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北京满、汉两大民族尤其注重婚丧嫁娶诸事礼仪,在北京传统文化中可以列为一道绚丽的风景线。然人生无常,有生就有死,呱呱落地的婴儿即迈开了走向死亡的第一步,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清代,京城一带的丧葬礼俗自然是古周礼的传承和继续,甚至融入了一些符合当时社会环境及地理环境的需要。
丧葬礼俗按照亡故年岁有幼丧、成年丧、老喜丧之分。北京也有称之为“小口”的(即成年丧)。
近年来,京城地区极少见到盛大的丧葬仪式,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一就是许多年轻人主张“新事新办”,不等老人三天期满就要急着往殡仪馆进行火化以例行入土为安。这都是对于亡者的不尊重。再有,到处高楼林立。很少看到有大块场地供人搭大棚办丧事的。一切从简,也怕扰民。之三,则是源于对于老规矩老说辞不懂的缘故。还有多种原因,不再赘言,总结起来则极大地闭塞了北京地区丧葬礼俗的京味儿文化的影响性及作用性。
就此机缘,卖弄一二,愚人所言仍有纰漏,望明人给予指正,愿与诸位交流。只为有更多的人知道北京地区的丧葬礼俗仍然存在,并没有消亡。
一、落炕
旧京,家中有人身患重病或绝症,病人一旦沉疴不起,即谓之“落炕”。落炕即是言其人已不能行动、站立,甚至神智昏迷,就离死期不远了。这时,家里人要时时留人看守照料,以便准确地记录家人死亡的地点及时间。
家族中的长辈如叔父、伯父及有功的长子之男者在临终前要移至正房正中安放,等待亡人咽气,谓之“寿终正寝”。家族中的长辈之女者在临终前要移至正房正中安放,等待亡人咽气,谓之“内寝”。过去一些大家庭中有偏房(妾)未扶正的及上面仍有长辈的一般就不移屋了。
北京人对于亡人咽气的时候也有说法,谓之“男怕初一,女怕十五”和“交节气”。说是病人气脉衰微,过不去交节的时候。再有一个,凡属大节气的头天,不是“四离”就是“四绝”,这是最不吉利的日子。所以民间忌讳在这个时候嫁娶、生育或死人。“男怕初一”说的是阴历每月初一,过了初一这天,亡人还能再活一个月。“女怕十五”也是这个意思。
到了“落炕”的阶段,家里就要开始准备给亡人办后事了。过去没有影像时要准备牌位,或者请人到家里为死者画遗像,作为办事时使用。
二、换床
旧京习俗认为,人死不能背着床走,即是要在亡人咽气前将亡人移到由杠房(即棺材铺之类的丧葬店铺)租赁的“吉祥板儿”上为之安放。吉祥板上搭有四季花、牡丹图案绣片,四周挂红布围子带穗子。家中穷困租不起吉祥板的,一般将自家屋门拆卸下来架上两个长条板凳也可作为亡人临终换床之用。
还有一种说法,换床谓之给临死之人“冲喜”。也确有传闻,临死之人,换床冲喜,有所感应的。一般换床由长子,没有长子的由长女抱头,次子或次女抱腰,三子或三女抱脚,并叮嘱:“爸(妈)给您老人家换床啦,冲喜冲喜!”然后将病人头朝西脚朝东地放在事先搭好的灵床(吉祥板)上,取“西方接引”之意。
三、衣殓
衣殓,顾名思义即是给病人穿寿衣,北京地区谓之穿“装裹”。照例是在换床之后,未咽气之前,将亡人的衣服穿戴整齐,让亡人穿着衣服走,而不是光着走(即亡人咽气之后再穿寿衣)。寿衣也分大衣小衣,小衣指亡人贴身之内衣、内褂、内长裤,也叫小殓;大衣指亡人最外一层官服,也叫大殓。过去,三日举行小殓,五日举行大殓。而今,多以穿戴大衣、小衣为“小殓”,将亡人移入棺材为“大殓”(也叫“入殓”)。
寿衣形式很多,有些妇女生前就为自己准备好了“装裹”以备死后穿戴,谓之“自己做的穿着舒服、得体”。
基本上,男式寿衣多为深蓝、大黑、古铜底儿金团花的老式绸子棉袄或绣龙、海水江牙的官服,深色瓜皮小帽,黑色、深蓝色棉布鞋底绣莲花的福字履老头棉鞋。女式寿衣多为古铜、枣红、黑色底儿金团花的老式绸子棉袄裙或绣凤、海水江牙的官服,黑色观音帽,嫩色棉布金团花儿鞋底绣莲花的锁口棉鞋。男女都是棉布白袜。在吉祥板上还要铺上褥子,一般家庭讲究要“三铺三盖”,极讲究的为“九铺九盖”取“上品上生”之意。一般三层褥子为黄色绸布,亡人盖的要为白色绸布,谓之“铺金盖银”。讲究一些的还要在铺盖上绣“暗八仙”(即八仙手中所拿的法器,暗八仙为汉钟离的芭蕉扇、铁拐李的拐棍葫芦、张果老的响板鱼皮鼓、吕洞宾的七星宝剑、蓝采和的花篮、韩湘子的笛子、曹国舅的阴阳板、何仙姑的荷花)、“二十四孝”、“十八罗汉”等寓意孝道、往生主题的图案。或有直接从寺院请“陀罗尼经被”与亡人铺盖的。亡人头枕面绣大公鸡或形似公鸡形状的“鸡鸣枕”,取“金鸡报晓、南柯一梦”之意。脚蹬绣满莲花荷叶的莲花脚枕,取“脚跐莲花、往生净土”之意。大户还讲究为亡人放上手枕,即将手腕放于手枕之上,取“四大皆空”之意。还有头枕金线绣莲花的“平金枕”及鞋的前脸左绣蟾蜍右修天鹅中间绣莲花的。
寿衣无论内衣外衣,一律不钉纽扣,因为“纽子”与“扭子”谐音,扭子、扣子都是不吉祥的意思,故寿衣均为钉“飘带儿”,带子取“后继有人”之意。衣料多用绸布,不用缎布,缎子与断子谐音,内外衣的件数必须是单数,以避免“重丧”。这些都是为子孙后代兴旺昌盛所着想的。不无道理。
亡人身上盖的白色绣片绸子布不能叫被子,被子与背子谐音,遂取名为“衾单”。亡人左手握黄手绢,右手握白手绢谓之“左手金、右手银”。
咽气后,将事先用大红纸包好的茶叶包夹在亡人口中,避免最后一口恶气扑向活人。将双脚用“麻莲绳“捆绑,谓之“绊脚丝”。实为防止诈尸之用。到此衣殓完成。
四、倒头礼
倒头,即为寿终之意。即时要先烧“倒头钱”,然后为亡人准备长明灯(即用棉花捻成长条粘上食用油为亡人照明所用)、打狗棒、打狗饼(将和好的大小一样的面团插上三或五根竹签上用火烧糊为打狗棒,将和好的面在锅中不放油干烙为打狗饼。均为亡人出殡前辞灵所用)、香蜡、烧纸、三杯清茶、一杯白酒(以表亡人一生的苦情)、四种点心、四种水果、烧纸泥盆(泥花盆)。
过去有些讲究的人家还要用彩子(北京棚铺的一种彩色布艺扎花装饰)搭个灵龛。灵龛出厦(音煞)额前出五个“飞头”,每个飞头上悬三个彩色布艺扎花绣球。甚是美观。一般的灵龛都搭于事先搭好的月台之上,以显出活人以“死者为大”的尊重。
灵龛搭好后将亡人影像或牌位置于正中,影像前放一碗白米外面糊上一层白纸,谓之“倒头饭”,将事先准备好的打狗饼插入白米内,将打狗饼放在“倒头饭”上。左右各放置一白蜡,“倒头饭”前放三杯清茶和一杯白酒,依次是四种点心、四种水果,再留四碟炒菜的位置以为第二天中午为亡人供饭所用,最前端正中为香炉,长明灯按照男左女右的方位置于香炉的左边或右边。正中下方为烧纸泥盆,也是为亡人上路前所用。再将亡人生前所用的枕头用剪刀豁开一个口子,放置于灵龛下方。
一切准备就绪,由家里人一起以亡人的岁数为准数出相应张数的烧纸用麻绳捆绑吊于一根竹竿上,依男左女右的方位悬在自家大门口,谓之“挑钱纸”。街坊邻居一般通过看这个大概知道某人家里的什么人去世了。也是向外传播家中“落丧”的一种标志。
五、穿孝
丧服也叫孝服,北京另称之为“孝袍子”。原为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本出自周礼,乃儒家礼制,后释、道兴起,又被引申为为亡人“免罪”,家属“赎罪”。
孝服在北京地区也极为讲究,男女各有不同。男女众穿孝,一般均为白布、大领、钉飘带儿大白孝袍子。男众头戴口袋底儿式的白布孝帽子,前额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以此类推。孙辈则要在棉球上再钉块红布,谓之“钉红儿”,外孙辈则钉蓝布。重孙辈则钉块粉布,孝袍子肩上依亡人男左女右的方位钉两条红布,谓之“钉双补丁儿”。女众例用“麻花包头”和“搭头布”(即用粗白布拧成麻花,粗细大小近似蒜辫。捻成圈如帽口大小,将“搭头布”置于头顶再套上麻花布圈,前高后低,形成桃形花圈装,谓之“麻花包头”)。男女众均要腰系“孝带子”,脚穿绷白布的孝鞋。若是仍有父母一方在世,则鞋后跟儿留出一寸不绷白布,若父母均不在世,则孝鞋不留青后跟儿。孙辈则在鞋后跟儿处绷出一寸红布来。
俗语云:父死守孝一年半,母死守孝整三年。在守孝期间,年节不得走亲戚串门,不得贴春联挂喜字,一切结婚、生育都要等孝满后再进行。守孝第一年穿白孝服,第二年换青(灰色)孝服,第三年着素服。
六、请人、开殃榜
一切准备齐全后就要请家里的直系亲属及远方亲戚前来吊唁,也谓之“奔丧”。
开殃榜,即找风水先生到家里通过罗盘察看亡人何时由家里哪个地方走,并选定出殡及安葬日期、时辰。这只在旧京可以看到。于今,北京城内早已没有“开殃榜”这个职业了。
七、选寿材、棺殓
选寿材即是为亡人挑选棺木。过去,北京城内街面上多有棺材铺,店铺门口挂着幌子。平民选寿材多以杨木、椴木、柏木为主,皇帝、皇妃等有以金丝楠木为寿材的。做棺材的木料有其固定的成例,不能随便用料。俗云:“桑、皂、杜、梨、槐,不进阴阳宅”。
汉民对于寿材很讲究装饰。多以棺材前脸儿为“五福捧寿”,后脸儿为“脚跐莲花”的描金图案为主,也有棺材两帮画暗八仙的,画十八罗汉的,画寿字的;也有棺材盖画龙凤,两帮画串枝莲的。棺材盖上照例有三个银锭式的“销眼”,装殓的男人则左边一个,右边两个,装殓的是女人则右边一个,左边两个,男左女右,取其单数。
棺殓即是入殓,顾名思义,就是将亡人移入棺材内安置。现在北京城内已经见不到大棺材,所以基本上入殓多是在灵床上举行。
入殓,要将亡人的脸用二锅头占棉花擦洗,亦叫净面。再将衾单盖住亡人脸部(入殓前,亡人是没有盖脸的)。全家举哀。将棺材盖盖上,将三颗大钉子钉入棺材盖上的“销眼”,但只钉入三分之一,待到出殡辞灵时再将钉子全部钉入,谓之“下销”。
八、接三
接三,即旧时死了人,三天之夕必须接三,北京也叫“迎三”、“送三”。接三之日即是办丧事的第一个高潮,白天大门外有“门吹儿”即唢呐、笙、锣鼓等为丧家报丧而用的。男女奔丧的曲调和鼓头都不同,一般丧主听到门吹儿奏的曲调就知道有人来奔丧了,需要马上跪于灵前等待前来吊唁的人。
中午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给亡人“供饭”。由丧主准备四种炒菜,一碗汤及一碗白米饭,将两支筷子插在饭上,全体孝男孝女依次跪好,从最小辈开始往上传,长子跪于最前面,传到长子手上时,长子举过头顶,并说一声:“爸(妈)您吃饭!”由“门吹儿”的乐手奏《小开门》,供饭过后,全家人依次到灵前磕头,举丧。场面极其悲痛。
傍晚6点左右则有铙钹和鼓来演奏,谓之“文场”。之后有吹打乐进行演奏,直到九点左右,举行品咒、转咒及送三仪式。
品咒是由寺院请来的和尚为亡人做超度仪式,品咒内容大概如下:上赞念《迓古令》(清净妙香普遍十方供养灵山大法王愿诸佛来降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两称)南无求忏悔菩萨摩诃萨(一称)),众念《大悲咒》、《心经》各一遍、《往生咒》三遍,下赞念《五声佛》(迎三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菩提妙法遍庄严随佛处处常安乐)。然后长子肩扛挑钱纸(男左女右),跪于灵龛前,和尚走到灵前为亡人转咒。
转咒多以《往生咒》三遍,“南北混儿”《二十四孝》一遍为主要内容。这时,除长子跪于灵前,丧主按照男左女右的方位跪于棺材两侧。然后到亡人生前住过的房子为之净宅,多念《七佛灭罪真言》或《解冤咒》,众念《五声佛》终。然后等着丧主为亡人送三。
送三时,长子肩扛挑钱纸,前面有纸糊的驴车和两个钱箱子,北京地区多以“菊花青”的骡子及馒头顶的木轮车为普遍,两个钱箱子谓之“杠箱”。石景山地区则没有车,单有一头驴,原因即是石景山过去多为山路,马车走起来不方便,故以骑驴为主。送三队伍浩浩荡荡,多以选择往正西或偏西方向送,取“西方正路”之意。焚化驴车的意思是让亡人的灵魂跟着挑钱纸走,然后到了送三的目的地,将挑钱纸点着扔在驴车上让亡人坐着驴车上路。在没有焚化之前,照例要用菜刀将驴的后腿砍折,以备不让走回头路。焚化车马时,丧主全部跪于地上举哀。待往回家走时,第一不允许哭着回去,第二不允许走回头路,一定要从另一个方向回家,怕的是把亡人的灵魂再带回去。
九、放焰口
然后,就是特有的超度仪式——放焰口。何为焰口?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阿难尊者在林间入定之时,其夜金乌西坠,玉兔东升,风袭怪来,山林巨响,尊者开眸视处,乃见一人身如蓝靛之青,发若丹砂之赤,眼耳鼻舌之内烈焰腾腾,骷髅手足之间极生刹刹,臭气远澈,不可近闻,尊者问曰,汝名何类之精,汝乃甚生之物,如斯丑姹,形状饥羸,其鬼高声告报尊者曰,我名焰口,号曰面然,五百年不闻江水之名,千万劫常受饥虚之苦。焰口实为鬼王名号,是观世音菩萨所变化,其本质乃是要以此陀罗尼法超度阎浮提界诸恶众生脱离苦海。所以焰口也是一部经,叫做《瑜伽焰口》。
在《瑜伽焰口》之前还有一个小型法会,名叫《地藏十王宝灯》,北京地区叫做《传灯焰口》。主要是以“花、香、灯、塗(音图,水义)、果、茶、食、宝、珠、衣”的“十供养”恭请幽冥教主本尊地藏王菩萨及地狱十殿阎君莅临法会。每一种供养都有一个佛赞,有一个佛赞是北京地区佛事曲牌(简称佛牌子)中最有代表性的《雁留声》,其唱词内容较多出自于《佛说阿弥陀经》上的内容,也是通过这首佛牌子向众生宣扬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种种之好。唱词文雅,极有文学气韵:“西方界我等导师阿弥陀圣庄严极乐国净妙无过黄金殿白玉楼阁九莲池金沙地八功德水涌金波宝树往交罗优昙花结座七重栏循绕莲河风动舞娑婆山水之音和频伽鹦鹉演摩诃彼佛国远胜娑婆无恶道有甚咤波六时瞻礼妙伽陀一念净无过十万里八千程弹指已过有缘念佛莫蹉跎宝华台无量寿顶髻旋螺观音势至参遂座展玉毫垂金手拔济有情出奈河功德林中菩提树下齐正妙果闻梵音听玄歌顿悟无生证波罗金辰大众演金科愿祈檀那福寿多”。然后依次恭请地藏菩萨,秦广、楚江并宋帝、伍官、阎罗、卞成王、泰山、平等二冥君、都市、转轮十殿主莅临法会。法会回向之后到了灵前还有一个佛牌子叫《叹十殿》,这在京城已不多见。不过《传灯焰口》这种形式极度面临失传。
然后才是将近六个小时的《瑜伽焰口》施食法会。为亡人超度灵魂往生天界,为丧主祈福消灾。
焰口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是以“金刚上师”为主法的法师坐在佛像后面,远处望去好像是佛菩萨在开示说法一样,类似于现在的“双簧”形式,所以也说放焰口是替佛说话,不能胡来。京城管“金刚上师”(主法的师父)叫做“放正儿的”(即为放焰口的正座)或叫“了事的”。焰口的程序从拜座开始,先参面然像(即工笔彩绘鬼王画像,鬼王头顶祥云处示现观音菩萨法相,左右两边有酆都城楼、九种十类鬼,左下角为五位师父身挂花缦放焰口),再到灵前请灵,然后拜佛菩萨,焰口施食法会开始。一台焰口最普遍的只有一位主法,规格大一点的叫“三大仕焰口”(即三位主法),再大一点地叫“五方佛焰口”(即五位主法)。据老先生们说,大帅吴佩孚仙逝时,放的“七如来焰口”(即七位主法),下面随众法师为一百零八位。场面甚是浩大。另传一位清末皇后仙逝,则放了一台“千佛座焰口”(即十一位主法)下衬几百位随众僧人。这些都只能在想象中去寻找“当年”的场面了。
焰口最主要的部分即为“抛斛”(斛,斛食义。旧京多有饽饽铺,专应白事的斛食饽饽,形状类似于小馒头,但为纯白面不添加任何材料蒸成,数量很多,多以小山的形状上插一小旗为一份。老百姓多以一份请于家中用以抛斛,有钱人家多以三份、五份请于家中用以抛斛,更同时兼有舍粥、舍馒头之场景,多取为亡人消除业障,为家人累积阴德之意)。民间则俗称“打鬼”。现在没有饽饽铺了,一般多由丧家自己准备两个馒头,由法师们的铺摆(伙计)掰成小馒头块儿,供于面然像前,待抛斛时再由铺摆取来放于主法面前。主法经过加持之后,大众齐声直唪《挂金锁》,俗称“抛斛条子”,每一条的最后都有一句“来受甘露味”,这时,主法将两三个馒头块儿由盘子内拾出向前抛,即为“打鬼”。民间一些妇女多在此时站于焰口案儿前,等着主法扔馒头时捡到几个拿回家给小孩子吃,也是有辟邪、壮胆之意。在门头沟、房山、海淀北部仍有这种现象。抛斛之后,再将召请来的灵魂送走。焰口施食功德圆满也将要接近尾声了。
焰口施食完毕,基本上就剩下丧主熬白棚,准备清晨出殡送葬。
十、辞灵、布罐
辞灵、布罐是一套程序,是在送殡之前,丧主向亡人做的最后道别,类似于现在殡仪馆所举行的遗体告别。但从内容及规矩上来说要比遗体告别考究。辞灵、布罐之时,由丧主事先准备好一个大玻璃罐子、一张大红纸、五种颜色的线(五色线)、打狗饼,丧主仍按照接三之日供饭时按照辈分大小依次跪于灵前,由长子开始,每一位家属向罐子内夹一筷子供饭时供给亡人的四碟菜,不管夹多夹少只能一筷子,更不许筷子戳盘子底儿和罐子底儿。待家属全部夹完后,长子跪于灵前,将打狗饼沿圈咬下来再一齐咽下,再由管事的将打狗饼盖到罐子口上,盖红纸,用五色线系于瓶口,此谓之“封宝瓶”。转到棺材前,将盖在亡人脸上的衾单从脚部向下拉,直到露出亡人的面容为止,将多余的衾单布料撕下来。据老人讲缝在小孩的衣服里子上是给小孩子壮胆儿的。但这种风俗习惯到现在没有传袭下来,可能北京周边的一些与外省交界处还有这种风俗也未可知。
丧主再最后看一眼亡人,既要将棺材盖上的大钉子钉入棺材的销眼中,这才是真正的“下销”。从此与亡人永不能见面。
十一、发引、送殡
这才到了丧事的高潮部分——送殡。
送殡即是将亡人送入阴宅,与亲人阴阳分开的时候。送殡时,一般长子打幡儿,次子抱牌儿(即灵位)大儿媳妇抱宝瓶,长孙抱遗像。
幡,也叫引魂幡,是为引着亡人的灵魂离家之用。幡的形式多种多样,最普遍的为荷叶幡,即上为绿色荷叶,中间为写亡人名讳、出生年月、寿终正寝的正文,下为莲花座,莲花座下坠四条飘带,用以写四句偈子所用。内容如下:荷叶上画六字真言简笔画符,正文中间一联写中华已故显(先)考(男)或妣(女)xxx之灵,左联写原命(出生)x年x月x日吉时受生(受,受苦义),右联写大限(死亡)x年x月x日吉时告终。下面的四联飘带有写:南柯一梦断西域九莲开翻身归净土合掌礼如来的,也有写:佛号天中天光明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还有用“六尘幡儿”的,取《心经》“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而做,四周悬挂六小幡,中为一大幡。大幡内容仍是与荷叶幡内容一致。扛幡儿也是按照亡人的性别男左女右来决定的。待丧主在位置上跪好之后,由管事的将丧事时所用烧纸的泥盆儿拿到长子面前,长子双手高举泥盆儿,将泥盆儿摔在面前半米处一块用蓝色或白色或黄色纸包好的一整块砖上。并大声告知亡人:“爸(妈),您一路走好!”,泥盆儿摔的越碎越好,谓之“摔盆儿起灵”。随后合家孝眷亲属要一同举哀。“摔盆儿”象征着亡人从此刻开始就要真正的离开家了,所以,心肠再硬的人,在为父母“摔盆”的那一刻也会触动心弦,为之悲痛。
京城对于送葬时抬棺木的杠甚为讲究,最贫瘠的为四人杠,然后有八人杠、十二杠、十六杠、三十二杠、三十六杠、四十八杠、六十四杠、七十二杠,最奢华的为皇帝所用——一百零八杠。
旧京一般的送葬队伍,最前端都有两个纸糊的大约一人多高的鬼怪,谓之“开路鬼”,依次是亡人的灵柩,诵经法乐,直系亲属,影亭,影轿,纸糊冥器,家眷亲属等等。遇有和家里人关系不错的朋友,会在自家门口搭上灵堂,作为路祭的。这种现象早已消逝,但在石景山、丰台地区偶尔会在送三时遇到街坊为亡人摆茶桌的。有时能够从茶桌的数量上看出办丧事的丧家人际关系的好坏。
一般到了下葬地点,由诵经法乐的师傅们转咒念经,然后亡人下葬,将大儿媳妇怀抱的宝瓶按亡人男左女右的方位摆放于棺材的左前方或右前方,长子下第一锹土,直系亲属手捧一捧土攘于棺木之上,然后再由帮忙的将棺木掩埋,堆起坟头。后再将长子扛的幡儿按亡人男左女右的方位插在坟头上,焚化幡儿叶子,留幡儿杆子以待三天圆坟时所用。再焚化纸糊冥器,基本上丧事礼成。再丧主未到家时,家中留守的人要在大门口放一盆清水和一把菜刀,家里人回来时都要翻刀而进,为的是避免不净之物进入阳宅。
亡人自下葬之日起的第三天太阳未出之时,直系亲属要到坟地举行仪式——圆坟,俗称“叫墓门”。将亡人生前爱吃的点心水果准备一份、烧纸一份在亡人的坟地前祭奠,随后将幡儿杆子折成方块插在亡人的坟上,此谓之“叫墓门”。礼成后,丧主返程,百步之内不许回头。
十二、事后略记
再等亡人三七时(从咽气的那天开始算第一天,三七即第二十一天),到坟地烧纸。
五七时由女儿出钱到冥衣铺糊一把筒旱伞(与皇帝所打旱伞形状一样,但图案多以暗八仙、团寿、串枝莲为主),亡人有几个女儿就在旱伞的飘带上插几朵皱纹纸扎花。
亡人去世六十天时,由子女出钱到冥衣铺糊一套船桥,为亡人焚化,取“乘船渡奈河,金童玉女接引上金桥”之意。
再等一周年时,焚化一套楼库,京城最为讲究的一套全楼库为“一楼二库四杠箱”。楼有两层,库有一金库,一银库,楼库门口各有一对身着红袍、蓝袍的曹官为之把守。为先人糊楼库多以蓝色为主,还有年长者办寿焚化楼库的,要以红色为主,取“神红鬼蓝”之意。楼库好坏多看裱糊匠的手艺了。楼库多以仿古为主,也有糊民宅的。讲究雕梁画栋,出檐子出厦,四角要有飞头并房脊的吻兽。真与古代楼阁一般华丽。堪为一份艺术品。四个杠箱多以大红底子手绘四季花为主要图案(梅兰竹菊),下坠四色穗子。
焚化伞、船桥、楼库时还要贴上封条,一条为:秉教沙门封,一条为x年x月x日封。同时还要盖上一枚“佛法僧宝”或“秉教沙门”的佛教官印。有的人家还要在六十天、一周年时为亡人办事,一般过了一周年之后,三周年、五周年、十周年,五五进制地举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祭奠活动。
结语上面所记的这种丧事礼仪,倒退十年或许还有机会看到。如今的北京丧葬礼俗早已被简约到极致,甚至被看做是一种旧社会流传下来的毒瘤,让许多不甚懂得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人嗤之以鼻,更有甚者以扰民报警为由阻止丧事的顺利进行。古语云:百善孝为先。人死即为家中之大事,甚至大于一切的事,在这样一个新型社会中,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该如何得到白癜风有哪些什么症状卤米松乳膏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