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作者:[清]周克复丨男周石校丨出自:《新续藏》第78册《法华经持验记》丨来源:CBETA电子佛典
法华经持验记(二十四)
唐?马郎妇者 出陕右。先是此地俗习骑射。不知有三宝名。元和十二年。忽有美艳女子。挈篮鬻鱼。人竞欲娶之。
女曰。有一夕能诵普门品者。则吾归之。黎明。诵彻者二十余辈。复授以金刚般若。旦通犹十人。乃更授法华经全帙。期以三日通彻。独马氏子能。乃具礼迎焉。入门。女称疾求止别房。须臾便死。体即烂坏。遂瘗之。
数日有紫衣老僧。至葬所。命启视。惟黄金锁子骨存焉。谓众曰。此观音大士。悯汝辈障重。故垂方便。示现以化汝耳。言讫。飞空而去(见宋潜溪像赞序一本作普贤)。 唐?黄氏二女 晋陵人。幼闻人诵法华经。倾听久之。曰。吾解此义矣。遂能深谈实相之旨。后入京师安国寺为尼。长名持法。次名慧忍。同修法华三昧。忽有尼号空姑。词貌甚异。降礼忏所。相与行道。每至中夜。身光赫然。如是三年而去。或疑为普贤化现云。兴元三年梁肃记。 唐武德中。都水使苏长。授巴州刺史。渡嘉陵江。中流风起舟覆。诸人一时同溺。惟一妾常读法华经。及水入船。乃头顶经函。誓与俱没。已而独得不沉。随波泛泛。顷之至岸。捧函而上。开视了无沾湿。妾竟以全。
又淮宁城北。有姑嫂同诵法华。声如金玉。殁后。冢生红莲一朵。开敷妙盛。后人因于其地。建华台寺。 吴越?钱塘永明寺?释道潜 蒲津武氏。尝于山斋。行三七日法华忏。忽见普贤御象。在塔寺三门亭下。其象鼻直枕行忏所。汉南国钱王建慧日永明寺。请师居之。尝阅大藏经。晏坐中见文殊现形。
后礼阿育王塔。跽而顶戴。泪下如雨。俄见舍利在悬钟外。旋绕而行。师悲喜交集。
建隆二年。坐化阇维。舍利甚繁。建塔藏焉。塔顶放白光。如初化时。
吴越?永明寺?智觉禅师 讳延寿。丹阳王氏。迁居余杭。总角时。诵法华经。七行俱下。感群羊跽听。
二十八岁。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罪当死。临刑颜色不变。文穆王异而释之。令出家。依四明翠岩禅师。居龙册寺。执劳供众。日惟一食。长坐不卧。
未几谒天台韶国师。止国清寺。行法华忏。中夜见普贤菩萨。执莲华。忽授师手。又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见观音大士。灌以甘露。遂获辨才无碍。
建隆二年。忠懿王请居永明道场。僧问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法。皆从此经出。如何是此经。师曰。长时转不转。非义亦非声。问如何受持。师曰。若欲受持者。应须着眼听。
居永明十五载。众常二千。署智觉号。开宝七年。入天台山。度戒约万余人。常与七众授菩萨戒。夜施食。朝放生。六时散花行道。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
余力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部。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号慈氏下生。着宗镜录百卷。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旨。又着心赋。惟心诀。万善同归等录。尝夜往别峰行道。空中时闻螺具天乐之声。
开宝八年二月。年九十八。焚香跏趺而寂。塔于大慈山。冥王绘像顶礼。具如别传。
年《大乘妙法莲华经》网络共修
禅宗开示汇集(一)
虚云老和尚开示汇集
蕅益大师:宁使身碎如微尘,终不退舍菩提愿。宁使永劫受众苦,终不忘失大悲心
最上乘论:守本真心,妄念不生,入道之要门
信心铭: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知心体,知心用,常觉不停,常观身空寂,守一不移
达摩大师:破相论丨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达摩大师-血脉论
达摩大师-四行观
达摩大师-悟性论
傅大士(善慧大士)开示合集
法融禅师《心铭》:将心灭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永嘉证道歌》: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华经持验记:因听经得脱羽类
法华经持验记:慧思尊者大悟法华三昧(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非真)
法华经持验记:行法华三昧,睹普贤大士乘白象王,放光证明,又感普门大慈,为其说法
高僧传:鸠摩罗什丨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