观想?5.观中见佛会着魔吗?为什么?6.如何认识所谓的“魔事”?7.修净土防范着魔的根本是什么?

参考答案

6.为什么要求佛护念?应当如何落实?答:因为祈求佛的护念是他力法门的根本,净土法门是他力法门,所以要求佛护念。如果不求佛护念,就成了自力法门,而自力法门是难行道,修行成就很困难。

如何落实呢?

一是不要落在偏自力上。在修行过程中,时刻不忘求佛护念,即使是信愿的生起,也要求佛护念,让佛加持我生起信愿。因为佛大悲周遍,只要祈求必能得到加被。虽然佛大悲周遍,但是不祈请也得不到护念。千江有水千江月!皓月当空,水净则月现,水浊则月隐。求佛护念也是这样,有感才有应,主动祈求才能和佛感应。

二是不要落在外道对神灵的那种祈求上。外道认为,只要和神灵搞好关系,神灵就会让我升天,如果得罪了他就会被打入地狱。而佛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求佛护念也不是说心外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佛给了我什么,实际都是自心的转变。与佛相应也是自心清净,得佛加持也是自心清净。

三是求佛护念要专。心要专,对境也要专,一心专求阿弥陀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这样容易相应,因为阿弥陀佛和我们最有缘。相反,如果修的时候,功课多而杂,没有核心和章法,得利益就不多。

四是提高自己的知见。从事相上说,弥勒、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势至分别代表了大慈、大悲、大愿、大智、大行、大力。但从究竟来说,阿弥陀佛是圆满的佛,所有这些功德他都具足。或者说,弥勒、观音等就是佛的大慈、大悲等功德的不同展现。一旦知见圆融了,求佛护念只要求阿弥陀佛一佛就全了。

2.阿弥陀佛护念众生的心是怎样的?

答:省庵大师说:“阿弥陀佛”下五句,明护念之心。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这五句,表明了阿弥陀佛护念的心。

又说:诸佛心者,是大慈悲。以慈悲故,则有誓愿。以誓愿力,则当证知。由证知故,复当哀愍。以哀愍故,必应加被。此弥陀护念之心也。

诸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心,是一种无缘大慈。以无缘大慈悲推动,发起了无量誓愿,比如四弘誓愿等。因为誓愿圆满而产生出大威神力,必然以六种神通证知我的所作所为。比如,佛有天眼通,行人一礼拜,佛就能证知;佛有天耳通,行人一念佛,佛就能证知;佛有他心通,行人一发起菩提心,佛就能证知等等。佛是“正遍知”,能够证知我的一切。因为证知的缘故,必然会哀愍我,佛对于众生时时刻刻“如母忆子”。以哀愍的缘故,必然以佛力来加被我,因为佛和众生实际是同体关系,佛的加被是法尔发出来的,不用刻意造作。

总之,由于佛大悲周遍、大悲圆满,必然发出广大的誓愿,进而以威神力证知我,哀愍我,加被我,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护念之心。

3.“禅观”指什么?如何总观?

答:省庵大师说:“禅观”谓十六观,始从日观,乃至九品往生。

在这里,“禅观”就是指《观无量寿经》里的16种观法,分别是:日观、水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坐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

如何总观呢?

省庵大师说:或具观十六,或专一观。言一观者,且指总观。谓观己身坐莲华中,作莲华开合想。莲华开时,弥陀、圣众俱放光明,来照我身,水、鸟、树、林皆演妙法,此名总观。或但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垂手提携,己身胡跪华中,亦可。

在观想的时候,这十六观可以从前到后一块观,也可以专修一观。

修一观,可以依总观,可以修第十二观也可以修第十三观。第十二观就是普观: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第十三观就是杂想观,观想高一丈六的阿弥陀佛圣像,站在池水的莲花上空,垂手提携现接引相,观想自身胡跪在阿弥陀佛面前的莲华中。

4.既然要专持名号,为什么又说要观想?

答:省庵大师说:终日持名,暂时观想,以观助念,念则不散。纵令心粗境细,亦可托像而观。复何碍乎?禅观是醒时,梦寐是睡时。或醒或睡,皆得见佛。若不观想,则见佛为难。

持名和观想不矛盾,观想不影响专持名号。二者有主次之分,持名为主,观想为次。二者可以兼修,可以用观想来辅助持名,使得自心不至于散乱。

虽然善导大师说末世行人心粗境细、观难成就,但是也可以依托佛像等外境,通过观想来摄心。虽然真正的禅定修不起来,但可以起到摄心的作用,来辅助持名念佛,并没有什么妨碍。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一谈到“专持名号”就走向极端,认为除了佛号之外其他都不能碰,否则就是杂修,杂修就往生不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行者根据自己的缘分,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随分随力地修观想,不但不会妨碍,而且是一种增上助缘。四种念佛,也并不是说只能“持名念佛”,观想、观像也可以,如果能够“实相念佛”的话那就更好了。所以,佛法的修持一定要圆融。

如果不辅以观想,那么想要如发愿文中所说醒时(禅观之中)、睡时(梦寐之际)都能见佛(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则比较困难。

5.观中见佛会着魔吗?为什么?

答:观中见佛不会着魔。为什么呢?

省庵大师回答:参禅人本不念佛,而佛忽现,此则心境相违,名为魔事。念佛人本自观佛,佛随相现,此名感应道交,非魔事也。

参禅的人要断除一切相,如果没有修念佛,而一个有形有相的佛现在心前,这时候就是“心境相违”,所观的心和所现的境不一致,这叫魔事。

念佛的人就不一样了,本来观想忆念佛,佛就随着观想而现前,这就叫“感应道交”。就像千江有水千江月,本来就是让心清净使得月亮现前,现在心净了,月现是正常的感应。因为心境相应,所以不是魔事。

总之,心境相违是魔事,心境相合、感应道交不是魔事。

6.如何认识所谓的“魔事”?

答:《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问:何故名魔?答:断慧命故,或常放逸而自害故。”

因为能断掉人的法身慧命,影响解脱生死,或者说能够让行人常常放逸懈怠,损害自己的功德法财,所以这些东西都叫作魔。

《大智度论》:“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劫夺法身慧命,损坏功德善根的,都是魔。

对净土法门来说,损坏信愿的就是魔;促进信愿的,就不是魔。

实际魔不在外面,而在自心。

认识“魔事”也要辩证地看。生病看似影响修法,但是如果通过生病能发起厌离娑婆之心的话,就成了修法的助缘。比如,蕅益大师的示现:本来参禅已经开悟了,但有一次示现大病一场,想吃也吃不了,想睡也睡不了,坐也不行,躺也不行,最后宗门的境界用不上了,功夫不得相应,只好痛哭流涕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发愿往生。就这样,大师七天七夜不吃不眠,一直痛哭流涕地念佛,对净土法门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大师曾经说过:“病是吾辈良药,消尽尘寰妄想,觑破此身虚幻,深明苦空无常无我观门,皆赖有病境耳。”

7.修净土防范着魔的根本是什么?

答:省庵大师说:然须了知,所见之佛如水中月,非有非无,不可取著。若生取著,则恐反成魔事。切宜慎之。

即使是心境相应、感应道交,使得佛现在心前,也要具足正知正见。必须知道,所见的佛如水中月、镜中像、梦中事,虽然有一个形相,但不是实实在在的,不要执著。

如果产生实执,一是会产生傲慢心,觉得自己修行很了不起;二是有一种炫耀心,到处炫耀,影响精进修行;三是只想见佛,把信愿放到了一边;四是一旦佛不现前,心就急躁,越想见佛越不能现前。

总之,一旦产生执著心,就可能成为魔事,这些都是修行的大病。净土法门的核心是信愿,凡是影响信愿的境相都不可取著。

莲池大师在《西方发愿文解》里说:“精诚之极,感应自然。或不精诚,与精诚未极,则不能也。然行人但须一心精诚,不必因此生著,作意求现。”

南无至心皈命礼西方阿弥陀佛,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授课内容:《西方发愿文注》讲解视频13

授课法师:圆信法师

敬请大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yf/79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