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井陉10古村落之汪里村

汪里村坐落在大山深处,是真正的世外桃园,从省道S转入乡村小路后,还要走10公里的山路,不过现在是水泥路了,相当好走,就是个别的地方有些窄。

汪里村原属山西省平定县测鱼乡,年测鱼乡划归井陉,现在属井陉县苍岩山镇,与平定县一山之隔。

汪里村原名“王儿村”。相传汉代末年就有刘氏在此居住,当时有一帝王路过此地宿夜,故此得名“王儿村”,后来此地山多水缺,乡人盼泉多水注,故改名“汪里”。现在村里“李”姓为大姓。

汪里村中有一条水沟,早已干涸,它将村落一分为二,因此汪里村分为河东区和河西区。

井陉的古村落中都有古树,少者一两棵,多者十余棵,所见最多为古槐,除此之外还有古柏、黄莲树、椿树、楸树、皂角树和白杨树等等。但汪里村村东的“寿圣寺”旁的山坡上,非常集中地长着三四十棵柏树,真的是相当罕见。这些柏树扎根于山坡上的岩石之中,许多树根露出地面,几个树的根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虽然冬至已到,树上的技叶依然苍青翠绿。

这些柏树的树龄早已无从考证,估计大多在五六百年以上。村民说有些细点的树,也不一定树龄短,只是因为它所在的地方土少,缺乏土壤,吸水少,成长慢造成的。还有一些胳膊粗的小柏树,是从大树的根部滋生出来的,算是儿子或孙子辈的吧。

在早年间,村边山坡上的柏树比现在要多的多,但因为村民盖房,烧火的需要,村里其它地方的柏树都被砍伐了,只剩下了“寿圣寺”周边的这些柏树。因为大家都对神灵的有些敬畏,不愿砍伐寺庙周边的树木,所以这些柏树才幸免遇难。

先说说村东山坡上的“寿圣寺”,建于明代,又名“石佛寺”,因寺内供奉五尊石佛像,中间三尊为三世佛,两侧站立两尊罗汉。寺内石碑众多,现存最早的是嘉靖二十年的一个石雕莲形香盆,其次还有嘉靖二十五年、崇祯、清嘉庆、光绪、同治等年代重修碑记。(部分石碑图片及内容)

据村民讲,原先寺里的石碑更多,但是在上世纪的动乱年代,不少被砸毁了,也有不少被埋到了地下。后来村里有了电磨,还有人用一块石碑当了电磨的底座。

去往汪里村的乡间小路边,有好几片冰瀑,大概有十几米高。

横跨两山之间的灌溉水渠,上写“大坪渡槽”,此处属“大坪村”

汪里村戏台,建于文革期间

汪里村村委会

一户人家的大门,挺有特色,因大门坐北朝南,所有门楣上写“望南山”

这就是那片柏树林,坐落在“寿圣寺”和“观音庙”旁的山坡上

坐南朝北的“观音堂”

观音堂门前的对联:“老母太古大古老”,“王儿生民生王儿”,横批:“老母胜地”

扎根于土石之中的柏树

在“寿圣寺”和“观音堂”之间有一座小碑亭

碑亭内破损的石碑

“观音堂”对面的“寿圣寺”

一个莲形香盆石雕,石柱四面都有字,依稀可以辨认它建于明嘉靖二十年

这就是“寿圣寺”,建于明代,又名“石佛寺”,因寺内供奉五尊石佛像,中间三尊为三世佛,两侧站立两尊罗汉。在文革期间,石佛像的头被毁坏,佛身被深埋,后来佛像又被重新供奉,并重新修补了头部。

这个小门有两户人家,门两侧还有文革期间的标语,左侧看不清了,右侧是“共产党万岁”。门口放了好多石头,之前看过一篇报道,说汪里树有个位村民叫李添兵,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捡石头”。十几年来,他已收集了多块奇石,这些石头当吃不当穿,有人来高价收购都不肯卖。估计这是他家

了解汪里村部分石碑图片及内容,点这里:井陉古村落之——汪里村,部分石碑图片及内容

了解更多古村落,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yf/85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