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马延圣一人一刻刀,一版一世界

马延圣,75后,江北刻经处负责人、经刻人,扬州鉴真学院雕版艺术副教授。历时三年,在大明寺的江北刻经处内完成一幅长1.2米、宽0.5米的“千手观音”画像,这是扬州雕版史上一件罕见的大幅画像。年复建江北刻经处,已完成《心经》、《金刚经》、《观音三十化身像》的刻印,计划用十年时间刻印《妙法莲华经》。

磨砥刻厉,豁然开朗

对于扬州来说,雕版印刷技艺,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是唯一一项以扬州为申报主体的世界级非遗项目。早在年,就建成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正是在博物馆内,马延圣第一次接触到雕版印刷技艺。那些齐整排列的版片,那些墨痕尚存的字迹,都在讲述着有关文字的传奇。纸寿千年,那些曾印在雕版上的纸张,能够传承数千年的记忆与文明。墨香恒远,那些曾轻轻浸染的墨汁,至今还能散发出松烟和明月的味道。

一眼千年,那时候的马延圣,太想让自己的生命体验,能够和雕版印刷进行一次连接了。对于这门古老的技艺,他有太多的好奇,太多的向往。

那就拜师吧!在扬州,雕版印刷国家级传承人陈义时的家,当时在杭集王庄。在一众弟子中,马延圣是年纪最大的。他和很多年轻的“师兄”们一起,从磨刀开始,学习雕版印刷。

30多岁的年纪,对于任何一门技艺来说,入门似乎都有些晚了。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开始的磨刀,到后来的握刀,一步步实践,让马延圣所学的技艺,日渐生长。

永远保持好奇,对于学技者来说,往往是一种促进。除了扬州,中国其他地方,也有这种技艺。于是,在北京荣宝斋、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杭州十竹斋……只要是飘扬过墨香的地方,他都想一探究竟。很多萦绕在心头的疑问,也在一次次的寻访中,豁然开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每天,大明寺的大门尚未开启,马延圣就已来到刻经处了,泡一杯茶,定下心神,就拿起刻刀,开始一天的工作了。窗外人来人往,人声鼎沸;室内安宁静谧,唯有刀尖刻上木头时的嘶嘶微响。

雕版印刷的内容,实则非常丰富。在中国古代,这是传承文明的主要方式。虽然后来的活字印刷位列“四大发明”,但是中国古籍使用活字印刷术的不及百分之三。大量的书籍、佛经、图卷,都是用雕版印刷传承的。马延圣所选取的就是其中的经书。无论是佛经中的文字,还是各种观音画像,他都用雕版技艺一一再现。字体,方正圆润。线条,流畅顺滑。业精于勤,他自己也能感受,面对一幅作品时,下刀的力道,用腕的弧度,越来越娴熟。

这两年,马延圣发愿雕刻8万多字的《法华经》,这在中国雕版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年多过去了,马延圣已刻出了20多块雕版,完成了五分之一。

“我现在每天能刻20个字左右,也不能着急,按照现在的进度,8万多字的经书,还需要七八年时间。”马延圣说。

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在他看来,雕版印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实在过于丰富。人类文明能够传承,就是在于文字的诞生。而文字的传承,则在于载体。在中国,先有结绳,后有龟甲,而到了雕版印刷,从纸张雕刻成雕版,再从雕版还原成纸张,在这一个轮回中,就能缔造出从单到众的变化。这种技艺的产生,就能让文明的传播不再势单力薄,而是生生不息。

窥探到这种文明的密码,更需要更多内容的支撑。每天回到家中,马延圣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阅读。文字史、文学史、雕版史、人类史……每一晚的阅读,最终都融会贯通在他个人的知识网络之中。所以,站在讲台之上,他以雕版为由头,牵引出来的却是洋洋可观的数千年文明,那里充盈着文字洪流的磅礴,那里回荡着先贤圣人的对谈。

马延圣说:“我所认为的工匠精神,绝不仅仅是技艺本身。就以雕版印刷来说,现代科技早就能代替雕版印刷的功能。我们所要传承的,是技艺之外的文化内涵,那是一种隐藏在技艺背后的密码,唯有获取这样的信息,才能让古老的技艺,在任何时代,都能熠熠生辉。”

赴一场诗词歌赋的盛宴(三十一)

求真篇

张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党史故事

高小安:舍生取义斗敌顽

创优篇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来自秦职芳华▼

内容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张煦东排版:石静一

责编:刘英杰审核:陈艳芳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yinliana.com/glhy/10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