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迎观世音菩萨圣诞丨印光大师开示心经

农历二月十九

恭迎观世音菩萨圣诞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猗欤大士,誓愿难宣,

悲运同体,慈起无缘。

寻声救苦,随类逐形,

普现色身,遍情无情。

若有众生,遇诸苦难,

一称其名,立见救援。

富寿儿女,凡有所求,

礼拜供养,随愿悉酬。

何以称名,便获感通,

由菩萨心,久证真空。

无心之心,合生佛心,

众生迷背,无从受恩。

因遇灾难,并所恳叨,

一发诚心,感应道交。

如清凉月,丽彼中天,

影现群水,一无所偏。

若或无信,莫由相感,

如水昏动,月影不显。

咎在于水,非月不照,

若得澄静,即现光耀。

亦如阳春,普生诸芽,

遇根枯者,朽腐更加。

甘霖普澍,草木同荣,唯无根者,不荷生成。入道之要,信为第一,欲蒙慈济,非信莫得。缅维菩萨,何能如此,为有远本,故致尔尔。远本维何,圆证三觉,名正法明,福慧两足。虽住寂光,悲愿无央,复现菩萨,辅弼法王。十法界身,无身不现,三际竖穷,十方横遍。菩萨功德,难尽赞扬,

垂示梗概,作长夜光。

——《文钞增广·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首像赞》

寻声救苦,度一切苦厄

《法华经·普门品》云:“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接着说明,若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能入火不烧、入水不淹、恶鬼远离、刑器自毁、怨贼消退、除一切障、免一切难、满一切愿、成就一切福德,而且随类应现、处处化身、救苦救难、无求不应。

印光大师开示: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垂形六道。遍于十方微尘佛国,普现色身,度脱众生。非独止现菩萨之身,而二乘六道,无身不现。法华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虽则遍入十方佛国,而于娑婆因缘,甚深甚深。虽则普现十法界身,而世人据迹而论,止云菩萨而已。以其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故得悲运同体,慈起无缘。由本高而体大,故迹广而用宏。其随类逐形,寻声救苦,有感即应,无愿不从之迹,喻如月丽中天,影现众水。不但江湖河海,各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无不各各皆现全月。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观之,则其月与己相对。即百千万人于百千万处观之,亦皆各各与己相对。人若东行,月则随之而东。人若西行,月则随之而西。人若安住不动,月则不离当处。一人乃至百千万人,悉皆如是。菩萨于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应。感应道交,无少差殊。与此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了无有异。良由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不谋而合,无缘而应。”

——《文钞增广·石印普陀山志序》

印光大师开示《心经》奥义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盘,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着。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于诸经中,最为第一。虽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义理,包括罄尽。良以如来智慧,自在无碍,随彼当机,广略适宜。广之则罄海墨而莫尽,略之则觅一字而叵得,令彼闻者,各得实益。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常持此经,依之修习,自可空五蕴而证诸法实相,离颠倒而得究竟涅盘。以故古之名人,每每诵至数百万遍者,以其为总持诸法之法门故也。

——《文钞续编·心经添足重刊流通序》

此经文虽简略,理极宏深。性相互融,而真俗双泯。万法森罗,而一道清净。是以观照一起,顿空五蕴聚落。实相圆彰,诞登四德彼岸。语其广大,罄海墨而莫诠其义。语其精微,觅一字而了不可得。至圆至顿,最妙最玄。诚为诸佛之师,菩萨之母。六百卷般若之关键,一大藏圣教之纲宗。良由大觉世尊,鉴机说法,智慧自在。或博或约,妙理咸具。譬如月丽中天,影现众水。不但大江大海,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无不各各皆现全月,而无或欠缺。猗欤懿哉。由众生具有生佛平等之妙心,感如来说此真空实相之妙经也。以故自唐至今,闻人名士,每事书持,多有读至数千万遍者。异僧守松,拟将此经,普纳含识八识田中,以为将来成佛种子。运不思议绝妙神笔,书写流通。友人以此帖见赠。拟欲石印,以广其传。又恐或未尽识,因离句楷书经文于后。爰跋数语,以企自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耳。须知此经在处,即佛所在。消除灾障,致多吉祥。务须恭敬供养,受持读诵。毋或亵黩,自取罪咎。则度一切苦,成无上道,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

——《文钞增广·石印异僧守松草书心经跋》

详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无差别之心,虚灵洞彻,澄湛常恒,即寂即照,非有非空,绝凡圣之名称,无生灭之幻象。离心缘相,故情识莫能测度,超文字关,故语言未可形容。然如来智慧广大,于法自在,善以语言,显示离言之道,而且广略适宜,各臻圆妙。是以大般若广约佛法众生法,以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此经略约心法,以明佛法众生法。文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因果事理,无不毕具。以约摄博,了无遗义。若约而言之,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复为全经枢纽。再约而言之,只一照字,便可法法圆彰,法法圆泯,彰泯俱寂,一真彻露,观自在菩萨先得我心,我等可不随学乎。诚可谓如来之心印,大藏之纲宗,九法界之指南,大般若之关键,义不可思议,功德亦不可思议。

——《文钞增广·心经浅解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最难领会。诸家所注,各摅所见。依光愚见,色当体不可得,空岂有空之实际可得乎。下二句,重释上二句之义。实即色与空,均不可得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皆不可得,即是真空实相,故曰是诸法空相。此诸法空相,故无生,灭,垢,净,增,减,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及智慧,与涅盘耳。(涅盘,即得字之实际。)唯其实相中,无此凡圣等法,故能从凡至圣,修因刻果。譬如屋空,方能住人。若其不空,人何由住。由空,而方可真修实证。若不空,则无此作用耳。切不可误会,误会,则破坏诸佛正法,以理为事,是名邪见,不名知法,宜详思之。然光此说,容有不合古德处,其大旨不至大悖佛经,亦可作见峰见岭之一种所见耳。

——《文钞续编·复念佛居士书》

此大士以己所照见五蕴皆空之相示人也。色,为五蕴之首,故先详言之。言色不异空者,以色虽有形相可见,乃是幻妄之相。以深般若智照之,当体了不可得,有如虚空。不但色当体了不可得,而空亦了不可得,故又云空不异色。此恐人认世间空为色空之相,谓空亦无有实际可得,亦如色之了不可得。良以空亦是世间法,虽无形相,而其空洞虚豁,犹有空相。五蕴中,色蕴之空,不是虚空之空,故随即曰空不异色。乃是圆离空相之空,故曰空不异色。谓此空之空,亦如色之了不可得,不可认为空洞虚豁之空。又恐不了,又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谓色即是空之不可得,空即是色之不可得。此之色空,是寂照双彰双泯,色空双即双离之色空也。若见及此,自可亲证真如佛性。色蕴既如是,受,想,行,识之四蕴,可以例知,故不再说,只云亦复如是。五蕴既如是,一切法亦然。故又曰此五蕴皆空之相,为一切诸法之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体如是,不必约凡圣生佛配说。以本无有生,何由有灭,及与垢,净,增,减乎哉。是故诸法空相之中,无色,受,想,行,识之五蕴,无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无眼界,(眼下略去识字。)乃至无意识界之六识,是无六凡界法。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是无十二因缘流转门,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是无十二因缘还灭门,是无缘觉界法。无苦,集,灭,道是无声闻界法。无智,智为六度末后之一度,是无菩萨界法。亦无得,得即菩提,涅槃,是无佛界法。有将色不异空之空,作真空实相解者。粗看颇似顺,详审似未圆。何以故,既无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之世间六凡界法。又无四谛,十二因缘,智,得出世间之四圣界法。一切凡圣诸法皆空,何得不空世间之空乎。由其凡情圣见均无,故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由其无所得故,故能心无挂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也。此法,乃三世诸佛究竟成佛之法,以诸法空相中,无此凡圣生佛等法,故能从凡至圣,修因证果,圆证此法。譬如作屋,为取其空,方能住人。若其不空,人何能住。由空而方可真修实证。若其不空,则无此作用矣。以深般若智中,不见此种情见之相为无,切不可误会以不修为无。若以不修为无,则破坏诸佛正法,必定永堕阿鼻地狱,宜详审思之。光之此说,容有不合前人处,其大旨不至大悖佛经。亦可作见峰见岭,见仁见智之一种所见耳。

——《文钞续编·复周孟由问心经色不异空四句书》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青莲师兄结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pf/79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